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qctzb

最起码,我们青川人应该记住的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9 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川县的萧山“老表”
 
2008年10月29日 7:36  萧山网 
 
  28日青川县竹园镇电  下午,广元市青川县竹园镇迎来了杭州的企业家,远方来客给这个平静的小镇带来了热闹。小山镇里,当地的15家企业负责人第一次参加了这种名为产业洽谈的企业对接会。

  从今年10月起,萧山与这个位于县城山脚下的小镇正式牵手,在小镇西南部搭起活动房,建立援川指挥部,帮助小镇恢复灾后重建,时间三年。

  小镇是青川的第二大镇,位于成都的东北部。在这次大地震中,全镇5143农户、2万余间的房屋和基础设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上午9时,我们出成都,经成(都)绵(阳)高速和绵(阳)广(元)高速,行程近300公里,出金子山高速出口,沿着泥泞的青川县盘山公路崎岖前行。大约中午12时许,眼前出现一片开阔的白色活动板房,这就是萧山援川指挥部。

  指挥部与杭州市援川指挥部一起合作办公。迎接我们的,是指挥部的全部工作人员:徐利锋、肖爱民、孙伟民和王晓峰。一身迷彩服的指挥长徐利锋兴奋地告诉我们,这几天好事连连,萧山援建的竹园镇中心小学和初级中学两大工程经过努力,列入了省援建首批项目,争取在年底前开工,力争明年9月1日前正式投入使用。下午,杭州青川产业接洽会就在竹园镇召开。镇上的大部分企业是第一次参加,都很兴奋。这些好消息,令指挥部每位成员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

  一个月前,肩负着萧山人民的重托,指挥部4位成员来到了这个灾后小镇。尽管有心理准备,但面对这个封闭、受灾重的小山镇,接踵而来的困难,还是超出了他们的想象。走访一户农户,要跋山涉水,几乎化一天的时间;要规划一个项目,指挥部的成员们几乎每天跑县城、跑镇里、跑村里、跑农户,一天要打上百个电话。协调困难,沟通困难……这些其实都不是最主要的,最大的困难,就是灾后重建工作没有任何先例可以参照,指挥部只能摸索前进……正是怀着对灾区人民的深厚感情和来自萧山区委区政府的强力支持,指挥部的工作不到一个月时间就步入正轨。

  在指挥部的帮助下,全镇60%左右的受灾户房屋已开始加固,近百户农户的房屋已开工重建。除了这些当务之急的事情外,指挥部还帮助小镇规划了长远的发展计划,确定各类民生、基础设施援建工程,同时还积极扶持当地企业、养殖大户等,提供技术帮助,增强企业“造血”功能。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指挥部就和小镇百姓一家亲了。如今,指挥部工作人员无论走进小镇的哪户农家,老乡们都笑脸相迎,奉上热茶,称他们是来自萧山的“老表”,令指挥部工作人员心中感到暖洋洋的。

  夜深了,我们住在指挥部简陋的临时客房内,窗外不时传来匆匆的脚步声,隔壁的讨论声还不时传入我们的耳朵……

  市民记者马毓敏感言:

  第一次以记者的身份面对采访对象,深刻体会到了记者这一职业的特殊与不易。

  第一次以记者的眼光看问题,角度不同,感受不同。

  这次中西部采访,尽管身处千里之外的四川,仍然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作为萧山人的自豪。无论是在成都的传化,还是萧山人在成都郫县创办的种苗公司,还是在青川的援川指挥部,他们的身上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那就是:聪明、精干、敬业。

  区委统战部和萧山日报发起的这次活动,为天南地北萧山人带去了家乡的声音与关怀,也为家乡带回了在外创业、奋斗的萧山人的精神和风貌。能见证萧山人在家乡之外的精彩,我感到很幸福。

  
 
 
来源:萧山网-萧山日报  作者:记者 孟再励 李华 施丹丹  编辑:赵麟溢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9 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灾害链研究,让我们国际联手
 
中日两国科学家就地震减灾防灾论剑成都 

“地震发生之后的6个小时,温家宝总理亲赴现场在一线指挥,国家领导人给予中国普通民众的鼓舞力量是非常宝贵的。”增子宏说:“两国民众在大震灾中有过痛苦的记忆,双方在抗震救灾领域应该有可期的合作。虽然双方在这一领域的相互了解还不深,但是通过这次会议,两国学界迈出了第一步,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中日专家在地震灾区现场考察。 郑千里/摄


中日专家在紫坪埔水库考察。刘丹/摄
 
 
今夜,枕着地震入眠
 
10月10日,这已经是成都枕着地震入眠的第151个夜晚。据地震台网测定,凌晨0点29分,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内江市威远县交界发生4.1 级地震,成都等地有震感。
 
从那个被历史永久性铭记的时刻开始,成都已经历了大小上百次有感余震。4.1级,这在四川人看来,实在有些微不足道——住在成都科华苑宾馆里的20多位日本地震专家同样是在第二天的报纸上看到余震的消息——在成都,似乎没有太多的人对这次余震在意。
 
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多年生命和鲜血得出的教训和经验,促使其防灾工作也做得比较周密和扎实。以高科技为支撑,日本已基本建立了一套地震防灾的应急体系,如建立了防灾系统的中枢——中央防灾无线网络体系,日本47个都、道、府、县设置的抗灾指挥部,都可以通过紧急联络用的线路确保电话或传真的畅通;以及建立包括利用卫星通信等先进科技手段的防震观测、警报系统等。
 
代表了日本地震学和砂防学界最高水平的专家组团,亲赴四川震区,与中国地震学家和山地灾害学家直接交流对话,这在两国历史上,都是值得记录的第一次。
 
汶川地震后的6月10日,中科院和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中日科技高层圆桌会议在苏州召开。中科院院长路甬祥、日本原文部大臣有马朗人、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理事长吉川弘之等参加了这次会议。路甬祥再次向日本政府、日本人民和日本科学家对四川地震表达的诚挚同情和提供的宝贵援助表示感谢,并倡议双方通过科技创新与合作,进一步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提升自然灾害预警、防灾减灾、救助和恢复重建的能力。吉川弘之先生介绍说,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早在19世纪80年代就成立了地质调查所,在地震预测和灾后重建等方面开展了许多研究,并和中国国家地震局等单位长期保持了合作关系。他表示,日方愿意继续同中国科学家加强在应对地震等自然灾害对策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在中日科技高层圆桌会议之后,中日两国相关部门就如何促进双边地震防灾减灾合作进行了协商,并促成了中日地震减灾防灾学术研讨会10月9日至10月11日在四川的召开。
 
地震,5月祭
 
得益于中科院国际合作局和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的具体支持和促成,10月9日,《科学时报》记者随同中国和日本的专家团一行30多人,亲历了震后5个月的“前山断层带”。
 
汶川强震祸起龙门山断裂带,沿青藏高原东部,从南西向北东走向展开,分布着3条断裂带——汶川—茂汶龙门山后山断裂带;映秀—北川龙门山中央主断裂带;都江堰—安县龙门山山前断裂带。
 
中央主断裂带横穿震中的映秀、北川。无法抗拒的巨大地震破坏力倾覆了脆弱的山城。5个月过去,映秀和北川又开始经历另一场近乎残酷的考验——9月底,四川遭遇了一场百年一遇的雷暴雨,成都18个小时内遭遇2万多次雷电袭击,平均每3秒钟就有1次;通往重灾区的道路再次经历一次次泥石流的阻击。
 
“地震引发的次生山地灾害是大范围的,危害巨大,均为历史罕见。”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简称山地所)研究员何思明如是说。何思明是在地震发生后第一批去灾区现场考察的人员之一。他指出:在地震往复荷载作用下,导致岩土体结构损伤累积和裂纹的萌生与演化,直接诱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等次生山地灾害,并以中断交通、砸毁车辆、掩埋乡镇、阻断河流等成灾方式危害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给灾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不仅加重了灾害本身,而且阻碍了救援队伍和工程机械进入灾区,严重延缓了救援进度。大量的崩塌和滑坡活动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在高强度降水情况下,发生大规模的泥石流灾害风险明显加大了。
 
