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纵观历朝历代的兴亡更迭,历史经验教给我们:国家的兴盛发达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执政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就是鱼与水的关系,鱼儿离不开水,水因鱼而充满活力,但水资源若得不到有效的保护,遭殃的将是靠水维生的“鱼”。 唐代大诗人杜甫,身为唐朝官吏,数次被贬,他没有载声怨道,却以他悲天悯人的情怀,写就了“三吏”“三别”,痛斥封建统治者的残暴无情,给后世之人留下了许多借鉴和思考。为官一任,生活在乱世中的杜甫没有随波逐流、明哲保身,他从不欺压百姓,与他所见的其他官吏有着本质的区别,但自身能力有限,义愤填于膺,于是他用手中的笔墨记录下官兵的残暴,《石壕吏》便是其代表之一。《石壕吏》讲述的是石壕吏乘夜捉人充军的故事,老妇人一家因战争家破人亡的惨状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朝政的腐败引发政局的动荡,节度使乘机造反,官官相斗,遭殃的却是平民百姓,充军、征税、劳役等压迫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欺凌百姓的统治者及官员们,终究成了千夫所指的对象,而如杜甫般体恤百姓的清正官吏,受到了后人的敬仰和尊敬,历史已给这善与恶之间的较量判定了胜负。 倏忽千载,现如今虽再没有像“石壕吏”这样夜捉人充军的人了,但依然存在许多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这些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损害群众切身利益,侵蚀干群关系,动摇党的执政根基,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现如今发生在群众身边的“恶”较之过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复杂、更隐蔽、更痛心,善于恶的较量在新时期进入了新的阶段,为官者的责任更加重大、任务更加艰巨,事关人心向背、社会稳定和谐。 杜甫为官,惩恶扬善。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为官之人必须要学习杜甫清正廉明的作风、悲天悯人的情怀,始终以老百姓的幸福为工作方向,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潜心钻研工作思路,努力提升为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让群众的获得感更加深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