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1606|评论: 39

一套(三部)写遂宁人创业史的方言长篇纪实小说《两代沧桑》出版

[复制链接]

2014年度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5-7-24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四川方言长篇纪实小说《两代沧桑》终于出版面世

       舟戈,本名周宗富,呕心沥血坚持13年,写完了一套(分一二三部) 四川方言长篇纪实小说:成都平民的《两代沦桑》,共计138万字,6月初已由白山出版社出版面世。
      小说以遂宁人到省城闯荡开始,经过千辛万苦成了成都平民……
      成都平民的《两代沧桑》是用平头儿百姓的语言,写出真实的两代成都平民,时间跨度近百年,涉及的三教九流七十二行,有骨有肉的人物众多,都随着时代变迁各具情态声口,先以父母一代为一根主线,再以儿女一代为一根主线。尽量把两代老四川、老成都真实的过去写得跌宕起伏,写得扣人心弦;善与恶,美与丑,爱与恨……包括所涉及的地理环境、生活状态、人物内心、风土人情、民风民俗……全部采用川人快要搞忘、快记不倒、少有再说的亲切的地道的四川方言,随时巧妙冒些谚语、警句、格言、歇后语、顺口溜、民谣、童谣、口头禅、俗语、俚语、乡言上千句、段、首,尤其是没有上书的俗语、俚语、乡言,给情节添了些生动与味道儿。
       我先把老年人以前摆的唠叨的经历、教诲下一代的道理,从记忆中挖出来,也把自己有记性后经历的见倒的一切,在回忆中使劲找寻转来;我还民间采访、走访了方方面面的老人几十个(这阵活在世上的几乎莫得了)……
       我产生写《两代沧桑》的念头是在1989年初,之前我早就开始采访、搜集资料。第一次动笔是在1992年夏天至1997年初,只写了近十万字,第二次执笔是2000年初至2007年11月31号搁笔,不,是丢笔、甩笔、跘笔,还喘了几口长气,一共坚持了13年。每写完一部,先要在手稿上作认真的编删,然后又在打成样书的第一个版本上作了些删改,甚至还在第三个版本上又作了把细清理,交出版稿已经是第五个版本了,要不然,好多段落,尤其是记叙炎凉世态、人情百态的段落还要精彩亮色得多……主要是修改方言词字,每作一次修改,我就要读135多万字,至少要拿两个半月来起早摸黑的细读……简直是:筲箕装菩萨——淘神。
       我怕麻烦没有去过图书馆、档案馆、方志办,长年奔走于各地的旧书摊,从几十个旧书摊无数次的搜集,才搜集到部分相关的文史、方志、资料等。然后,经过长时间家史考古的整理……撰文过程中,如,一个人物的出现到这个人物的消失,一件事情从开始到后来;一个乡场、一条街巷……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称;一个历史事件的时间,一个风俗习惯,一个行当……有时要查对几个版本的资料才敢认定。
我写这套长篇小说,创作意图以头就包含了咋个充分发挥四川方言的长处,同时也在打捞、传承四川方言,尽量用精炼、生动、笑人、精头儿、地道的四川方言去打动读者……乱写方言词字是误人子弟,好多方言词字都是有出处、传说、掌故、典故的。当然,中途我几次想丢笔,我的几根发都写成了光头儿了,还招来亲友或多或少的冷言讽语,以至剌儿话,最后我还是我行我素,挤时间朝死里整。我随时都默倒在浸泡在回忆中……尤其,成都遭改造得越来越不像早先的成都后。
