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太昊文化科技嬉皮士之争
金识
1、太昊文化学术中的科学真谛
2015年2月11日吴水清先生来信,叫笔者选择写作一篇参加四月太昊陵学术会议的论文。吴水清先生唤醒了我们对太昊文化中科学的研究,特作一点汇报。
太昊就是伏羲,也称伏牺、伏牺、宓羲、皇羲、青帝。传统的中国通史,称伏羲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三皇之首。出生地在甘肃天水。出生日期是农历三月十八日。陵墓在河南淮阳县城以北的蔡河边的太昊陵,并传说淮阳是太昊定都和长眠的地方。但太昊陵实际是后人为祭祀太昊而修建的陵庙。它是我国著名的三陵即太昊陵,黄帝陵、大禹陵之一,是古代宫殿式殿图豪华的建筑群,其气势磅薄、规模雄伟,历来被称为“天下第一皇朝祖圣地”。有考古学家称:中国的历史,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洛阳,六千年看淮阳。
其实这是中华民族气壮山河的远古科学文化失落史的写照,因为据四川省盐亭县天垣地区发现的《盘古王表》考证,太昊即伏羲生活在约公元前5070-公元前4171年四川盆塞海山寨城邦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人类自然形成的远古联合国的鼎盛时期。远古联合国的活动中心,是在青藏高原各河流下段环绕四川盆塞海的周边地区。如果说伏羲出生地,在甘肃天水还有可能的话,那么说伏羲氏定都和长眠在中国东面的河南淮阳县,实际是大约在5000年前四川盆塞海逐渐干涸,远古联合国的居民向世界各地,特别是向中国中原和东面迁徙,远古联合国居民中伏羲氏的后人、族群,有较多的人迁徙到河南淮阳县,而对后来的历史文化产生影响的结果,因此不是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撰写情况,他们也不能说服外国人。
但太昊文化中,太昊对科学的基础研究的贡献,是千真万确的,也是中国乃至世界都是最早、最基本的东西。即使按从历代典籍的记载看,伏羲创立八卦、教民作网渔猎、变革婚姻习俗、始造文字、发明陶埙琴瑟等乐器的主要贡献,也是很杰出的。但这并没有抓住科学要害的点子。实际六千多年前,伏羲氏在教人结网捕鱼,遇到湖塘水面上的旋涡,以及教人制土陶生火做饭,看到锅中沸水的翻滚时,就已领悟和觉察到了圈态的线旋。为了表达和传授这一数学概念,他动了不少脑筋,例如他把摆卜爻文字用的草节茎棍带来的蓍茅草叶,圈起来扭转比划,终于发现了一个我们不妨称之为伏氏几何的智慧现象。
用基础研究的话来说,就是“代数几何”。具体地说,湖塘水面上的旋涡、锅中沸水翻滚的圈态线旋,演变对应易经的太极图徽所积淀的东西,现在反过来倒推再看太极图,这种“太极体”实际是今天基础研究的“量子”和弦论圈体。而摆八卦卜爻阴阳用的三条、六条横放的平行线,取两条平行线对应今天基础研究的“卡西米尔效应”平板和虚实量子起伏波动看,实际才能真正解释清楚《易·系辞》中说的一些互联互通的符号动力学效应。这太伟大了!太惊人了!
