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重建的700多个日日夜夜,填满两幅照片两个镜头之间的时空距离。从流泪到微笑的表情,述说着的是感动和希望。带来感动和希望的,是重建中感恩奋进、自力更生的普通民众,是一心为民、务实奉献的党员干部,是大爱无疆、坚守一线的援建人员……他们,汇聚起灾后恢复重建不竭的力量源泉。(4月19日《四川日报》) 芦山从地震发生到现在已经两年了,在这两年里,灾区已经从废墟上崛起,灾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灾区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大自然带来的灾难,群众不再是无头苍蝇,四川省委、省政府按照“四川负总责、地方为主体”的要求,构建省、市、县三级联动的统一规范运行体系,地方主体责任的框架已经构建。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句话大家并不陌生,但是在千难万难的灾区,服务重要,创新服务科学重建更重要,从被动接受群众的问题到主动走到群众中间去,和群众一起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在工作的方式上创新,在理念上的更新,大大提升了救灾重建的步伐。坚持民生优先,让救灾重建工作落实到位,让好政策真正地惠民,让资金能够完全地运用到灾后重建中去,尤其是在大灾大难面前,监督不能短板,只有廉洁救灾,阳光重建才能取信于民,更好地凝聚干群力量,共同为灾后重建出谋划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