由于新的崩塌严重堵塞了道路,专家团只好改变考察路线,最终选择了“都江堰——虹口——紫坪埔”一线。川西盘山路上,一面是碎石裸露的高峻山体,一面是水流湍急的深切河谷;路上随处可见山上滚落的巨大落石和正在作业的挖掘机;在一些高危路段,司机一方面既要机智地观察山体上有没有飞石滚落,另一方面还要尽可能快速驱车通过。
 
虹口镇深溪沟,原先著名的川西农家旅游景点,地震前靠种植猕猴桃、冷水鱼养殖等,村民的收入都不错。以旅游为主的农家乐,更是虹口的品牌。
 
如今这里被前山断层带横穿而过,断层过处,山体塌陷,房屋倾塌,桥梁断裂。其中一处地面陷落达6米——日本阪神大地震的时候地面陷落最深也就2至3米。“断层现场错动高达5至6米,这么大的错位,在日本历史上仅仅在1901年浓尾地震时才有过记录,我们从来没有到现场看过,很震惊!”日本防灾研究院理事长冈田义光告诉本报记者。
 
记者跟随中日专家徒步进村,目之所及,房屋尽毁,所有的大门都开着,所有的窗户都没关,绳子上还晾着衣服,灶台上还有淘洗好的蔬菜,还有一些人守在这里。
 
林国泰的家就坐落一个地震断层上,地震前他们和村里的其他人家一样,以经营农家乐和种地为生。地震发生的那一瞬间,所幸他和家人都在地里干活儿,没有伤亡,只是他们去年刚刚盖好的两层楼房完全倾塌。“地震过后,房子下面一半的地基都塌下去五六米,房子的一半就悬空了。过了一个月,这个房子终于塌了下去。”林国泰说这话的时候表情平静。现在他和家人守着塌陷的房子在旁边搭起帐篷,不愿意搬进政府搭建的临时居所。“我们的家在这里,地在这里,所有的东西也都在这里,我们还要干活儿,还要生活。”
 
很难用某一个标准概括都江堰这个县级市在汶川地震中的损失。就伤亡人员而言,都江堰显然低于汶川、北川、青川等重灾区。可就经济层面而言,根据官方公布的数字,2007年都江堰的GDP达到100个亿。这个数字几乎可以抵得上整个阿坝州和10个北川县。作为一个以旅游业为龙头的城市,地震给都江堰的打击,远远不止那些看得见的危房。
 
记者在都江堰景区看见,这里大部分的宾馆和餐厅都处于停业状态。所幸,除了“鱼嘴”出现开裂、石碑损毁外,举世关注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地震中未受多大损伤。这项应用至今的著名工程再次经受住考验。不过,供奉着李冰父子的、与都江堰水利工程一起申报“国宝”的二王庙,在地震中却出现基础沉降和大面积倒塌。这也是这座兴建于民国时期的建筑在地震中遭受的最大破坏。
 
紫坪埔,这个地名在“后地震时期”频现报端,源于紫坪埔大型水库。这座水库究竟对这场大震有着怎样的影响,地震又给它带来了多大程度上的破坏,这些问题都尚无定论。
 
当地流传这样一个传说:当时有几个人正在水库边上钓鱼,大震发生时,水库水面忽然急剧下降,深达几十米,就像所有的水忽然消失了一样,然后又急剧升高,掀起一堵水墙,朝岸边的人卷砸下来,当场就有几人被卷入水墙,再也没有上来。
 
目前,在紫坪埔水库的坝上依旧有警车守卫。我们在获许进入的短短半个小时之内,水库工作人员向专家和记者一行介绍了水库的概况和受损情况。记者在现场看到,坝顶处有一条明显的裂缝,坝体部分出现受损,隆起变形,水库水位较低,这里整体上安稳而平静。
 
次生山地灾害的肆虐何时能了?何思明根据国外一些地震灾害的研究,结合现场考察情况分析,认为汶川大地震后受灾地区10~15年内都将是次生山地灾害频发的时段。他提出:震后次生山地灾害防治与监测预警将是灾区恢复重建必须长期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大力开展次生山地灾害风险评估、防治关键技术与监测预警的基础性研究,为灾后重建、居民安置、土地利用规划、道路管网、工业布局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我没想到,
 
今生再次遇上大地震”
 
“没有想到我的人生中会再次经历一场这么大的地震。但遗憾的是,30年一代人,唐山地震却随着时间的逝去而湮没,我们没有从那场灾难中获得什么实质上的经验和教训。”在日本专家团中有一位华人学者,他叫郝宪生,1987年离开中国,算起来在海外已经待了21年,他没有料到,当他再次回到中国,居然是为了又一场相似的巨灾。
 
1976年郝宪生正在长春读书,专业是地震地质研究,毕业的那一年夏天,发生了唐山地震。他清楚地记得,震后第四天,他和学校的一卡车师生进入震区。“当时一共两部照相机,只有我手中那部照相机在拍摄,但是在照了7张相片之后,我就再也照不下去了。”他回忆起32年前唐山市区的一幕:水泥预制板压着人,露在外面的肢体肿胀得比人还粗;高温暴晒的天气下,被简单裹着的尸体,在路边堆了有两三层,腐烂后的尸水流到路中间,空气中是无法散去的腐臭;而宣传车的标语口号和报纸头条是“批邓反右抗震救灾”……“我们没有足够的食品准备来继续作实质性的调查,于是按指挥部的命令返回。”郝宪生说:“那个场景是我一生中不灭的印象。”
 
以《1976年唐山地震玉田地区低裂度异常的研究》作为东京工业大学的博士论文的郝宪生,在他看到日本的7级地震也只有几十个人的伤亡的同时,却再次目睹了出现在中国的又一次人间巨灾。
 
5月12日,日本时间15点30分,汶川大地震发生的几分钟之后,代表了日本学界最高水平的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强震监测室室长青井真,几乎是跑着过来通知郝宪生:“四川发生了7.9级大地震!”这个消息震动了这群和地震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科学家,生长在中国的郝宪生知道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当时他对日本同行们说了一句话:“中国四川,有1亿人!”
 
尽管日本国立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地震研究所之一,但他们掌握的中国四川的资料也相当有限——他们只能够从网上获取信息,他们在日本的google上看到的中国西南地图上,仅仅只标注着成都、重庆,不要说映秀镇、北川县,连德阳、绵阳这样的地级市都没有任何标注。
 
郝宪生当即放下手中的全部项目,从最原始的搜集信息的工作开始做起,把包括四川地震概况和破坏分布概况,尽可能详尽的地图、人口分布图、破坏比例、伤亡情况、已知的断层分布、卫星观测资料、堰塞湖告急等等全部资料搜集统计出来,形成文章在5月26日的日本地球惑星联合大会发表。郝宪生等学者的文章在日本引起了从学界到媒体的高度关注。
 
此次地震后的中国媒体的开放性,使日本媒体史无前例地连续10天对中国地震进行头条报道关注。在日本积极推进对中国地震关注度的同时,郝宪生开始动用所有可能的关系,试图进入震区。有着丰富地震防灾经验的学者们都十分清楚地知道,震后进入调研,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在日本,震后救人,首先要抢在震后6个小时,其次是3天之内;5天之后,将基本上失去救人时机——在震后头5日,他给中国的同行朋友们四处打电话,所有的朋友都告诉他:“上头有令很难办!调查以后再说吧。”
 