可惜很多人只把“易学太极”,看作是原始人在长期的仰观俯察过程中,将天地万物宇宙人生的种种认识综合抽象,凝聚于卦象的形式之中,然后用以解决人们的社会实践诸问题的处理思维。虽然也有说,太极思维就是关于实践与其自发破缺的可行性解决办法的数学处理思维,但今天看来还不够意思。
对于早在六千多年前的伏羲时代来说,人类尚处于原始阶段,他们居住无定,流动觅食。这种变动不居的生活给思维留下的印记,便是从运动观察运动,从内部的纷乱探知外部离合,以动把握动,以动把握静。因而在《周易》、《老子》等书中,动静问题便成为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夫阴阳交媾,阳泄阴收,动静、出入、上下,循环迭至、循环无端等自然现象观测中,所认识到的圈态环转循环,正是三旋运动的综合形式,是积淀了的三旋运动的内在秩序,是概括地或近似地表达出来的一种蕴含三旋运动主要数学关系的代数几何数学结构。虽然古代朱熹,直接提到过“旋”,说“所谓太极者,只二气五行之理……五金之属,皆从土中旋生出来。”但这种“旋”,与我们所说的太昊弦圈“量子体”、太昊卦爻“卡西米尔线”等波动的“旋”,是不一样的。为了说明这一点,下面以量子信息隐形传输致动开头来阐述。
先来看这种原理是什么的真模型。据《科技日报》记者房琳琳报道,这种模型可以类似的新牵引光束用的激光器,它发出的是一种环形中心是冷的热环状光束,打在一个表面镀金的微小玻璃珠上,这颗珠子的直径只有0.2毫米,这个尺寸与激光束的冷心内径正好相匹配。环形光束的热度会使玻璃球表面温度升高,进而构造了一个热点区。当热点区开始与空气粒子相接触,空气粒子会被反拨,从而对玻璃球起到了一个相反的作用力将它推远,最远距离甚至达到20厘米。它还可以调整激光偏振,进而改变玻璃球热点区,最终能改变玻璃球的运动。这意味着玻璃球能被推远,被停止,被拉回来,或者被控制在原地。这种牵引光束因为具有多功能性,且只需要一个单独的光束来源,在实际中可以用它除去空气中的污染物,或者从样本材料中抽除不需要的颗粒。
当然这说的是民用。如果是军用,前沿科技发展对人类能分层的研究,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竞争或争夺,各国都会非常激烈。
2、以“卡西米尔力”为例
卡西米尔效应现象,是由荷兰物理学家卡西米尔在1948年发现而首先提出的,随后被很多科学家也侦测到。后来为纪念他,以“卡西米尔”命名。但1948年卡西米尔发现卡西米尔力时,夸克、胶子之类的量子色动力学还没有出现。卡西米尔等科学家的探索,还只停留在原子核和电磁场物理学层次以上,这时的观念还只是一种源于电磁场的量子真空起伏的力。对这种由于在真空状态有量子力的波动,两个距离非常近的物体之间存在的奇怪的拉力或推力,被称为“卡西米尔效应”。这时的卡西米尔效应源于的量子力波动的量子,人们主要还看成是“实粒子”。它可以上推论到海浪等液体的水分子、空气等风流动的空气分子,也能产生卡西米尔效应。但数学上,“数”分正、负;虚、实;零等5种。实粒子和它的负粒子,在这种卡西米尔效应真空中,两片平行的平坦金属板之间产生的吸引压力,与牛顿、爱因斯坦发现的万有引力,其深层次的物理原理,是不同的。
在数学基本推理原理上,深化这种联系,是等到今天对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和量子色动力学,追踪到原子核和电磁场物理学层次以下,出现量子引力和暗能量、暗物质、暗信息、弦论等问题的考察时,才有说得清楚的思路。例如,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可以说明光线在经过大质量星体附近时,由于时空在大质量星体附近会发生畸变,使光线沿弯曲空间的短程线传播而会发生弯曲,形成引力透镜现象。即在观测者到光源的视线上,如果有一个大质量的前景天体,则在光源的两侧会形成两个像,就好像有一面透镜放在观测者和天体之间一样,有一个天体是虚像。这看起来,当然不是卡西米尔力使光线发生的弯曲。