       三部小说一共21个大章,一个大章五六万字,有时间来得快,一个章节两个多月就写杀角了;有时间疲得遭不住,哪些事情该写,哪些事情不当写,当写的又该咋个写?写上一万字,再咬起牙巴来删改编辑……五六万字要整半年;有时间,又遇倒屋头外前有这样那样的事,丢上十天半月,又要拿几天来格外调整思路、情绪,又才拱进小说里头去;有时间,为一个字一个词,要查多久的词典、辞海或几本方言字典,还翻了这本儿书,又翻一墩资料……冬时间,冷得手脚麻木起冻冰儿;热天头,热得打光董董儿穿火炮儿都在冒颗子汗……不懊怜我的人净说:毬大爷喊你:夜壶提上床——寻倒挨毬嘛?
       写这部(套)长篇小说的13年,我还耍不来电脑,《两代沧桑》一二三部,写原始稿时废帐本废表格纸用了一大捆,编改后又抄写在信笺纸上也是一大捆,最后誊写成手稿的标准稿笺纸用了150多本儿,三四元一杆的钢笔用烂一大把,红蓝泡沫笔用了若干盒,浆子、炭素墨水随时是两瓶两瓶的买……写好一部就请人打字,包括我一二三校,前后加起来的时间都用了五年,总共用了8000多元。2008年初我才咬牙学电脑,才艰难学会打五笔,才没有再在纸上改稿,最后我估倒学会双面打印,又把三部小说打印成样书……
       2009年初开始在天涯网舞文弄墨栏上发了第一部前两章,约13万字,寻求出版,反响强烈,现在点击数45万多点。
       俗话说,无川不成军。世界的旯旯角角都有川人,我想,不管是远走异国的海外游子,还是扎根他乡的父老,或是在他乡打工的兄妹……以及对成都对四川有点儿感情的人……可以说,都该是这部(套)书的知音。
       要是想温习一代人的过去,也温习方言,甚至想学四川方言、成都方言,而不是四川普通话、成都普通话,不管是本土人,还是异乡人,包括外国人……应该说,更是这部(套)书的爱家。
       再说九几点儿,尤其是从事影视、戏剧、曲艺的人,从事语言研究或在大学学语言的人,从事文史、方志、档案、图书、出版的人……想来,这部书就是诸位现成的一部百科全书。退一万步说,二天好多成都方言、四川方言失传了,这部《两代沧桑》也可以拿给后人晓得,早先成都人、四川人是咋个说话的。于是,我用四川方言写《两代沧桑》长篇纪实小说,说真正的正宗四川话、成都话。语言的表达,各地方各有不同,之所以川成方言巴适、安逸、笑人、精头儿、易学……其实就是民俗文化的独特所在。方言不该受白眼挨奚落、遭排挤被遗弃……或者看倒它、等倒它自生自灭。
       俗话说:儿好不算好,要媳妇儿好才算好;女好不算好,要女婿好才算好。我在这儿不是想占哪个的欺头,是想说明,要读者说这套书好才算好。打比,我觉得这部《两代沧桑》是个宝,别个可能看成是堆草。想嘛,马路边上卖草鞋,有人说长有人说短。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舟 戈 (周宗富)
                                                                                                                                               2015年6月8日成都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172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14年度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15-7-24 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样.JPG