尽管阻力来自于方方面面,郝宪生执意回国。6月初,部分震区开放之后,他和另一个华人同行,租了辆车并雇了一个司机就往震区跑。
 
6月4日,郝宪生进入四川,途经成都、都江堰、向娥乡、小鱼洞、红白镇、汉旺镇、擂鼓镇,绕行北川边缘,后又南下直至映秀,到15日结束为止,他们行程共1400公里,发现了“六七处很大的破裂地点,主要位于前山断层,遗憾的是,中央断层的中间地段始终无法进入”。
 
“我很羡慕中国学者,他们可以在震区自由出入,不会受到约束和限制。”这是郝宪生在接受记者采访的3个小时中重复最多的一句话。两个星期的考察中,吃住条件的艰苦在他们看来都不值得一提。
 
郝宪生说:“唐山地震断层较短,四川龙门山断层有500公里,我们必须准确地找出哪个断层在哪里有破坏,这是探讨防灾对策的根本起点。从理论模拟反演断层可以有无数解,但是客观上发生的地表地震断层如何分布只有一种形式,一定要先把这个断层搞清楚,这是一切工作的基础,这是基础的基础。”
 
郝宪生6月调研的数据尽管不甚完美,但7月份已经为日本《防灾科研新闻》所刊出,数据即刻就被日本地震学家利用作模拟研究。“日本人很关注中国汶川地震,没有为什么。地震今天发生在中国,明天可能发生在日本,所以也是全世界的大事情。”郝宪生说。
 
这次的中日防灾会议的举行,使得他终于得到正式的批准,多次从多地点反复调查了中央断层,确认了两条断层同时错动,各自最大错位达6米之巨的惊人事实。
 
怎样在重重的地质灾害中
 
生存与建设?
 
汶川大地震过后,由于次生灾害的严重影响,好多乡镇和村落被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危害着,人居安全受到空前挑战,包括重要的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也令人担忧。10月10日的特邀会议报告人——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王思敬院士在《工程场址的地震地质灾害评价》学术报告中,提出了工程地质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探查相对稳定的场址,即寻找“安全岛”。
 
王思敬指出,中国在4000年前就有地震记录,而真正有历史记载的是公元前780年发生在陕西岐山大于M7级的地震。通过统计,1900年以来中国发生M6以上的地震800次,共75万人死于灾难性地震,占全球上世纪震灾死亡人数的60%。1949年以来,全国共计有22个省(区)受到100次破坏性地震的袭击,造成35万人死亡,占全国受灾死亡人数的65%。如此巨大的损失,证明地震及次生地质灾害是中国最大的自然灾害风险。那么,我们应怎样在这么复杂的地震灾害环境下安全生存?王思敬认为,深入地作好地震灾害评价和预测是十分必要的。
 
关于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如水电站等,如何保障破坏性地震作用下大坝的安全?汶川地震中大量高坝表现如何?王思敬认为,这些都是高地震活动性地区水电建设必须搞清楚的重大问题,包括重要经验或教训。他提出,在水电规划中,重视坝址选择、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施工可保证大坝在强震下的安全。在这方面我们仍面临许多新的挑战。比如在极高地震活动带建设一批200~300米高拱坝是否有问题?而要解决这些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国际交流和合作是很有益的。
 
据初步调查,“5·12”汶川大地震引发了1.8万多处的次生山地灾害点,这种危害将会长期影响灾区的恢复与重建。山地所研究员韦方强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中指出,山地灾害预警报将成为震后山地灾害减灾的重要手段,亦是避免震后山地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最经济有效的手段。由于强烈地震严重改变了山地灾害发育的下垫面条件,改变了山地灾害形成的物质条件和灾害形成的临界条件,现有预警报系统必须进一步改进。“为此,山地所与四川省气象局已联合申请项目,研究震区震后山地灾害预警报方法,以数值天气预报和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为手段,研发不同时空尺度的震区山地灾害预警报应用,力争在明年汛期来临之前可以投入使用,为震区山地灾害减灾服务。”
 
“在东京,我们不怕大地震”
 
在实地考察之后第二天举行的中日地震防灾减灾学术研讨会上,日本文部科学省地震防灾研究课长、新闻发言人增子宏代表日本学者,再次对中国汶川地震中的8万受难者表示哀悼。
 
中日两国国民之于地震,有着相同的体验。中国人忘不了32年前的唐山,日本人忘不了4年前的新泻、13年前的阪神和85年前的神奈川。就在汶川大地震之后一个月,日本东北部的岩手发生7.2级地震,造成10人死亡、12人失踪——五位数和两位数之间的差距,足以让我们对这个岛国上的国民心存敬重。
 
在地震领域,日本研究水平相对于中国的优势,显然是毫无疑问的。在国内记者追着专家问“地震究竟能不能预测”之类的话题时,日本地震学家在忙着建立和改善他们的速报系统。
 
“无论遇到多么强烈的地震,尽量做到没有人员伤亡,这就是地震大国日本百十年来地震对策的最大目标。”增子宏在接受《科学时报》专访时说。
 
“日本十多年前就放弃了地震预测的努力,因为直到目前,预测完全没有理论基础,我们甚至都没有搞清楚地震发生的机理,谈何预测?”郝宪生说:“现在我们的目标仅仅是再多给人们一两秒钟的逃生时间。”
 
日本获得这样一个“务实”的认识,花了130年。
 
2008年6月14日清晨,东京的居民被一阵摇晃惊醒,所有的电视和广播中,播音员正拿着稿纸,语气急促地播报地震消息。电视屏幕上,一张日本地图,准确地标注了每一个区域具体的地震强度。
 
在此次地震中,日本气象厅在部分区域实现了发布地震预报。气象厅在8点43分51秒预测到地震,3秒钟后,就在电视上预报说:预计4秒后将发生5级地震。此时,震中区域已经开始摇晃了,但距离震中30公里以外的地方,在地震摇晃发生前10多秒时得到了预报。
 
“在东京,民众并不是十分惧怕大地震,因为我们知道,我们不会死。”增子宏对记者介绍:“日本每隔29公里就设置一个预报站,这些监测仪在全国平均分布,并且互联成网。这些密布全国的地震台构成了世界上第一套地震速报系统的基础。”
 
日本开发的这套世界领先的地震预警系统,准确地说,并不是预报地震,而应该称之为“地震速报系统”。它的原理是,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检测到地震的震源、震级等信息,并根据地震波传播需要一定时间的规律,利用地震发生后的纵波与横波时间差,可以在破坏力大的横波到来前几秒到十几秒发布地震警报,但是对于震中的人们作用不大。
 
地震速报的理念是美国人在1886年最先提出的。人们早就认识到,电波的速度比地震横波快,如果能够利用电报电话来提前通知教堂响钟,就可以提醒人们及时躲避。但这个想法过了100年才被日本人实现。1989年,这套速报系统最初被应用于日本高速列车系统中,高速列车一旦收到与其联网的地震检测仪发出的强震信号后会马上停车,以期将乘客伤亡及其他由此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速报系统真正进入日本社会运作,是在2007年的1月。只要这些遍布全国的1000多台地震检测仪监测到烈度5度强以上的地震信号,将自动向电台、电视台和卫星发射,不经过人的控制,信号将自动显示在电视字幕上,广播员即刻进行语音播报。同时,日本国民经过这之后一年多的训练,已更能够沉着应对突发情况。“在高速公路上开车的时候,日本国民能够在缓慢行驶后靠边停车。”
 
但是这套系统目前并非完美,有时也出现误报、延报等情况。今年4月28日凌晨2点32分,冲绳县宫古岛发生了4级地震,日本气象厅初次发布了地震预报,但比地震发生迟了5秒。5月8日,茨城发生5级地震,气象厅的预报比震中的摇晃迟了40秒。“但在此次岩手地震中,地震预报系统第一次发挥了作用。”增子宏说:“发布的速报由国家气象厅通过媒体向公众传播消息,但是这需要消耗宝贵的1、2秒时间。怎样争取这宝贵的1、2秒钟,以及提高系统的预报准确率,都是我们下一步准备攻克的重要课题。”
 
针对速报系统对于震中的作用“盲点”,增子宏透露,日本正在研发一个新的设备装置,将在全国活动断层带中设置一些地震活动监测仪,监测在活动断层中的信号,一有信号就对周围百姓形成预警。“当然,这还十分困难!”
 
