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张鹏与员工一起讨论葡萄的嫁接 “拌饲料、喂猪、洗猪圈甚至睡猪圈……一干就是5年,基本上猪场所有的活儿都干过,一天才挣1.86元。”巴州区鼎山镇观坪村洪昌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朋说起他年轻时当饲养员的经历。
1990年,张朋中学毕业,托关系在沈阳一家大型生猪养殖场当饲养员。2005年,张朋放弃在北京的事业,返乡创业。2011年底,创办洪昌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养殖合作社占地约280平方米,养殖品种主要有黑猪、白猪、杜洛克等。
初创业 遭遇“猪瘟”70只猪崽全部死亡
1990年,张朋中学毕业,托亲戚的关系在沈阳一家大型生猪养殖场当饲养员。在沈阳干了五年后,张朋听说在北京养猪很赚钱,于是1997年,张朋来到朝阳区,用借的三万块钱承包了一家生猪养殖场,但突如其来的“猪瘟”让他饲养的70只猪崽因感染“猪瘟”全部死亡。
不言败 借来1000元再次创业
不甘心失败的张朋决定重新搞养殖,但是由于北京的“猪瘟”让张朋亏了很多,实在是没有钱了。这时,好朋友借给他1000元,于是他又购买了19头猪崽。“我就是靠这1000元开始重新搞养殖的。”
选购饲料、接种疫苗、打扫圈舍……凡事张朋亲力亲为,用心呵护着每头猪崽的成长。就这样,养殖规模逐渐达400头。2003年,他的生猪养殖事业进入巅峰时期。
“2005年,生猪市场不太稳定,价格波动大,所以我就关掉北京的养猪场回到了巴中。”张朋告诉晚报记者,回到巴中后,因为对巴中的市场不熟悉,他并没有急于投资。2011年底,张朋才与两个朋友一起决定在巴州区鼎山镇观坪村开办洪昌养殖专业合作社,再次踏上创业之路。
不怕脏 在猪圈与猪仔同住
张朋告诉晚报记者,为了节约开支,砌墙、抹水泥、盖猪圈这些活儿都是自己干。
2012年6月,预先订购的猪苗提前到达基地,“为了照顾猪苗,我就在猪圈里睡觉,直到圈舍基本建成后,才回家睡觉。”
2014年8月,猪圈室温达到36℃,当时猪圈里没有安装降温设备,连下八窝死胎猪崽,每窝基本有10只,损失达6万元。这可急坏了张朋,很多村民得知情况后,告诉张朋“你需要什么就来我们这里拿。”
“当时很多老百姓都拿竹子和谷草做的帘子送给他,主要是搭在猪舍上用于隔热。他后来又在猪舍安装了喷水,给室内降温,慢慢才度过了危险期。”猪舍技术人员杨波告诉晚报记者。
张朋介绍,2014年养殖基地出栏近3000头生猪,实现产值150万元,2015年初存栏500头生猪,预计实现产值300万;年产活鱼3万斤,实现产值30万元;土鸡3万只,产值280万元。
助就业 解决村民就业问题
在最困难的时候,乡里乡亲的大力相助让张朋不胜感激。张朋说:“我致富了还希望带动村民都富起来。”
“我们的模式是基地与当地居民建立合作,基地提供种猪,由居民饲养。饲料、防疫等均由基地提供,为其购买母猪、育肥猪保险。”张朋告诉晚报记者,基地加农户模式带动了周边村民一起发展养殖,目前参加合作社的农户达到160户。合作社还解决了12人长期性就业,其中包括四名残疾人。
观坪村村民罗必友被评定为四级残疾,以前和老伴以种田为生,每年一共才有1万元左右的收入。基地建起后,张朋让他负责果树嫁接、管理的工作,包吃、住,每月1500元。“现在每年我一个人就能挣到接近2万元,工作也比以前轻松。”罗必友笑着说。
现在,张朋的种养业务不仅覆盖生猪、土鸡、葡萄,还向黄羊、鱼类养殖以及核桃种植等产业延伸。“承包的1000亩山林,今年可以放养500到1000只黄羊了。”张朋指着观坪村东侧那片山说,葡萄今年可投产,40亩地可实现产值30万元,核桃明年可以挂果。(来源:巴中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