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部长袁贵仁29日在教育部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精神座谈会上表示,高校教师必须守好政治底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要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特别是加强教材建设和课堂讲坛管理。加强对西方原版教材的使用管理,绝不能让传播西方价值观念的教材进入我们的课堂;决不允许各种攻击诽谤党的领导、抹黑社会主义的言论在大学课堂出现;决不允许各种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言论在大学课堂蔓延;决不允许教师在课堂上发牢骚、泄怨气,把各种不良情绪传导给学生。(凤凰文化1月30日)
袁部长讲话的初衷是为了保护学生,维护国家的利益。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作为一名教育部部长在正式场合讲这样的话,的确有失妥当。无论是高校学生的特点、高校学习任务的特点还是目前整个社会的特点都不支持这样的做法。高校学生具备一定的鉴别能力,不再是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就信什么。全面的了解,详细的了解更有利于他们辩证的看待各种不同的社会体制,看待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形成自己的一套合理的价值观。即使是一些影响相当不好的言论、教师存在,那对于学生来讲,也不过就是负面典型而已。这对于帮助学生认识丰富多彩的社会提供了机会。高校学习任务要求学生了解最近的专业相关动态,广泛学习,开阔眼界。不止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不了解不同的价值观和社会体制,有怎么能理解他们的成果?怎么能准确分析出差异从何而来呢?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开放社会,高校学生接触的更多的是网络,学校、教师的影响只是小部分。虽说这部分很重要,但是现实太完美,网上接触的好坏都有,那这让缺少社会阅历的高校学生怎么面对呢?保护是一种爱,给他历练的机会同样是爱。高校学生已经踏入社会一步了,保护对于他们来说很重要,但是历练更重要。
但是,也要清晰的认识到,比起让高校学生了解不同的价值观,让他们切身体验到原则和底线是有益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的。袁部长对高校老师提出的政治底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可以理解为是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