经验,复制还是学习?
 
中国人很难不将中日这两次相隔32天的地震放在一起比较,在早些时候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问甘肃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冯健身这样的问题:“前几天日本也发生了强烈地震,虽然震级只有7.2级,但是由于震源浅,只有10公里,它的烈度应该和汶川地震相当。我想问的问题是,同样作为灾区,我们甘肃省省委、省政府是否与日本地震的情况作过比较,为什么日本地震的损失这么小,死亡人数是两位数,水电、通信都是有保障的。为什么这么轻?是因为他们的灾害意识强烈,还是因为提前的预报,还是基础设施好?作为地震灾害多发区,甘肃省委、省政府是否有计划派人到日本学习相关的经验?”
 
中国能否复制日本速报系统的成功经验?
 
日本学者认为,日本速报系统的基础在于平均分布于全国的1000多个地震检测台站,而中国国土面积大、地形多样、情况复杂、力量有限等等客观因素,将可能影响速报系统在中国的建设。
 
“从技术上来说,如果中国能够自己建立或者引进该系统,那么照样可以发挥相同的功效。但是从可行性方面来讲,可能性则比较小——中国的国土面积太大了,如果没有足够的观测点,观测点分布过于稀疏,就不能稳定而快速地探知地震。”增子宏说。
 
郝宪生对中国的国情相对比较了解,所以,他提出的两个建议则比较务实。他认为中国应该向日本学习的第一条经验,就是地震信息应该在第一时间内通过媒体发布。“努力做到2分钟之后能够上电视。这应该是个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郝宪生说,“这是一个公民教育,当地震信息就像天气预报、台风警报一样常见,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少民众恐慌。”
 
第二,中国应该进行防灾演习。“30年一代人,地震不应该随着人们的逝去而湮没。可惜的是,我们没有从唐山地震中吸取什么经验。今天不应该重复这样的错误。”郝宪生说:“日本的最宝贵的经验在于不管付出多大代价,都要找出失败的原因。日本将地震看成失败的事件,他们从失败学的原理上去总结教训,才能使下次对付这样的灾害更及时、更有力。”
 
汶川大地震发生的两周后,日本引以为戒,开始大规模对全国学校进行校舍普查和加固修缮,他们需要从“现代化的建筑保存了下来,老建筑则大多倒塌。而我们看到的图片中,学校特别地多,尤其让人心痛”(日本《朝日新闻》,5月14日)这样的中国教训中吸取经验。
 
曾在日本京都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在日本从事砂防研究工作多年的山地所研究员欧国强认为,在震后灾区重建过程中,要认识地震后显在性灾害长期继续问题,以及不稳定斜面的变形、土沙(石)的二次移动等潜在性灾害的显在化、扩大化问题。他强调,对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复杂机理的认识,还要通过必要的物理模拟实验去破解。因此,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山地灾害动力过程模拟实验系统,更好地为防治山地灾害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是十分必要的。中国急需这种防灾减灾的硬实力建设。
 
重建,在反思中前行
 
“日本从中国汶川地震引发校舍倒塌中吸取了教训,政府立即拨款,对全日本30%的校舍进行了加固。”增子宏介绍说,“日本需要把学校、医院这些地方建成地震中最安全的场所。”
 
日本的这一举措对许多中国学者的震动很大。“1976年唐山地震过后,我们没有很好总结和吸取一些经验和教训。汶川巨灾再次暴露出很多的问题和不足,现在应该是我们进行反思的时候了——到底我们碰到哪些新问题、有哪些新需求,差距到底在什么地方?”北师大应急减灾研究院教授李京告诉记者。
 
在这次学术研讨中,日本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教授林春南教授的报告,引起了许多与会中国学者的关注。林春南是一位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学者,他是从社会学、经济学的独特视角研究自然灾害和灾后重建的专家。他对日本灾后重建的经验的介绍,使在场的许多中国学者深受启发。“日本人长期恢复、科学重建的经验是我们现在急需的观念。”李京说。
 
日本阪神地震至今已经13年,但是对震区的恢复重建工作并没有全部完成。日本对阪神地震的重建规划进行“化整为零”,细分到各个领域中作出详尽而细致的规划方案。“有些工程在一两年之内完成,有些用了5年,有些用了10年,还有些直到现在还没有完成。”李京介绍。
 
中国在6月1日宣布成立了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组,计划“在3个月内完成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在3年内基本完成灾后重建任务”。
 
震后主要致力于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李京对此颇有感慨:“日本岩手地震后,政府规划花5年时间要求所有学校达到日本建筑抗震要求。在日本的经济技术实力比中国具有明显优势的情况下,仅仅为了完成这一项,政府给了5年时间。而中国的重建难道就仅需3年可以做到?”
 
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程晓陶也有相同的担忧。“灾后重建是紧迫而长期的,我们不能只看到紧迫性,却忽视了长期恢复的理念。”程晓陶说:“目前在部分灾区的重建中,出现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恢复重建越快越好,争取重建三年之内恢复完成——这种‘疾风暴雨式’的灾后重建需要引起警惕。”
 
程晓陶从汶川大地震后就开始参与震区堰塞湖的排险调查。强震引发的次生灾害链造成的堰塞湖大规模形成——“区域很大,分布于好几个大水系,城镇多、情况复杂,每个湖的特点都不一样,并且都需要进行短期处置。”震后的道路不通,程晓陶和他的同事们曾扛着背着三维激光扫描仪,前后3次进入震区,对11个堰塞湖进行了地形扫描,作出了精细准确的三维地形图。这些地图在堰塞湖除险方案的决策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地震中我们十分注重高新技术的应用,例如三维激光扫描仪就被用于堰塞湖排险。但值得反思的是,我们的弱点在于,那些常规数据,不用尖端技术就能获得的数据反而没有人去进行调查。”程晓陶告诉记者,由于地震期间情况相当严峻,时间也相当紧急,对震区水库险情的应急评估只能是通过专家的目测。专家组一天有时不得不查看4~5个水库,只能是走马观花。而基本上是以肉眼和经验的判断并没有足够的数据支撑——究竟地震造成的水库大坝裂缝有多长多深?渗漏有多大?流量多少?“这些常规数据是非常宝贵的资料,如果我们再不加强观测进行搜集,今后应对紧急情况时,很可能会再次出现数据不全,造成判断失误。”
 
“建立起一套先进防灾减灾体系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经过成百上千次灾难的锤炼逐渐摸索形成的,我们应急管理体系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逐步升级的过程,要依靠科技和管理的进步来逐渐实现。”
 
的确,日本今天高度开放和世界领先的防灾体系也并非朝夕建成。
 
13年前,日本阪神地震发生时,时任首相的村山富市直到40分钟后才从电视新闻的现场直播里看到了浓烟滚滚的神户灾区,自卫队救灾出动延后了整整半天,所有国际救援队都被政府拒之门外。
 
——这不是笑话,而是发生在13年前的日本的真实情况,“政府麻痹”成了当时日本流行的讽刺语。在13年后的中国,汶川大地震成为一次媒体反应快过某些行政领导部门救灾、调查进度的竞赛。日本媒体曾发表言论称:“这在中国,或具有里程碑式的不同。”
 
“尽管巨灾充分暴露出诸多问题,但不可否认,汶川地震是中国历史上应急管理和救灾组织最好的一次,如何认识问题、吸取教训、在反思中前行,才是我们应该从大灾中获得的东西。”李京说。
 