但卡西米尔力这种压力,在电磁场的量子真空这个层次上,也可以认为由平板之间空间中的“虚粒子”的数目比正常数目小造成的。这里的“虚粒子”,可以认为类似是虚数的粒子,而且可以是正、负虚数粒子。而前沿科学国际主流今天的基础研究“脑洞大开”,其思维联系量子引力和暗能量、暗物质、暗信息等方面的量子弦论、圈论、扭量等的“虚粒子”,正类似正、负虚数粒子。
国际主流的科学观点来源于哪里?一部分来源于已成主流科学家的常规方法研究,另一部分还有先不是主流科学家、也不是按常规方法研究搞出的成果。例如2014年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戴维·凯泽的《嬉皮士救了物理学》,就把风马牛不相及的嬉皮士与物理学扯在一起。众所周知,嬉皮士用来描写西方国家1960年代和1970年代反抗习俗和当时政治的年轻人。1960年代中期西方开始流行的时尚词儿嬉皮士,也是在区别“垮掉的一代”之后的青年文化。但凯泽说:就是在上世纪70年代那个对于物理学家的不景气年份,由于工作难找,随波逐流、不敢越雷池一步成了人们奉行的原则。这时美国加州伯克利一群工作不称心的几个嬉皮士同学,从不同地方和岗位七拐八弯地聚到伯克利,借劳伦斯实验室的一间教室成立了一个开放的讨论班,名曰“基础物理小组”(简称FFG)。
他们抛开主流物理学界的种种局限作探索,为当今的一些概念,比如弦理论和纳米技术奠定了基础。所以凯泽把基础物理学小组的这些年轻人,称为“嬉皮士物理学家”。说现代理论物理学的生存,在一定程度上也要归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反主流文化运动。“科技嬉皮士”们为不得不自己开辟的新路,寻找自己的赞助人、开拓论坛和交流渠道。他们一边赶嬉皮士的潮流,一边发扬物理学的传统。例如他们在有意无意之间引来的量子信息时代“非定域性”和“纠缠”定理,令人联想到超距作用、心灵感应、神秘主义……这些东西恰好迎合了嬉皮伙伴们的口味——他们正可以借量子纠缠去解开心灵感应的秘密。
具体说来,“贝尔定理”虽然后来热火朝天,当年却冷清清寂寞无人管。而且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科技嬉皮士”的专业平台那么卑微,而他们的智力追求那么高远。但尽管这些“科技嬉皮士”伙伴们的物理角色很边缘,动机也“别有用心”,却开拓了贝尔定理的乐土。他们把爱因斯坦、玻尔和海森伯们做物理的模式,偷偷带回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在思考最深奥的数学方程式的同时,则一头扎进贝尔定理的悖论。“科技嬉皮士”物理学小组的成员们以各种风格,应用各种媒介努力解决着贝尔定理和量子纠缠中的问题。他们努力理解它,测试它的极限,并认识它可能的含义。而他们对贝尔定理和量子纠缠研究,共同推进激发了若干重大突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意外发现了“不可克隆定理”。即不可能将一个量子态复制(克隆)得一模一样。如果用量子态来做密码,那就不可能破解它了。这犹如水中的波,当你舀一碗水来探究那波时,波已经消失了。
量子信息论就这样在一群嬉皮伙伴的新潮游戏中诞生了,他们借流行语解释相对论的时空图,用甲壳虫的歌曲说明经典与量子的区别……激活了北爱尔兰物理学家贝尔多年前提出的“定理”。“不可克隆定理”类似于著名的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它规定创造一个未知或任意量子态的完美副本(或“克隆体”),是不可能的。即“无克隆定理”是说,不可能完全复制一个量子态。因为每个态都有海森堡的不确定性,而各态间又是相互缠结的。这个定理似乎说明量子密码是绝对安全的,因为任何复制脆弱的量子态的努力一定会改变它。即不可克隆定理就是如此使量子加密成为有力工具的:它给银行转账和选举结果传输提供了完美的安全机制。在那个期间,美国发表的研究贝尔定理的文章,有四分之三来自“科技嬉皮士”FFG,而其他作者也多少接受过他们的影响和帮助。于是才有了10年前维也纳的那一幕:实现了用量子密码进行银行转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