2014年度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15-7-24 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晚霞报.JPG

2014年度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15-7-24 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简介.jpg

2014年度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15-7-24 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姓故事的鸿篇巨著,成都平民的《两代沧桑》终于出版


                                                                                                                                                          田明章(醉墨堂主)

        认识舟戈老师的时间短,前年年底的一天下午,我们约在城北花圃喝茶,这也是摄影结下的缘分。
        雅安地震之前我还用的佳能胶片机,后来买不到胶卷了,才换了一台佳能数码550也只会用自动档,又用不来电脑。雅安地震当天,我们曾经在“5、12”汶川映秀参加救援的“老兵救援队”赶到了雅安,道路遭封锁进不去,我们就帮雅安市第二人民医院转移伤员,其中我拍了一些片子,回家后问女儿咋个办?她说要在电脑上才能处理,我马上又去买了一台手提电脑,还是女儿指导下我发了一些到麻辣社区,打不来字净用手写板,相当麻烦。片子发出去了,总觉得不对,有些片子灰不溜秋,难看疼了,以为是照相机太孬,又去买了一台佳能5D3,还是不理想。这个时候,我就在舟戈老师的帖子上提问,电脑上咋抖得清楚嘛?后来我们见了面,舟老师坐下一哈儿,发现我5D3用的P档,当时就说我糟蹋贤,马上喊我把相机放在茶桌上不动,按他说的方法,对准侧边小树子的颠颠,按了三张,一回放我才看出,其中有一张效果最好,从此,我咬牙再没有用过P档;从此,我随时同舟戈老师一起实战,他爱对我现身说法,把多年耍机械相机的的经验,用倒数码相机上,我一下就豁然开朗了许多……
       之后,我又晓得数码相机照的片子要用软件处理,就像原来暗房冲洗照片一样,从手工操作转换成在电脑上处理。在与舟戈老师交往学习的过程中,我才晓得他叫周宗富。他找人帮我装了台式电脑,安装了PS软件……还逼我学打五笔字,喊我把手写板子扙了,哎呀,我学得之苦哟,背字根,背倒了要不倒一天又搞忘了;哎呀,说起其中苦哦硬是有几箩筐,最终还是遭周老师把逼出来了。这阵,我逐渐找到了很多年前洗黑白片的感觉了……
        有一天,周老师给我做PS入门演示,我兴致勃勃作记录记了大半篇,就在这个时候卡壳了,他接了一个电话,听他这头语气多次唉声叹气,电话打完,我就不解的问他,他忍了一阵才对我说了,将才是一个文学评论家朋友张义奇劝他还是自费把小说拿来出版……他用了13年呕心沥血写了一套(三本)小说,用地道的四川方言写的纪实长篇小说:成都平民的《两代沧桑》,写好六年了,都还没有出版,为写书,他远离繁华,清心寡欲,与外界莫得联系,晓得他的好心人说他隐居了,好多不晓得他的人都以为他死了。问他为啥子不拿去出版呢?他说哪儿有那么容易哦,好多出版社找他,说来说去莫得钱免谈,他这些年靠点退休费生活,拿啥子钱去出书嘛?他在天涯论坛舞文弄墨发了十几万字,网友点击数达四十五万多点,就是没有遇到伯乐。有到是有几个,不是喊把版权交给人家,就是要求署名,他啷个舍得嘛,这套书像他的三胞胎儿女一样,写了十三年就长了十三岁,又等了六年,该说已经成人了,当然是他的心肝宝贝,一火抱给人家还要遭改名换姓,天底下哪儿有这本书卖嘛?于是,出版的事就搁下来了;于是,他还是一直苦于莫得出版费用。
       我捧到他自己双面打印装帧好的第一部样书,从第一页开始,乡土味就扑面而来,慢慢往下读,我随时是读得鸡叫二三遍,硬是欲罢不能,语言之生动、情节之扣人心弦,老四川老成都的故事之多……这儿,不用我去细说了。之后,我接倒仔仔细细把三大本读完,一百多万字的鸿篇巨著,还没有发现哪儿出现牛皮鲊鲊牛皮段落、句子,很多情节都是点到为止。周老师说的,在出版过程中,因为印张太多(书厚),他还删了些与主线关联不大的内容,有些地方的删节是逐字逐句的删,可想工程之大,出版中的一二三四校,最后对红,就拖了七个多月。
        我也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对成都话倍感亲切,但是现在好多人都不说了,就是说得来,也写不起好多方言字,哦哟,周老师的方言正宗地道,好多方言字他是考证了各种版本的方言字典、方言书籍才确定的,最后又请方言学者张世光一一审读过,这点,我就受益匪浅了。早先我写前言不大抓不倒要点,我读周老师的三本小说,我发现,那么长的小说,一段一章的写,这段章节是用的直叙,下段章节就用的倒叙,再下个章节就用的是插叙,还有啥子伏笔、悬念……用过的民谣、谚语、顺口溜、歇后语、俚语、俗语,几乎很少重复;人物出场也多,各有声口各有故事……总之,他的写作技巧多,恕我直言,这些也让我受益匪浅。同时,我在书中找到了很多过去的记忆,也就是成都平民的记忆……这部书不出版实在可惜,如果在个人手头,就莫得一点意义,要让世人看到,周老头才是对社会做出的贡献,不枉自吃那么多苦,受那么多罪。我在想,我们岁数就相差十多岁,咋个命运就这么不相同呢?我决定帮周老师一把。最开始周老师说钱少就出一本书算了,以后有钱了再出后两本,我说那咋个要得呢,读者们不能只看一本,后两本要等到猴年马月去了,要出就三本一起出。拿到钱的一年多时间,舟老师找了几家出版社,要价都高,最终敲定是白山出版社,开印最起码是一千套,周老师拿了五百套给我帮到卖。在买书号、校对、编辑、印刷的过程中,周老师也去借了几万元钱,卖书的钱首先把周老师的帐还了,其他再考虑下一步改编的事。
       周老师在《后记》中写的从内心感谢的话,说我是慈善家、摄影家,虽说是对我的鼓励,但把我夸大了,我最多是一个爱参与公益活动的志愿者和摄影爱好者而已,真的。
       最后,我也套用文学评论家张义奇的评论:这套书是近百年成都平民的一部生活史,成都平民的创业史,成都平民的民俗史,成都平民的沧桑史,概括起来就是一部成都平民生活的百科全书。也算是,继李劼人先生的成都乡土小说之后成都地域文学的又一重要收获。
        希望麻辣社区的网友支持捧场,还周老师一个心愿。《两代沧桑》一套三部定价188元,包快递费。欲购者请加舟戈QQ:958798905,醉墨堂主QQ:2602919756谢谢大家。