“灾后重建却是社会整体的持久战,必须有配套的改革议程,灾后重建才可能成功。全世界都会以灾区的重建质量,而非只是靠奥运会的金牌数来衡量中国。”林春南在报告的最后说。
 
面对地震,更多的是合作而非竞争
 
“正因为日本过去有许多的教训,所以,我们对四川大地震的救援工作很着急,希望海外的救助队和医疗队能够尽快地参与救灾工作。”尽管日本救援队成为最早进入震区的国际救援队之一,增子宏在与记者的言谈之间,依然流露出因其没有能够在震后头3日的黄金时间内就进入中国四川震区而感到些许遗憾。
 
震后,日本学界对汶川地震的极大关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许多中国学者的预期。“这从日本这20多位顶级学者组团亲赴中国就可见一斑。”郝宪生告诉记者,此次来川的日本学者几乎代表了日本地震防灾领域的最高水平,“组团集体参加研讨会,这在日本都是相当难得的。原因很简单,地震研究不仅仅属于中国,还属于全世界”。
 
“在地震防灾领域,日本与中国并不是一个竞争的机制,而是一个合作机制。”增子宏说。
 
据增子宏透露,日本可能将在明年3月正式通过一项防灾减灾十年计划。“在新的十年计划中,国际合作会是一项重要内容,而和中国的合作也将占据一个重要位置。”
 
日本于两年前投入巨资建成全球唯一的一个大型三维模拟地震震动台,它能晃动一栋6层高的楼房。这个“Shaking table”(大震动台)面积达300平方米,可撼动一栋1.2万吨重的楼房。“用地震模拟器配合实物大小的建筑物做试验,能帮助工程师估算出不同地震强度下楼房结构损坏程度,而这是用小模型根本无法做到的。”增子宏说。
 
对这个耗资450亿日元(约合3.94亿美元)建成的大型实验室,日本采取了开放的姿态。“日本将极乐意向中国开放这套装置,通过政府向中国提供帮助。”增子宏说:“在今年7月份举行的7国国家首脑会议中,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时任日本首相的福田康夫谈到地震研究方面的合作时,曾对双方在地震野外考察方面达成一致的意见,下一步,我们将考虑和中国国家地震局和中科院进一步加大双方的交流与合作。”
 
日本学者对中国在巨灾之后表现出的巨大进步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地震发生之后的6个小时,温家宝总理亲赴现场在一线指挥,国家领导人给予中国普通民众的鼓舞力量是非常宝贵的。”增子宏说:“两国民众在大震灾中有过痛苦的记忆,双方在抗震救灾领域应该有可期的合作。虽然双方在这一领域的相互了解还不深,但是通过这次会议,两国学界迈出了第一步,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灾难不只考验政府,也试炼着中国的科技力量。此次会议的承办者,山地所所长邓伟研究员对山区环境下的重建提出7点建议,这或将成为中国灾后重建的重要策略与中日学界合作的重要框架——
 
一是明确重建中的主体功能定位,二是进行产业设计与城镇发展规划,三是大力建设生态产业体系,四是加强山区国土安全管理,五是发展职业技能教育、提高就业能力水平,六是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安全保障,七是适度人口聚集和进行山区人口管理。
 
邓伟致力于推动中日地震灾害链防灾减灾的学界交流与合作,在他看来,善用国际力量的协助,将为震区重建和山地科学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也许价值观未必与中国的民意合拍,但是跨国合作的目的不只在救急与物资供应,而在于取信于国际与互相学习。”邓伟说:“中国需要这种软实力就像需要大飞机一样殷切。”
 
《科学时报》 (2008-10-29 A1 要闻)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0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前锋集团心系灾区 爱心捐赠青川炉具及热水器

发布时间(2008-10-29 14:30) 发布者:唐继宗 


 


 

 

    (本网讯 评论员 唐继宗)10月29日, 成都前锋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巩磊代表成都前锋集团向青川灾区捐赠炉具1000台、热水器100台。

    成都前锋集团一直关注、关心青川的灾后恢复重建,考虑到青川受灾群众入住在板房,洗热水澡困难的实际,6月28日,成都前锋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巩磊一行还在广元市委副秘书长刘湘渝等的陪同下就援建青川热水器、灶具一事与青川县领导交换意见。5月27日,成都前锋集团与青川县举行援建前锋希望小学签字仪式,捐赠200万元拟建前锋希望小学。

    在当天青川县抗震救灾指挥部举行的捐赠仪式上,青川县人民政府县长陈正永代表县委、县政府对成都前锋集团的爱心捐赠表示由衷感谢。
    青川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赵银江,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马健,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王生跃及县委办、民政局负责人等参加了当天的捐赠仪式。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0 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惊心动魄的23天连载108


2008/10/30  [来源:华商晨报]      
 
 
  华商晨报记者赴四川大地震前线采访纪实

  等我到了指挥部的时候,我才知道,启工中队营救的那对爷孙俩也死在废墟下,孩子是个男孩儿,只有5岁。人被救出来后,小孩的父亲把自己的父亲放在身边,怀里抱着孩子坐在地上痛哭时,沈阳消防支队“五虎将”之一的隋晓航也哭了。

  就这个现场,隋晓航先后进去了170多次,虽然救出的爷孙俩已经死亡,可他也很满足,因为可以让爷孙俩入土为安……

  从5月14日到达青川的4天时间里,沈阳消防支队的官兵在青川共救出33人,只有一人生还,而我省消防部队共救出几百人,也只有24人生还……

  大部分人还是死了,我们真应该为那些逝去的人做点儿什么,哪怕一个小小的仪式,一个发自内心的悼念……

  “请大家在14点28分共同为在汶川大地震中死去的同胞默哀3分钟,寄托我们的哀思,祖国更需要我们众志成城,奉献爱心,尽我们最大的力量帮助灾区重建家园。”5月19日上午,当我看到短信,我沉默了,所有人都应该默哀。

  在青川的沈阳消防支队的官兵也看到了短信,他们也在沉默,他们在救援中,在废墟中看到了太多的遇难者,他们必须默哀,来寄托哀思。

  可该如何向遇难者默哀?如何让消防队员有一个他们特有的默哀方式呢?

  正当我想这个问题的时候,杨彪大哥拿着手机就找我来了,因为有战士找他了,他们想用一种特有的方式默哀,让我帮助想想,用什么样的特殊方式,战士们不好意思跟我说。

  其实战士们身穿的橘红色战斗服本身就是特有的了,只要用一种形式表达他们的心就可以了,这样的情况下,没有比摆成个心形更合适的了。

  14时28分,205名沈阳消防支队的官兵就站在帐篷外,整齐站立,他们摘下了白色的救援钢盔托在左手,他们面向青川县城方向,低下了头……

  而棋盘山消防大队教导员娄文艳带领40名官兵在营地旁的空地上,用头盔摆了一个大大的白色的“心”,他们站在头盔旁,一身桔红色衣服的战士又组成了一个大大的红心,同样是面向青川方向,他们低下头,许久许久……

  而在那一刻,当地的居民、其他救援人员、行走的车辆全都停下了动作,站在帐篷外、站在马路上,低着头,为他们的亲人,为那些在地震中死去的人默哀。

  真心希望在地震中幸存的人平安、幸福,真心希望那些在地震中死去的人得到安息……

  警笛、汽笛在天空中久久回响,很多人流下了泪水,那声音就是在为那些死去的人哭泣……

  哭吧,尽情地哭吧,在大自然突降的巨灾面前,人类是多么无助,人的生命又是多么脆弱。美丽富饶的四川盆地,善良知足的四川人,一刹那之间,祸从天降,天崩地裂,无数的生灵被吞噬。

  有多少个家庭,曾经在幸福中过着平凡的日子,可突然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有多少个孩子,曾经那样天真活泼,在无忧无虑中唱着黎明的歌曲,可突然就沉落在永恒的黑夜里。

