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地区贫困问题研究
喜德县代理县长 曲木伍牛
凉山,位于四川省西南部,西跨横断山脉,东抵四川盆地,北至大渡河,南临金沙江,面积6万多平方公里,2003年末总人口415.48万人,其中彝族181.55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43.7%,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这里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资源富集,是有名的攀西“聚宝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在这样一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却令人不可思议地存在着普遍的、原始的贫困。凉山州所辖17个县市,有11个县(主要是彝族聚居程度较高的县)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占整个四川省36个县的近三分之一。这里贫困面之广、贫困程度之深、贫困人口之多、贫困如此集中地体现在一个民族即彝族身上,在全国都是少有的。
长期以来,凉山各族干部群众为消除贫困作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扶贫工作先易后难,从平坝地区到二半山区再到高寒山区,不少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但是,凉山连片贫困、普遍贫困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贫困现状依旧令人触目惊心,特别是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的二半山区和高寒山区,聚集了整个凉山州的绝大部分贫困人口,可以说,凉山的贫困根本上就是彝族的贫困。
凉山彝族地区贫困现象的长期存在,不利于民族地区经济的跨越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不利于四川建设西部经济强省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目标的实现,不利于中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进步。消除贫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凉山各族人民的迫切愿望,也是西部大开发和四川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需要。所以,深入认识凉山彝族地区的贫困问题,分析研究其原因,提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促进凉山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凉山彝族地区贫困现状及其特点
贫困,就是生活困难和贫穷。联合国《1981年世界发展报告》认为:“当某些人、某些家庭和群体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获取他们那个社会公认的,一般人都能享受到的饮食、生活条件、舒适和参加某些活动的机会,就是处于贫困状态”。世界各国、各地区对贫困线的划分和标准都不一样。比如,1982年西方9个发达国家的贫困线平均值为人均4861美元,而中国民族地区的贫困户标准却是人均年收入200元人民币(按当年价折合为105美元),两者并无可比性。1994年-2000年,国家实行“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期间,我国扶贫越温的验收标准为人均年收入500元人民币、800斤粮食,即“五八”标准。现在,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贫困标准是“每天收入在1美元以下即为贫困”。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调查总队提出的中国21世纪新的贫困线是人均年收入865元。但一般认为,人均年收入在1000元以下为相对贫困,人均年收入在625元以下为绝对贫困。
20世纪50年代初,凉山彝族人民在政治上从奴隶社会一步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是,经济并没有随着政治上的飞跃而飞跃,凉山彝族地区生产力水平仍然十分低下,经济发展仍然相对滞后。50多年来,凉山各族人民团结奋进,迎难而上,苦干实干,贫困落后的面貌得到了较大改观。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结合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凉山各族人民根据自身的实际,创造性地发明并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以形象扶贫、移民扶贫等为代表的扶贫工程,反贫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凉山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2003年,凉山州GDP完成202.4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25元增加到了2003年的4900元,增长了196倍。
表(1)1952年以来凉山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单位:亿元
年份
经济指标 1952 1978 1998 2002 备注
国内生产值
5.35 15.22 76.81 178
工业总产值
0.25 5.9 57.71 114
农业总产值
4.56 11.89 43.74 95.88
财政收入
0.05 0.54 12.96 16.34
农民人均纯收入
64.2 120 1111 1629 单位:元
资料来源:1999年四川省展览馆《天府五十年展览》,其中,2002年度数据来自《凉山统计年鉴2003》。