                                                                                                                                                          2015年7月8日凌晨两点
                                                                                                                                                                    于成都机投镇

2014年度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15-7-24 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两代沧桑》一二三部四川方言长篇纪实小说,共138万字。从语言结构来看,一直是走路看地下,打鱼看浪花,不脱乡土壳壳,一直莫得装疯迷窍的华丽词藻,都是用精炼的口水话去白描,好多不打紧的事情就没有去挨边,就怕搒倒就收不倒口口,哪怕是挨了边的事情也是点到为止……一二三部出现的人物多,莫得篇幅去把细描写他们的长相、内心活动……这样子可以留给读者很多想象。不过,爱恰到好处的一个接一个的展言子,好多言子还是谚语、歇后语书上莫得的干货,主要是使拉杂的长文更有嚼头……
        往往,你写哪个人好,他觉得是应该的,甚至还嫌你粉(夸)得不够;要是你把哪个人写有点儿不周正,也就是用了贬义词或反讽手法,他都有可能跳起八丈高……不过,我还是把《两代沧桑》一二三部写杀角了,哪怕好多该写的没有写,想写的又不敢写……
       难哦,从动笔到写完,130多万字的四川方言……前几年闹吼了,要推广官话,也就是普通话,有朋友就善意的给我泼冷水:“你娃使方言写小说写来捞毬(无用),语言障碍一开始就把自己的路堵死了……”我中途几次都想丢笔,因招来亲朋好友或多或少的冷言讽语,以至剌儿话,最后我还是我行我素,挤时间朝死里整。可以说,用方言行文很苦,我估倒多吃力地要用方言来写《两代沧桑》。要是用官话来写,根本写不出老四川老成都的味道,关键是,用官话来写就点儿都莫得写头了。
        难哦,由于种种原因,一二三部第四个版本都是用的第一称写的,第五个版才改成第三人称,哦哟,这一改工程就大了,每部至少要用一个半月的时间,起早摸黑逐字逐句改成第三人称,由于阅读惯性,就是在出版的一校中,都难免要不要逮倒一个“我”。
         难哦,出版过程中,排成书版的一校书稿,又由于有些原因,加上我也嫌篇幅太长了,每一部在校对完了后,又把细删节了一两个印张。这种删节,也是逐字逐句的删,删那些筛边打网的与主线关联不大的内容,还有不该搒的……淘神,实在淘神。
早先,世人都还在说我运气好,那阵躲脱了上山下乡……于是乎,我足足拿了21万字的篇幅,俭俭省省的把我在铁道兵刻骨铭心的五年,所亲自经历的亲眼看倒的亲耳听倒的,真真实实的整理筛选出来,写了三个大章,也只算是门缝缝头看铁道兵——至少让人们晓得啥子是铁道兵?也让七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人晓得中国早先有个最大的兵种,叫铁道兵。部队上,算是语言大杂交大杂烩的地方,东北人也不见得说的就是纯正的东北话,四川人也捡了不少北方腔。
       虽说我没有下乡,其实比当知青儿万恶多倍……当然,像我这号咬卵匠,就像豆芽儿长齐天——还是小菜一碟,弄得你娃是黄连投的苦胆胎——一苦到底。
       这二年,媒体先是麻起胆子在整方言,这阵是敞起在整,报纸爱使用方言词字做扯眼儿标题,文中夹杂方言词字;电视也莽开方言节目,操的恰恰又是四川普通话,屏幕底下打字幕。不过,写的方言多半都是在音译,也就是音同字错,有的还错得简直不巴谱谱……莫得笑头,我早就见怪不怪了。怪哪个,我在这儿不多发杂音,问题是,乱写方言词字也是误人子弟得嘛,好多方言词字都是有出处、传说、掌故、典故的得嘛。
不管你咋个认为《两代沧桑》都不来头,只愿你能在当中看倒一些你不晓得的、原来没多余弄醒豁的点点滴滴,那正是该我抿笑的初衷。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父母,从小到大给我摆了他们么多早先的故事;也要感谢刘舅娘、韩大孃、卢少统、周济生……给我摆了不少我父母早先的事、大安乡的事;还要感谢我的大哥给我摆的写的他当细娃儿的事……
       其次,我要感谢遂宁市市中区政府办的付勇,2001年6月12号,我闯进他的办公室三言两语说明来意,他从文件柜,捧出一本精装的《遂宁县志》给我;我也要感谢陕西旬阳县文化馆,2004年我给他们打了一封信,他们找县档案史志局,由李春坤使快递给我寄一本儿《旬阳县志·民俗志》的油印本儿来。

