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市委三届九次全委会上,市委书记薄熙来强调,重庆不仅要建设开放高地,还要建设道德高地,而且要把二者结合起来。那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是“以人为本”。
薄书记在讲话中对建设道德高地的内容主要说了要“照顾好农村 ‘一老一小’,尽我们的一份孝心”。要在农村建立“空巢老人”帮扶体系,加快农村养老院的建设;要把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实在在地建立起来,确保全市200多万“空巢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目前,农村有留守儿童110多万,他们缺乏家庭温暖和父母关爱,吃喝营养是问题,学习教育更是问题。青少年成才,是父母的责任,也是政府的责任。我们要为这些孩子多做些实事,这也是为中国未来50年的竞争力着想。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尊老爱幼历来都被认为是每个人天经地义的事情。在传统观念中,赡养好老人、照顾好小孩,是我们每个公民自己应尽之责,是一个家庭内部的事情。很少有人将这个人的事情或家庭内部的事情与政府的责任挂上钩。薄书记在市委全委会上把这传统意义上的公民个人的事情也确定为政府的责任,是一种观思想念的大转变,考量着基层的每一名社会管理者。
我在基层的一次培训中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情。一个年近七旬的老太婆,膝下有几个还比较能干的子女,其中还有一个在北京工作。买了车又买了房,条件很不错。可是,老太婆的子女们并不赡养老太婆,老太婆也公然表示不去找他们赡养。对于生活经济来源,老太婆只找政府。起初找政府的理由是,自己的丈夫以前是法院的临时工,丈夫去世之后,自己应算是国家工作人员的遗孀,理应享受遗孀待遇。本来,按照政策,老太婆是不符合遗孀条件的。可经不住老太婆的不断上访,最终还是给她解决了国家干部遗孀待遇。我遇到她的时候,她又在政府门口大闹,要政府给她增加待遇补助标准。问其为什么要这样?答曰:没有吃的了,共产党就应该负责。当时在场的许多基层干部莫不对她既恨其无赖却又无可奈何。一致的思想认识是,老太婆自己有儿有女,也有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还这样老是和政府纠缠不休,真是太不自觉、太可恶了。就这个事情,我也曾经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同样表达了对这个老太婆这种做法的不满情绪。
重提这个事情,就是想说一下养老是政府责任这种观念的转变。老太婆这种做法,到现在看来,我认为仍然是不对。可老太婆的生活若确实因子女不管不顾、仅靠政府的一点最基本的补贴(若遇生病肯定就不够,要饿肚子)难以为继的时候,政府确实就应承担起责任来。这种责任,不仅仅是给予一定的经济帮助。因为若这样,既不能长远解决,还会助长歪风邪气。还得从督促义务人尽自己的法定义务的角度,去履行政府责任。譬如说,做工作让老太婆的子女们尽义务,实在不行就拿起法律的武器为老太婆维权。政府尽责任的方式是多层次、多角度的,既不能说自己没有责任,更不能治标不治本,这是一种观念的转变。
让孩子们早餐能有鸡蛋吃、能有牛奶喝,这对于城里的孩子们来说,肯定不是一个问题。城里的孩子不差这点吃喝,差的是不让大人们操心就能自觉地把它们吃下去。但对于那些留守儿童来讲,就肯定会是一个问题。别说鸡蛋和牛奶,仍有许多孩子一年四季很难吃几回新鲜的猪肉。当然,孩子们心灵上的抚慰更是缺乏。长期跟着精力有限的“空巢老人”们,孩子们失去了与父母在一起的天真童趣。以前,常听我们的一些政府官员这样讲:一些农民为了找钱外出务工,长期将孩子丢在农村,不管不顾。有生无养,不尽责任,太不应该。事实上,许多外出的农民工这样做,确实也是为生活所迫,没得办法。在这个时候,政府若多组织一些关于留守儿童的一些活动,尽最大努力解决一些实际困难,那将会给他们带来多大的温暖!孩子,是我们的未来和希望。把孩子们照顾好了,不仅仅是让现在的社会更加和谐,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管理观念的更新,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和储备的人才。这同样是一种思想观念的大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