  几天来,我天天在废墟前写各种报道,看着消防官兵们全力地进行营救,可废墟下的一息尚存者只有一部分能被救出,甚至只是一小部分。

  几天来,我写了几万字关于灾区的报道,但今天,我的文字却只有寥寥几百字,我就将这几百字和几张照片传回了报社。因为我和所有灾区的人民一样也是个幸存者,其实每一个活着的人,我们都是幸存者。震中在四川汶川,不在我居住的地方,我生活在沈阳,不是四川震区,这不过是碰巧罢了。这一天我应该和所有幸存者一样,为那些死去的亲人深深鞠上一躬。

  几天来,多少次我的泪水在眶中打转,但是理智没有使它们滚落下来,但是今天,我再也控制不住我的泪水,任它们不经过脸颊,直接洒落在脚下……

  我见过很多灾害性的现场,我也亲眼见过很多死人。所以我不会像其他人那样每天流泪,但是今天,我不但流泪了,而且还不羞于说出这个流泪,不羞于“表现”一下男人所忌讳的“表现”……

  我鞠躬默哀,任由眼泪滴落……

  2008年5月19日,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甚至不会忘记每一个细节,因为在这一天除在默哀时落泪外,我还掉了一次眼泪,一个人偷偷地在帐篷里,因为害怕和感动……

  从5月14日我进入四川灾区一直到5月19日,我都从未如此害怕。

  5月19日上午,因为青川县的救援已经基本结束,按照上级指挥部要求,辽宁消防救援部队必须尽快撤出青川,到广元市集结,接受下一个任务,由山东的大部队继续剩下的搜寻任务。

  本报记者 岳巍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0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两千件皮衣,挡挡青川的冬寒  

2008-10-30

  “哎呀,天越来越冷了!”这几天,杭州中茂帕恩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潘风雷听到这句话心里总会咯噔一下:“青川的兄弟姐妹过得好吗?2000件皮衣如果送过去,该是用得上的时候了吧?” 

  “5·12”大地震发生时,潘风雷急切想去四川,但一直没能成行。今年7月份,公司有一批出口皮衣要制作,一直惦记着四川灾区的潘风雷就让车间多做了2000件。完工后,皮衣存在仓库里,准备天冷了之后送去青川。

  随着天气的转冷,寻找2000件皮衣的受衣方又成了潘风雷的烦恼。“2000件皮衣共4个款式,男女老少的都有,冬天很挡风的。”潘风雷说,“我们一直在想,通过什么部门能把皮衣送到真正有需要的青川人手中,可是找了好多地方,都不知道。”

  昨天,记者通过义工“大北”,帮公司找到了受衣方。“大北”曾在青川当了几个月的义工,他说那里已成立了青川“滴水”公益组织,共有10多名义工长驻青川,承担着桥梁纽带的作用。2000件皮衣将择日运往青川。

来源: 钱江晚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0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市18个首批援建青川补助类项目确定

 
2008-10-30 08:51:07 信息来源:宁波日报
 
  我市18个首批援建青川县部分乡镇补助类项目确定。这些项目包括农房重建示范点项目、水利堤防应急项目等。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0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绍兴医疗队在青川

   四川在线  (2008-10-24 09:00:45)  来源: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今年8月27日,作为浙江省对口支援青川县医疗卫生队的一员,在绍兴市绍兴县湖塘街道医院任副院长的周卓能,和当地5所医院的6位同行紧急赶赴广元市青川县,在凉水镇重灾区开始繁忙的灾后重建医疗服务工作。
 
 
 
 
赶集的日子,周卓能和队员把医疗点设在路边的停车场。

 

  初到凉水的周卓能和队员们被震后的满目疮痍所震撼:镇卫生院成为一片废墟,受灾群众卫生、防疫意识不强,正常的卫生秩序被彻底打破。需要着手解决的问题千头万绪。

  白天,周卓能和队员们分赴全镇7个村下乡义诊,向受灾群众讲授卫生知识,进行防疫宣传;晚上,队员们挤进潮湿的帐篷,和当地卫生院的医务人员交流医疗心得,常常一聊就到天亮。47岁的主治医生金来法手把手地为乡村医生讲技术、做培训,经常累到走不动路;主管护士吴宝娟把年幼的孩子交代给父母,自己来到青川,一天忙累之后,给孩子去个电话是她最大的安慰……凉水镇板房医院建了起来,凉水镇卫生院各科室在规范中重建,灾区食品卫生、传染病防治有序进行。绍兴县医疗队门诊救治病人400多人次,苦累相伴,在第二故乡奉献大爱。

  10月28日,第二批支援青川的浙江医疗服务队队员将返回家乡。22日,跋涉在巡诊路上,周卓能和队员们回望凉水镇绵延的板房区,眼里满是留恋。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0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浙江湖州“把脉”青川农业重建
 
  (2008-10-30 07:52:22)  来源: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有沿海农业专家的‘把脉’就是不一样,让我们找到了产业发展的突破口。”25日,青川县马鹿乡党委书记史进家听了浙江湖州市农业专家的规划建议后高兴地说。
  湖州市对口援建青川县马鹿、七佛、楼子3个乡,派出农业专家对援建乡进行了产业调研,提出了因地制宜、长短结合、从点到面、一主多副、全面发展的建议。湖州市已确定春节前在3个乡种植高产、高辣、高维生素黄樱椒500亩,由重点龙头企业浙江中味酿造有限公司负责提供种子、种植技术和收购。此项目预计可增加农户收入共110多万元。
    徐凯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08-10-30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兄弟,这个帖子有意义,努力补充。

青川人铭记,青川人感恩,青川人自强,青川人雄起!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1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谈月明深入楼子乡检查指导“双百”攻坚战

发布时间(2008-10-31 11:14) 信息采编:admin 


 

 

        10月29日,广元市委副书记、浙江省援建指挥部指挥长谈月明一行在县委常委、副县长王金川的陪同下到湖州市德清县援建的楼子乡检查指导“双百”攻坚战准备情况。谈月明一行到楼子乡实地考察了即将开工的学校、卫生院等首期启动项目的准备情况,查看了楼子乡的灾民集中安置点,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正井然有序地稳步进行,楼子乡中心小学校、卫生院建设项目将在2009年7月底完成,9月1日交付使用。同时,他对湖州市德清县的援建工作开展情况给予充分肯定,并对湖州市德清县指挥部的全体同志们表示慰问。谈月明要求在建设过程中要做到:第一使灾区百姓负债不能过高;第二配套设施要跟上;第三环境绿化工作要做好;第四要尽量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青川县楼子乡 金平)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1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1550包“温暖牌”衣被 启程灾区


浙江新闻网    发布日期:2008-10-31 13:18:37      

   中新浙江网10月31日电 (记者 龚读法 实习生 姜越潮)秋近尾声,冬日将近,为了能使,在汶川大地震中受灾的青川灾民们过上一个温暖的冬天。日前,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将该区群众捐赠的1550包“温暖牌”衣被,送上了“开往春天的列车”。

  10月30日上午,满载着杭州市上城人民深情厚谊的1550包新被子和过冬衣物被统一送到了杭州南星桥货运站,在哪里等待启程,“奔赴”灾区前线。

  据了解,10月中旬以来,上城区在全区开展了以“送温暖、献爱心”为主题的向青川地震灾区定向捐赠衣被活动。此次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居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共接收捐赠衣被58135件,其中棉被1792床,棉衣17332件。(完)

责任编辑:雷利伟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1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杭州25万件棉衣被送往四川灾区(图)
浙江新闻网    发布日期:2008-10-31 08:57:29    

时报记者 姜胜利 摄

  中新浙江网10月31日电 天气越来越凉,四川汶川地震灾区的同胞急需棉衣棉被。昨天上午,一包包爱心棉衣被送到南星桥铁路货运站。今明两天,杭州25万余件衣被将陆续送往四川灾区。其中,全新的棉被超过3.1万床,都是杭州市民捐赠的。这些衣被一部分送到青川县,一部分由四川省民政厅统一安排。