        然后,我要感谢一直关心我这套书和帮助过我的朋友们:
        田明章,民间慈善家、摄影家。我的小说写完8年了,2013年12月,我与田明章相识简直是缘分,他当过兵,学过木匠,种过花木,养过鱼……当他得知我为出版这套小说一直焦头烂额,便主动资助一半多的出版费用,这让我感动万分,要不是他的慷慨解囊,我的这套小说不晓得何年何时才能面世?于是,凡是晓得这位伯乐资助我的朋友,都请我代他们向田明章致谢。
        冯至诚,原《成都晚报》主任编辑、主持老成都专版。他曾为这套小说写的评论中概括:犹如一册二十世纪成都民俗生活世界的清明上河图。这正是:成都多大赋,平民少长歌,方言存信史,耐得岁月蹉。
        冯荣光,擅长撰写老成都的作家。他帮我找过资料,又帮我刻录第一部样书的光盘,不下十次劝我学电脑……摆起我这套书,也是击节叹赏:算得上是成都方言之大成的地域语言宝库。
         张义奇,文学评论家,对成都地方文学颇有研究。他很下细细的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通读了这套小说,他评论:这套书是近百年成都平民的一部生活史,成都平民的创业史,成都平民的民俗史,成都平民的沧桑史,概括起来就是一部成都平民生活的百科全书。也算是,继李劼人先生的成都乡土小说之后成都地域文学的又一重要收获。
         张兵(张回力),深圳电视台记者、编辑。他早先隔两年要回蓉探亲,见到我不仅口头上给我鼓劲,每次都估倒塞几百元给我,喊我拿去买笔墨、稿纸、书籍……让我着实感动。
         卿少芳,机关打字员。前前后后五年,她挤业余时间把这套百多万字的方言长篇
纪实小说打出来了,我校对、删改了近十道,她都认真改正。
        冯子禹,冯荣光的儿,我喊的冯儿,2008年初老冯支冯儿帮我在电脑市场组装电脑,我才晓得冯儿是电脑行家,从教我开机关机到文案操作,就成了我的电脑启蒙老师,反以后他都抽空或远程指教我,四年前他又引我跨进PS图片处理的门坎。
       肖伟,计算机本科毕业,由于冯儿到外地打工半年,他就引荐中学同学肖伟来教我。肖伟除了教我电脑操作,我整了两个月都没注册成功天涯网,2009年1月30号,他来五分钟就帮我注册成功了,马上又帮我把小说发上天涯舞文弄墨版,又教我咋个更新咋个顶帖回帖,后来还教我咋个清理维护电脑。
        龙梅,我的一个农民朋友老龙的大女子,为了小说的双面打印,我吃了很多苦头,结果龙梅来大半天就把我教会了。于是,我的三部小说,第四第五版本的双面打印,就是我自己打印的。
        田凤荣,河南漯河人,作家,是我在天涯神交了七年的好友,她曾多次高度评价《两代沧桑》,于是天天顶我的小说,一直坚持了三年,后来她的小说在天涯沉了,她都又坚持了两年天天顶我的小说,很让我感动。
        盛利(盛诗淇),重庆人,作家,也是我在天涯认识了六年的好友,她也多次对《两代沧桑》作过精彩点评,也是天天顶我的小说,也是她的小说在天涯沉了,又天天坚持顶我的小说一年,2010年初夏,她专门驱车到成都来见我。
       张世光,他2009年4月在天涯发现我的方言小说,也是天天顶我的小说,见面后才晓得他是研究四川方言的民间学者,于是我们成了知己,他曾把细的把三部小说中的方言字词作过认真梳理与规范,还在网上买了好几本不同版本的四川方言字典、书籍送给我,出版过程中又一次嗯腾都不打,带病帮我一一校对,还是分文不取。
       岳立,遂宁蓬溪人,大学毕业在杭州工作,他是2010年下半在天涯发现我的方言小说,有空就顶,2011年春节专门来看我,以后我的电脑稍不周正,他就远程几分钟帮我弄规矩,过后我就没有再麻烦冯儿和肖伟了。

