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这场战争的胜利、缅怀为国家民族牺牲的先烈,是为了弘扬不畏强暴、团结一致、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的抗战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为了反击日本右翼复活军国主义的图谋。我的父亲是一介抗日军人,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义无反顾奔赴滇西抗日前线,葬身异乡土地……特以此文纪念。
我的父亲公元一九0七(丁未)年八月十五日生于三台县景福院镇,后迁居盐亭县玉龙镇。曾祖父颇[能以诗书、礼法、孝悌教育儿孙,祖父弟兄姊妹共十三人,人口繁多,租佃别人的土地为业,虽家境贫寒,生活拮据,仍坚持送父亲读书。父亲天资聪颖,琴、棋、书、画无一不精,记得堂兄成婚时堂屋里挂的对联、《荷花》《钟魁》等画幅……等都是父亲早前亲手所写所绘。父亲勤于耕读,受教于乡村私塾,博闻强记,成绩斐然,考入国立成都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回乡从事乡村教育。
“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国家民族处于生死存亡之际,父亲毅然投笔从戎,就读位于江西星子县的庐山军官学校,卒业后服务于驻重庆浮图关的国民党军队,任文书、参谋、团参谋等职务。
一九四零年八月,父亲被派往陆军新编二十九师八十五团工作,任营教导员,团部驻璧山县石柱砍。母亲带着哥哥、姐姐和我三姊妹从重庆乘船到北碚前往璧山县,在途中哥哥患痢疾不治夭亡。当我稍长大一点,家庭经济非常困宭,姐姐和我都瘦小力单,多么希望身边有一个身强力壮的哥哥啊!可是,他却早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一九三七年,父亲与母亲结婚。他们的感情十分深厚,尤其父亲对母亲关爱有加,从父亲给母亲的书信可窥见一斑。“妹咳嗽,显系受凉,希善为珍重……。”(一九四0年二月十二日)。母亲感染疟疾后父亲写道“闻息之下,颇为焦急,……百般困难中觅得喹啉丸九粒,在未发前一小时服三粒,以后按四个钟头服一次,共服三次,再看收效如何?不然,必须注射喹啉针,病如不发,可在电话上告我……。”;“……营养切不可节省,脚杆痛须到卫生院珍断或请名医吃中药,万不可马虎致成痼疾……”(十一月八日於泸县)。父亲甚是关心母亲的文化知识积累,父亲写道:“每次接我信后,须反复再读,以能熟读、应用为最佳,并须留心字眼的讲法和用法。”;“信中内容以详尽为佳,并须注意词句及别白字”(八月二十一日);“关于读书、写字、写日记、看报章杂志切不可间断,以致影响求知及前途……”(十一月八日於泸县)。父亲在行军途中十分牵挂我们母子的生活,父亲说道:“存款[若]怕法币跌价,买谷屯,或买货屯,或买几个重量[重]的金戒指。”“余款可否兑幺婶、幺爸(注:随我母亲称呼我的外婆、外公)作本[钱]做点生意,留[下]将来吾们之后路,请妹过细斟酌,切勿存死(十一月八日於泸县)。
父亲虽然是一介军人,更是一位慈祥的父亲,对儿女爱护备至、呵护有佳。父亲叮嘱道:“孩子患病,务必留心诊治,免致医药无效,徒叹无益。”“关于小孩头角之凸处,满月后一月或二月,必须酌量情形,到卫生院去检查,切不可拖延,以致养成残疾,或对他身体有碍。”……
父亲十分孝顺老人。时时提醒母亲“双方家信已写否?望勿推延是幸。”每遇婆婆、爷爷、外公、外婆的寿诞,总要兑钱回家,必写言词委婉的书信祝贺生日。
一九四一年日本侵略者发动太平洋战争,相继占领东南亚各国,父亲所在的部队奉命移防云南。铁血男儿以国家民族为重,父亲抛妻别子,于一九四一年十一月三日从璧山出发,经永川、泸县、毕节、宣威、昆明,前往滇西驻防。十一月七日到达泸县休整时,父亲给母亲的书信中写道:“为着生活事业,不能不暂时分离。为着平时享受国家粮糈,一旦国家有事,不能说不干,亦不能说不去,妙在有儿有女,暂别亦无所谓,此种设想不知吾妹(妻)同情否?”父亲所在部队一路风尘仆仆、风餐露宿到达滇西保山前线,与来犯日军遭遇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撤退下来,在滇西弥渡县集结休整。本来十分强壮的身体,战事劳碌,又染风寒,竟一病不起,一九四二年三月二十八日逝世于滇西弥渡,葬于弥渡县城南山。英年早逝,享年三十七春。
壮志未酬身先死,英名留世裕后人。从照片上看,您魁梧高大的身躯是一种伟岸,您棱角分明的脸庞是一种刚毅,您炯炯有神的目光是一种睿智,您是民族的脊梁、抗日的精英。虽然您没有给儿女留下许许多多人生故事,您却给了我们受用终身的精神财富,让我们永远怀念,永远祭奠。安息吧!父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