  据了解,自1994年以来,杭州已经第16次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捐赠衣被活动,主要送往西北欠发达地区,前15次累计已送出衣被1475万件。

  

责任编辑:雷利伟


来源:青年时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1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嘉善县2500件(条)新衣被送往青川

2008-10-31 11:30:34 


 
    新华网浙江频道10月31日电  为落实全国“送温暖、献爱心”——向汶川地震灾区捐赠御寒衣被活动的指示,近日,嘉善县将2500件(条)新衣被送至嘉兴后,再统一运送往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帮助地震灾区困难群众安全过冬。

    据县民政局救灾救济科科长徐小娜介绍,此次捐赠活动以捐赠新衣被(新棉被、毛毯,八成新以上棉衣裤、大衣、羽绒服、毛衣、毛裤、绒衣和绒裤等)为主,同时也接受捐款。今年嘉善县向灾区捐赠了1500件新羽绒服和1000条新棉被。

    据了解,向汶川地震灾区捐赠御寒衣被活动将持续3年,通过为地震灾区群众募集过冬棉衣被的活动,更好地营造嘉善县“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良好氛围。

    来源:嘉兴日报 作者:赵莉勰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1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浙江金华市副市长蔡健一行到青川调研对口援建工作

发布时间(2008-10-30 10:18) 发布者:唐继宗 


 


 

 

浙江省金华市副市长蔡健慰问正在值勤的金华公安

    金华援建青川各指挥部指挥长向浙江省金华市副市长蔡健一行汇报援建工作

    本网讯(李华)10月28日,浙江省金华市副市长蔡健及市府办、农业局、市供销社等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代表团一行9人来青川县调研对口援建工作。

    蔡健市长一行深入对口援建的孔溪乡进行调研,看望慰问了金华市各援建指挥部的工作人员及金华公安和医疗卫生队员,重点调研了援建乡镇的学校、卫生院规划和建设情况,并召开了金华市各援建指挥部座谈会议。

    座谈会上,金华市援建孔溪、板桥、骑马、观音店乡镇各指挥长汇报了援建工作情况。蔡健市长听完汇报和实地看了之后,他充分肯定金华援建各指挥部的工作,各各指挥部的工作思路清,行动效果好。并要求:要求金华援建各指挥部继续发挥不怕苦,不怕艰辛,进一步做好对口援建青川工作,要想到青川人民的困难就是金华人民的困难,想青川人民所想、急青川人民所急、做青川人民所盼的事,并要结合金华市支援的孔溪乡、板桥乡、骑马乡、观音店乡的实际,利用当地资源优势整合资源,实实在在地把金华对口援建青川的工作做好。最后,蔡健市长指出:希望金华各指挥部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努力做好援建工作。
  青川县委副书记、县长陈正永、青川县委常委、纪委书记黄光明、青川县副县长何念昭及县级相关单位陪同调研。   

浙江省金华市副市长蔡健慰问金华公安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震后青川新增6000多名残疾人 他们渴望走出困境
2008年11月02日 07:30:23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浙江在线11月02日讯 “5·12”汶川大地震后,据我省对口支援的青川县残联统计,青川县因地震新增残疾人6169名,其中肢体残疾人近3000名。昨天,记者随省政协等单位有关负责人来到青川,走近了这批在废墟中渴望站起来的人们。

  5月12日下午,当大地剧烈摇晃时,在青川县木鱼中学上初三的谢海峰,迅速从二楼宿舍往外跑,可还是晚了,刚到门口,房子就塌了,一块水泥板将他压倒,他爬起来还想跑,可马上又摔倒了,用手一摸,发现自己的左腿不见了,他一下子就昏了过去。

  他的命是同学罗伟救的。“他撕破自己的衣服,用布条将我断腿的伤口扎住后,和其他同学一起,将我抱到学校大操场继续止血。”

  命是捡回来了,可是腿却没了。

  在青川中学活动房高一(4)班门口,记者见到已在上高中的谢海峰时,他正从宿舍一拐一拐地走向板房教室。谢海峰告诉记者,6月刚装假肢时,腿的残留部分还有点肿,假肢与腿的连接部分有点大,现在腿部肌肉萎缩了,假肢与腿有点不配套,走路时,就像小脚穿大号鞋一样难受。他希望能换个配套的假肢,走路就不会别扭。

  换假肢要5000多元,家里根本拿不出来。据当地残联负责人介绍,像谢海峰这样的肢残人,全县有2000多人,他们有的每年都要换假肢,当地也难以拿出这么多钱。

  43岁的魏玉香家在青川县乔镇。记者见到她的时候,她正在地上爬着去厨房拿开水。

  魏玉香住在4层楼房的三楼,地震那天,她正与妈妈和7岁的侄儿一起看电视,当房子开始摇动时,她下意识地抱起侄儿往外跑,可跑到楼梯口,房子就倒下了,她和侄儿被压在了楼板底下,为了保护侄儿,她将孩子抱在怀中,自己的右腿被压成两段,2个小时后才被挖出。父亲当场被压死,妈妈也重伤。小侄儿康复后,一直住在攀枝花的外婆家。

  “我有一副拐杖,但因腰部受伤严重,不能长时间撑起沉重的身体想买轮椅,但也没钱买,所以,在家里行动时,只能在地上爬了。”她说。

  据青川县残联理事长袁熙力介绍,在这次地震中,全县新增加肢体残疾人近3000人,这部人目前最需要的是轮椅和拐杖。每辆轮椅共需要600元左右,每副拐杖100元左右。还有一部分残疾人,虽然免费安装了假肢,但每年需要更换,希望好心人捐助,为他们重建家园重新开始生活尽一份爱心。

  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等单位开通“插上爱的翅膀,点燃新的希望”助残热线,电话0571—89939979, 89937125;开户名称:浙江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开户银行:农行杭州竞舟支行。账号:322—020501040000518。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作者: 孙连兴 邵树官 编辑: 吕卫星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舟山市指挥部采取四措施推进红光乡援建工作
时间:2008-11-01 15:39     单位:青川县党政网管理中心

  10月以来,舟山市指挥部援建按照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省援建指挥部的要求,采取四措施积极推进红光乡灾后重建工作。
  一是深入调研。目前,舟山援建指挥部人员对红光乡所辖的5个行政村进行了深入调研,共走访受灾群众170余户。看灾情、摸实情,切实做到情况明、底子清,为进一步做好援建工作打下扎实基础。通过走访和调研,与当地群众加强联系,增进友谊,树立援建指挥部的良好形象。
  二是做好项目规划。协助红光乡完成2008—2020年乡镇建设总体规划,争取通过省援建指挥部和青川县有关部门组织的规划评审。
  三是积极推进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多次与青川县有关部门商讨红光乡中心小学、卫生院项目的立项申报工作,在指挥部驻地与青川县卫生局、教育局就拆迁、征地、三通一平等前期工作进行了协商,为项目顺利地开工建设打下基础。
  四是实施部门惠民小项目。根据受灾群众的实际,红光乡小荆村古坟堡灾民集中居住点的蓄水池、供水管道工程已动工修建,该工程实施后可解决群众饮水难的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香港乐施会将在青川首批启动实施两个项目
时间:2008-10-31 16:20     单位:青川县党政网管理中心