       我还要感谢关心过这套小说的朋友:高蜀平、刘煜、李为刚、易佳、吴克勤、吴晓毅、石光华、戴善奎、谢庄、杨雪玲……
      最后,我还要感谢:时代与岁月、人生与命运给了我这闷多的经历;坎坷与苦难、成功与失败给了我这闷多的阅历;勤奋与思考、好学与向上给了我这闷多的积累……
       限于敝人读书不多,这套书以头难免莫得这门儿那门儿的:吃玉麦打喝害——开黄腔的地塌,敬请读者品头论足,也就是揪、打、掐、摸、哈、骂……

                                                                                                                                             舟戈(周宗富)

                                                                                                                                          2014年12月28日于成都

2014年度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15-7-24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幅四川民俗画卷  一部四川方言大成


                                                                                                                                                               张世光
                                            (民间方言学者、《两代沧桑》责任校对张世光写的这篇读后感,发在《巴蜀网》,我复制过来……)。


         欣闻舟戈先生的大作:成都平民的《两代沧桑》近期已由白山出版社出版,颇感高兴。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七年来跟舟戈的结识和交往,以及前几个月受他之托为该书校对的事情来。
        七年前,我在巴蜀网上偶然读到舟戈这部小说的开头部分。由于这是四川方言小说,而敝人多年来一直在研究成都方言,所以一下就把我吸引住了。
        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民国时期的四川乡村及成都市的生活场景历历在目,是那样的熟悉,加之全书由地道的四川方言写就,让人倍感亲切而爱不释手。
        当读到春妹子在刘文辉家当女佣的时候,我不由回帖,说我家就在刘公馆对面,两个公馆门对门……于是我加了他的QQ:958798905,于是我们相约见面,舟戈把我接到他屋头,我看到他的几大捆书稿:用帐单子背面写的原始稿、使信笺纸抄的编改稿、用国标稿纸抄的书稿、用复印纸自己双面打印的一二三四版本样书,可见舟戈不光是用心血在写方言小,是在用灵魂在写成都平史,还有他屋头的藏书,以及他的摄影作品……我才晓得俗话说得好,高手在民间,不仅让我着实的佩服舟戈,而且深感舟戈在传承、打捞、挖掘方言上简直功德无量……
       于是,我们一下就成了好朋友,随时邀约起吃茶,摆方言,摆民俗,摆老龙门阵……舟戈的经历太丰富太坎坷了,同时,他在天涯网舞文弄墨栏上发了第一部前两章,约13万字,寻求出版,反响强烈,得到各地读者的高度赞扬。好多人更是希望早日读到全书,并鼓励出版。然而,当今出版何其难也!当年在帖上出现的欲购者,大多都两三年没有上网了,舟戈无法与他们取得联系。
       去年春,巴蜀网站长雷康先生约我茶楼会面,我得以幸会《华西都市报》传媒中心首席记者刘建,他拿了一本中英文版的1917年出版的《华西第一年学生用中文教材》给我,望我能把该书译成汉语,并加注,以便出版,目的是保护,传承成都话。这本书的作者是加拿大英美会传教士,全书有1000多条成都话的日常生活用语。翻译我还将就,喊我加注,就是要考证书上每一条成都话对不对……这个活路就相当淘神费心了,我花了半年时间,终于把这本书注释完了,又打成样书,心头还是有点怕有放黄处,于是请舟戈先生,帮我再看一次。一个多月后,舟戈拿我,我一看,简直是帮我全面审校了一遍,我这儿才晓得,舟戈在方言方面功底之扎实,在全书的审校中,对成都方的读音、用字、用词提出了不少很好的意见,我已采纳,于是从内心感谢他。