由表(1)可看到,50多年来凉山的发展纵向比较成就巨大。但是,横向比较凉山与内地还有很大差距。2003年,凉山州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90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167元,比全省低867元。此外,占全州土地面积31%、总人口50.5%的安宁河流域西昌等五县一市,其GDP和财政收入都占全州总量的70%以上,人均GDP达到6000多元,已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而其余11个县(彝族聚居程度较高的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的GDP总和仅占全州总量的三分之一还弱,人均只有2000余元。全州还有58万人没有解决温饱,城市低保人口仍有6.36万人。所以,凉山的扶贫攻坚任务还很艰巨,形势还不容乐观,彻底消除贫困,走向繁荣进步的道路还很长。
纵观凉山彝族地区的贫困情况,具有以下较为明显的特点。
1、原始的贫困。这主要是指贫困的程度,简而言之,贫困程度深,扶贫难度大。在大多数彝族聚居的山区,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薄弱,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很多人还沿用着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获取微薄的回报,延续着人畜混居一室、观念禁锢的原始落后的生活方式。众所周知,凉山彝是中国最后消除奴隶制的地区,20世纪50年代,凉山州还处于奴隶制、农奴制和封建制并存的阶段。1956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凉山州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民主改革运动,成为凉山历史上划时代的社会变革。然而,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不象政治变革那样在一夜之间可以完成,它必须经过一定的改革过程,特别是边远贫困的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资源缺乏、社会发育不完善、基础设施薄弱、劳动力素质差,要发展起来就更要走过一个艰难曲折的长期的过程。
长期以来,凉山彝族地区的很多群众一直延续着从奴隶社会遗留下来的陈规陋俗。最典型的就是生活方式还处在原始落后的境地。彝族群众的住房建造普遍都十分简陋、矮小,有的四处透风,难以遮蔽,自然而然地不开窗户。室内黑暗、阴湿,牛羊和人混处一室。同一房屋内一边关牲畜,一边住人,饮食起居都以“三锅庄”为中心,日为炊饮之所,夜为卧歇之地,室内除设粮屯外,别无它物。大多数住房不配院坝、不配厕所和畜圈,门前就满满地堆积着一年来的生产用肥,任其日晒雨淋,卫生条件极差,要进室内必须从粪堆上踏过。人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精神长期受到压抑,萎靡不振,加之受恶劣的生存环境的制约,人们普遍存在苦熬不苦干的思想。1997年,时任国家民委副主任的文精同志在凉山州布拖县考察扶贫工作时,看到凉山彝族地区的这种贫困状况,沉重地指出:“凉山的贫困还是原始的贫困”!
2、普遍的贫困。这主要是指贫困的广度,简而言之,连片贫困,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前的1993年,凉山州尚未解决温饱的农村贫困人口达210万人,占了当年全州农业总人口的63.63%。其中,少数民族贫困人口达134万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8.8%。全州17个县市就有10个国家贫困县,1个省定贫困县,1个州定贫困县,贫困县占了全州县市总数的70.58%。12个贫困县农村儿童入学率只有64.8%,农村劳动力文盲半文盲比例高达70%。
笔者2004年1月在凉山州喜德县拉克乡吴哈村调查,全村345户,1836人,耕地886亩,人平不到5分地,除粮食收入外,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饲养生猪及鸡鸭等家禽,牛羊有点存栏,但主要用于犁地和“踩肥料”,一般不出栏。人均年收入800多元。另据四川民族研究所罗凉昭、马林英同志在凉山州越西县西山乡西堰村一组调查:全组80户,367人,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6%。该组农户人平旱地3分,稻田1.1分,按2000年水稻亩产700斤算,1.1分稻田人均只有水稻80斤,100斤稻谷可出70斤大米,只够自食,无余粮作商品出售。按玉米亩产1000斤算,3分旱地人均只有300斤玉米,一个家庭按5口计算,每户有玉米1500斤。自食之外的玉米用于饲养生猪,不作商品出售。按土豆亩产1500斤算,人均有土豆450斤,每户2250斤。能用来作商品出售的约有500斤左右,每斤土豆0.5元,可收入现金250元。每户一年出售生猪一头,可收入现金700-800元。每户出售鸡、鸭等可收入现金280元左右,出售花椒、柿子等可收入500元左右。这样算来,每户全年的现金收入2000元左右,人平现金收入400元左右。
上述的喜德县拉克乡吴哈村地处平坝,交通便利,属于条件较好的彝族聚居区。越西县西山乡西堰村属于彝族聚居的二半山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两类地区的农户经济状况尚且如此,居住在高寒山区农户的贫困状况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凉山彝族地区的贫困现象具有明显的普遍性。
3、综合的贫困。这是指多重贫困,即经济贫困与文化贫困和精神贫困交织。主要表现为人们普遍具有:听天由命的人生观、得过且过的生活观、重农抑商的生产观、温饱第一的消费观、共产平均的分配观、崇拜鬼神的文化观、重义轻利的伦理观、忠守故土的乡土观和多子多福的生育观。
1999年春节前夕,时任四川省委书记的谢世杰同志率队到凉山州慰问。在昭觉县的一个彝族村寨,谢世杰走进一户人家,房屋矮小、黑暗,进屋后好不容易才看见一个裹着“察尔瓦”(彝族披毡)的人蹲坐在“三锅庄”边,但火塘里并没有火。谢世杰书记和那人有过一段令人深思的对话,大概内容是:
问:大冬天的,我看你衣服穿得少,冷不冷啊?
答:冷。
问:既然冷,为什么不烧火烤啊?
答:没有柴。
又问:没有柴,你年纪不大,又有力气,怎么不去砍呀?
答:砍柴的地方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