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重庆市川剧院的青年演员万明府问我,他在演出《斩黄袍》时,有件事不理解:赵匡胤只杀了一个郑子明,为啥在与高怀德争执中,他又唱出了“这一本保的北平王,这一本保的鲁正恩”——怎么会忽然冒出了一个“鲁正恩”来了呢?我欣赏小伙子的肯动脑筋,又觉得奇怪的是教他唱《斩黄袍》的老师怎么没把“鲁正恩”是谁告诉他!
近日查找资料,在《川剧剧目词典》上的《传枪踏营》条目中看到,当杨艾(“词典”作杨衮)马踏五营后,“赵匡胤、鲁正恩、高怀德等心中不服,与杨艾(衮)交战”云云,这里又出现了 “鲁正恩”。这位“鲁正恩”到底是什么人呢?
其实,“鲁正恩”就是郑子明,郑子明就是“鲁正恩”。
但郑子明怎么成了“鲁正恩”呢?
原来,郑子明名叫郑恩,字子明,后封为北平王。此人性情鲁莽,在《川剧剧目词典•打瓜招亲》——又名《打瓜园》,惜“词典”未注明——条目中也说得明白,“赵匡胤与义弟郑子明……在瓜园恰逢(陶)三春,郑子明不慎踩坏西瓜,又与三春口角,遂与之交手。郑子明追打三春,被其父陶弘拦阻,赵匡胤亦赶到,方知陶为其父之至交,陶三春爱慕郑子明之爽直,两人终成眷属。”有错不认反而打人,由此可知郑恩(子明)的鲁莽,所以,他的义兄赵匡胤称他为“鲁郑恩”——鲁莽的郑恩。我们知道,戏曲的唱词讲究上下韵,而板腔体的胡琴、弹戏的唱词字句又须相对整齐,所以赵匡胤在胡琴声腔的《斩黄袍》中唱出了“这一本保的北平王,这一本保的鲁正恩”的剧词,其实每一本都保的是郑子明。“鲁正恩”者,乃“鲁郑恩”之误也。
万明府的传授老师没说明白,囿于他的老师文化不高,本是口传心授而来,这也情有可原,反正唱出来是那三个字的音就算了。但《川剧剧目词典》中怎么会不说清楚呢?偏是白纸黑字的把“鲁郑恩”写作“鲁正恩”,让人感到是凭空钻出来的另外一个人,这就难怪万明府们不理解了。
2012年3月11日
(载2004•12《川剧与观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