   10月25日,云南大学教授宋浩昆,香港乐施会成都灾后重建项目办公室项目官员贺丽萍、陈汉信等一行4人到青川对接援助项目相关事宜,并实地调研项目地点。
  乐施会是一个扶贫发展与救援的机构。“5.12”地震后,乐施会对灾区进行紧急救援,投入大量财力、物力、人力,并于2008年6月1日在成都成立了灾后重建项目办公室,希望与政府合作,提倡参与式扶贫,以村民为主体,在一些受灾严重的农村地区开展灾后重建项目,帮助灾区人民恢复发展生产、生活。而青川被香港乐施会定为川、甘、陕三省重点帮扶地点,三年内将投入大量资金帮助恢复重建。
  10月25日下午,乐施会宋浩昆教授一行与扶贫办项目负责人、项目乡镇负责人举行了座谈会。座谈会上,宋教授等了解了项目乡镇基本情况、受灾情况以及灾后恢复重建中所面临的困难。
  10月26日—10月31日,宋浩昆教授一行在县扶贫办项目负责人的陪同下,先后深入到黄坪、瓦砾等乡镇,展开了为期6天的实地调研考察。他们强调农户参与,与村民一起商讨、选择项目,力争解决村民急、盼、愿的问题,即道路问题。
  乐施会将在青川首批启动实施两个项目。通过调研考察,初步确定项目乡镇分别为黄坪乡群丰村、瓦砾乡柴王村。目前,各乡镇负责人正在筹备项目建议书,力争尽快将建议书上报乐施会。(青川县对口办 张云梅)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川全面启动救灾物资发放工作
    2008-11-1 18:09:25   来源:广元新闻网

 

                                  青川全面启动救灾物资发放启动仪式

 

 

                                 卡车正在青川县竹园镇装运救灾物资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建美好新青川 绍兴再捐380万帮扶资金
 

  【 2008-11-02 00:21 】 【来源: 四川新闻网 】
 
 

  四川新闻网11月1日广元电(徐勇 李华 记者 李京枝 实习记者 万忆)记者近日从广元获悉,为了深入做好对口援建工作,进一步加强与广元市的学习交流,浙江省绍兴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长兴率领市发改委、民政局、农办、建设局、建管局及县(市、区)相关领导一行在广元市委常委张兴德、副市长吴连奇,绍兴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援建指挥部指挥长、党委书记马永良,副指挥长董祖望,副指挥长、纪委书记朱旭界等陪同下检查绍兴市援建工作推进情况,实地察看了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并赴浙江省援建指挥部、青川县政府进行交流座谈。同时,在广元市举行了绍兴·广元对口帮扶工作座谈会暨帮扶资金捐赠仪式。

  陈长兴代表绍兴市委、市政府对市援建指挥部前阶段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向援建指挥部全体成员表示亲切的问候,提出了“项目建一流、工作争第一”的援建工作目标。绍兴市援建指挥部来川后各项工作抓得紧,远离家乡不怕吃苦、不畏艰险,做了大量的援建工程前期准备工作,有一些走在了全省市、县(市)援建指挥部前列。陈长兴要求市援建指挥部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做出成绩、干出水平,架设起友谊桥梁,不辜负广元青川人民和绍兴人民的厚望,保质保量做好各项援建工作,为重建美好新青川作出贡献。

  张兴德在陪同考察后代表广元市委、市政府对绍兴市援建工作表示忠心感谢。他说陈长兴一行亲临青川考察灾后援建工作,充分体现了绍兴市委、市政府和绍兴人民对青川人民的浓厚感情和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深感温暖、备受鼓舞;市援建指挥部虽然工作艰苦,但思路清晰、工作踏实,援建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

  马永良简要汇报了绍兴市援建指挥部前期的工作情况和下阶段的工作部署,重点汇报了关庄防洪堤工程、中小学选址、农房重建指导及队伍建设、规章制度制定等相关工作。

  记者同时了解到,在28日举行的对口帮扶工作座谈会暨帮扶资金捐赠仪式上,绍兴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长兴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广元市捐赠帮扶资金380万元,广元市副市长吴连奇主持座谈会。12年来,绍兴市与广元市建立了深厚的帮扶情谊,共捐赠资金和物资2500多万元,对广元市经济社会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
 
 
 
编辑: 王敏琳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华商晨报记者赴四川大地震前线采访纪实111

 [来源:华商晨报]      
  马海武带领那个消防兵去了李政委的帐篷,大约20分钟后,马海武挨个帐篷找指挥部的成员到李政委的帐篷内开会。

  我也去了,李政委接到的最新消息是:路通了,从广元市来的专门接我们的10辆运兵车正在向青川赶,在凌晨4点左右会到达青川,让我们根据时间安排撤离。

  为了不引起恐慌,李政委决定在车辆到达后,立即登车出发。而除了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外,凌晨出发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凌晨和上午是灾区余震发生率最小的时候。

  “凌晨3点叫醒所有官兵,一个小时内整理帐篷和物资,然后清理驻地卫生……”李政委迅速安排了任务,然后让大家回去抓紧时间休息了。

  还剩下2个多小时的休息时间,强制自己睡下了……

  又是寒冷中起来的,可这次和第一天到达青川的情形不同,不是冻醒的,是被闹铃叫醒的,官兵们也开始打着手电筒收拾帐篷和物资。

  凌晨4点半的时候,10辆运兵车悄悄抵达了我们的营地。那时的天空已经发亮了,但路上行人很少,大部分人还都在睡梦中,而我们却已经收拾了行囊准备出发。

  来了10辆运兵车,可沈阳消防官兵只有206人,只能坐8辆车,有两辆运兵车将空着返回。当听到这个消息,两辆车的司机顿时发火了,“来的时候就我一个人开来的,回去还让我一个人开回去吗?不行,我们必须拉人。”

  两位司机的话我听出来了,他们不敢再一个人把车开回去了,车上得有官兵们给他们壮胆。他们一个人提心吊胆地把车开到了青川,已经承受了太大的压力,如果再一个人回去,就根本无法承受了……

  知道了两位司机的意思,李政委赶紧重新分配了兵力,让每辆车上都有了20名官兵。

  车在凌晨5点的时候准时出发了,可当我们的车驶向马路的时候,我们才看见,在去往广元市方向的天空,一片片黑色的云朵正往青川方向飘来……

  车就这样出发了,李罕在最前面的一辆前导车上,之后是1到10号运兵车,然后是一辆我们的后勤物资车,我和李政委、杨大哥在最后的一辆越野车上时刻听着手台里的情况……

  “前方有塌方,长度约20米,路右边是掉下来的石头,注意安全,尽快通过。”手台里,李罕的声音传了过来。

  “1号车顺利通过……”

  “2号车顺利通过……”

  “3号车顺利通过……”

  直到我们最后一辆车顺利通过时,李政委才把拿在胸前的手台放下,等待着下一次李罕的提醒。

  困极了,可我不敢睡觉,强忍着睁大双眼,看着前方的情况……

  和我们进入青川时相比,路上的山石多了,而且塌方的面积也增大,每个人心里都清楚,余震的破坏在加大,而对于我们行军来说,危险也在加大……

  这时李罕的声音又传了过来,“注意左侧山坡上有裂缝,要快速通过。”

  当我和杨彪大哥看到那个裂缝时,互相看了一眼,长吐出了一口气,那个裂缝就在路边山坡20米高的位置,而且裂缝的最下面已经到了马路的边缘,我们怕车辆过沉带来的震动都有可能让这块山体掉下,冲断马路。

  那一片片的黑色云朵也离我们越来越近了,那时我们车队正好要上到了山顶,可以近距离看看云朵。云没有下雨的迹象,这让我们很高兴。过了这个山顶,就变成了下山的路了,车速相对会快一些,而且山另一侧的盘山路要短,只要过了那段盘山路,即使下雨,危险也相对较小。

  山顶那十几块砸在路边的大石还像“路霸”一样立在路边,几天后重走这段路的时候,“路霸”的兄弟们明显增多了,让本来狭窄的路更窄,两辆被砸扁的汽车还在,车上的石头也在,也不知道车的主人怎么样了,还能否想到他们可怜的汽车……

  本报记者 岳巍


  关注更多精彩,欢迎登录辽一网  下期看点:在青川6天时间,有太多的东西值得回忆,这回忆就以这段山路开头,也将以这段山路结束……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