        舟戈为《两代沧桑》的出版,硬是弄得焦头烂额,后来他有幸认识了慈善家、摄影家田明章,之后田先生慷慨解囊资助,《两代沧桑》才得以付梓。随即,舟戈找我帮他校对书稿,我也才读到了全书的内容。
         这套书,分一二三部,共计二十一章,一百三十八万字。鸿篇巨著也!
        小说从遂宁大安乡拉开,十九岁的周老幺,因多次逃壮丁跑到成都。半年后,十六岁的春妹子也独自到成都,终于在凤凰山空军找到男人周老幺。以后春妹子从帮营长到帮团长两年,再帮刘文辉六年。十年后周老幺离开部队拉黄包车,春妹子勤俭持家养儿育女……历史跨度近百年,涉及七十二行,有骨有肉的人物众多,都随着时代变迁各具情态声口,人生经历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简直有收藏家价值,欲购者请加舟戈QQ958798905
       从人物性格来看,有精明能干春妹子,忠厚老实的周老幺,老人婆的杀力,媳妇的奸滑;也有米舅娘的不安份,李三妈的忠贞,胡掌柜的知书达理,吴掌柜的仁义道德,曾麻子的医德,杜自明的医术,夏甲长的勤俭,敖地主的奢华,梅老师的盆雕,希老先生的识古;还有卢青文的懒惰,麻二娃的长洋,秦车民的改邪,全金石的枉自,秦老孃儿的万恶,刘秀芬的凄惨……以及周老四的千翻……
从民俗来看,有发蒙的礼仪,长声吆吆的喊魂,裹脚的讲究,红白喜事的风俗,抓壮丁的恐怖;也有滑竿的风趣,豪门的阔气,天干求雨的搬东窗打旱魃,人力车行当的深沉,袍哥的亮海底,妓院的名堂;还有清明开水大典,六月六晒衣服,生儿育女的习俗,单方治病,通人性的家狗,取名的学问,街坊邻里的交往……
       从土特产来看,有卢家场的干咸鱼,唐昌的郫筒酒,蒲阳的柳叶锄,中和场的剪刀,唐场的红豆腐,龙泉的水蜜桃;还有柏合的草帽,大面的茉莉花,蒙山的茶,籍田的清油,崇宁的线,绵竹的酒……
       从市井风物来看,有乡村的风光,乡场的风情,庙宇的古朴,栈房的风趣,东大路的险要;也有少城的春秋,金河的故事,少城公园的乐趣,民居的格调,街名的趣事,大街的繁华,小巷的幽静,五花八门的店铺,祠堂街的馆子,青羊宫的黑市……还有老字号的掌故,人文掌故……
        周蒜儿,进初中就比读小学醒事些了,哦嗬,文革开始了……上北京、去长征……只图吃得倒饱饭,当铁道兵算是一个大转折。哪晓得他母亲遇难……又遭小人诬陷,又一次彻底改变了命运……当兵回来,周才满咋个一火栽倒郊区,过后又咋个调倒市郊再调进市内……绊了三跤,还不知天高地厚……
        故事曲折,情节跌宕,语言风趣,人物鲜活,让人真想一口气读完才过瘾。书中除了使用地道的四川方言外,还随时巧妙地冒些谚语、警句、格言、歇后语、顺口溜、民谣、童谣、口头禅、俗语、俚语、乡言,有上千句、段、首,尤其是没有上书的俗语、俚语、乡言,更是精彩。
        我以为。自李劼人先生的“大河三部曲”以来,终于又有了一部四川方言巨著,真的可喜可贺。又想,如果有慧眼者能将其改变成影视剧,一定大受欢迎。但愿有一天能在荧屏上看到活起来的这部书!
       现在出版书几乎是自费自己销售,为卖书舟戈又一言难尽,现在欲购:成都平民的《两代沧桑》的网友,请加舟戈的QQ:958798905 。


                                                                                                                                                             2015年7月1日于成都

2014年度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15-7-24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出版资料
书名:成都平民的《两代沧桑》
作者:周宗富 (笔名 舟戈)
出版社:白山出版社
书号:ISBN 978552905014
尺寸:145mm × 210mm
印张:53
责任校对:张世光
册数:1000
字数:1380千字
定价:188元(共三部)

发表于 2015-7-24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遂宁,好地方,人才辈出!三江交汇,流入涪江河。清末,民国,川中习俗,从此开始。舟戈老师呕心沥血,好书,大力支持!

发表于 2015-7-24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书好,我看得津津有味,哪怕有些方言我不完全懂,但文章涉及到方方面面,让人回忆的事太多了,过去年月,如自己亲临。沧桑都是一样的。老舟的叙事功底很好,我受益匪浅,这点到为止的写法,我很欣赏,但也得有这样的文字驾驭能力,才能写得出。

2014年度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15-7-24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样.JPG

2014年度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15-7-24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样 (1).JPG

2014年度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15-7-24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样 (2).JPG

发表于 2015-7-24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佳作,不知大家可有读过?我觉得四川了,很可以读读。方言,很地道,也有味。

发表于 2015-7-24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列举四川语言文字方面有造诣人物如下:
1、李实
李实,字如石,别号镜庵,四川遂宁安仁里人。
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四年(1596)左右,卒于清圣祖康熙十二年(1674)左右,终年七十八岁。李实早年在家课馆从教。崇祯十六年(1643)举进士第,授长洲(今苏州市)县令,有政声。顺治二年(1645)辞官居长洲清江乡里,杜门著书,精研小学、经学及佛老杂学。
著述甚丰,今传《蜀语》,为研究四川方言专著,颇有学术价值。

2、张慎仪
张慎仪(1846-1921),字淑威,号薆(ài)园、芋圃,晚年又号厩叟,四川省成都人。原籍江苏阳湖(今武进县境)。清末民初蜀学名家、语言文字学家。
张慎仪博通经史,朴实说经,著作颇多,部分著述汇刊为《薆园丛书》。尤长于语言文字之学,着有《续方言新校补》2卷,《方言别录》4卷,《蜀方言》2卷,是考证四川方言词语的著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3、唐枢
四川遂宁人唐枢(林皋)广收四川方言词语及熟语约5000余条,编成《蜀籁》一书,1930年石印问世。全书近26万字,收录的词语、句子都是至今尚活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以及各行各业用语,内容非常丰富。全书按部首编排,但未标部首名,每个部首内以词语首字的笔画多少为序,由少到多,首字笔画相同者又以词语字数多少为序。全书所收词语句子均未作注释,因为大多数都为当时四川人所耳熟能详。


当代遂宁人周宗富著一套四川方言长篇纪实小说:成都平民的《两代沧桑》。一百三十多万字,把四川方言运用得淋漓尽致,可堪比李劼人。

发表于 2015-7-27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简直是书中说的“山猪吃不来细糠”。。。

发表于 2015-7-27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非常关心本文的出版,确实是遂宁网友的杰出之作,值得每个遂宁人一读与收藏。

发表于 2015-7-31 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是遂宁人,但我身边好多朋友都是遂宁的,经常听他们摆遂宁的事,很是向往。几年前有幸到遂宁办事,由于时间短,只是走马观花,没有真正感受到遂宁的美、遂宁的亲,只是了解了一些地名。说来也巧,正好这段时间看到舟戈老师的《两代沧桑》在天涯连载,里头写的是遂宁人闯荡成都的故事,一哈觉得亲切得很,越看越有味,硬是把天涯连载的看完了的。后头呢紧到盼出版,一直没消息,着急惨了,有空就到天涯看出版没有。也是巧了,今年6月偶然发现舟戈老师的书出版消息,欢喜腾了,马上按舟戈老师的联系方式联系上,马上买了这套书。回家迫不及待的看,可以说是熬更守夜,完全被这套书的内容吸引。
这套书四川本土作家近年来完成的一部巨著,完全可以和李劼人的著作相提并论。这套书填补了四川近年来在长篇著作的空白。我被书中内容所吸引,草草看完第一遍,现在正在慢慢看第二遍,体会作者驾驭文字的功底、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对方言的熟练运用和恰到好处。我会看三遍、四遍,直到真正读懂这本书。

发表于 2015-7-31 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民俗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舟戈老师的《两代沧桑》以四川本土方言,是一部描写两代人从遂宁来到成都、闯荡成都、扎根成都的鸿篇巨著,值得每一个喜欢四川民俗文化的爱家收藏。书中没有豪言壮语,就是以普通人的生活故事,亲切的四川方言,勾勒出一幅四川人的生活画卷。特别是近年来四川方言上好像不了大雅之堂,好多人都不敢大方的说自己小时候说的话,随时来点川普,已对四川方言的传承产生很大影响,舟戈老师在这套书里没有用官方语言,尽是我们熟悉的乡音,读起来倍感亲切。
舟戈老师在发掘、传承四川民俗文化上功不可没。谢谢你,舟戈老师,让我们又更加深入了解四川民俗文化,更加喜欢四川民俗文化。

发表于 2015-8-1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叮叮叮叮叮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