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川剧版 悠悠长歌 文章
前日,应邀前往什邡看了省艺术职业学院演出的优秀民间传说神化故事剧《望娘滩》。 这是著名编剧李明璋的早期作品,因其非凡的编剧功力和耳熟能详的故事情节,及导演、演员的再度创作而立体呈现,六0年由熊正坤导演,成都市青少年队上演后迅速风靡全川,各地、县川剧团竞相学演,成为脍炙人口的优秀剧目。 八十年代末期,省川剧院再度排演该戏,导演组对原剧本浓缩减裁,去其枝蔓、突出主线、减少唱词、加强表演。由谢平安执导,由徐寿年(出国演出时调为杨昌林)、陈智林、朱冰分饰前、中、后聂郎,聂母一角由左清飞饰演。对艺术精益求精的左清飞在着力刻画聂母这一角色时,难能可贵地钻研创造了聂母黑发变白的特技,把人物的塑造升华到相当的高度,可谓锦上添花,可谓浓墨重彩!九十年代初,省川剧院把该戏演出国门,在欧洲、台湾等地引起巨大轰动,不可不谓又一经典剧目。 时隔多年,这次再看了省艺术职业学院演出的此剧,仍然激动难捺: 首先,为省艺术职业学院演出《望娘滩》喝彩,该戏导演毛庭齐集中了优势力量,融进学院的舞蹈专业和杂技专业的表演技能,拟人化地表现和渲染了免儿们的嬉戏及聂郎割草后草儿们复生的浪漫情绪。导演成功地吸收引进舞蹈和杂技的表演元素,丰富了剧情的表现力,让观众得以美的享受。 其次,该剧基本上是清一色的青、少年演员,且表现不凡,让人看到了川剧的后继力量,看到了川剧的青春活力,看到了川剧的希望,犹如盛夏酷暑一缕凉风沁人心脾! 再次,进一步感受到一个经典剧目岂止是“十年磨一戏”,无不经过历代艺术家创作——打磨——创新——再创作——再打磨——再创新的艰苦过程。也进一步体会到经典是能够逾越的,这一论点,从这次省艺术职业学院演出的《望娘滩》中得到了进一步印证。 也有不足之外,虽然瑕不掩瑜: 一, 兔儿们的嬉戏活动,过多地展示了杂技的纯技巧。技巧必须为剧情服务,必须服务于人物的塑造。建议删去一些与剧情和人物不很贴切的纯杂技技巧,避免有为技巧而技巧之嫌。同时,应对这批杂技专业的小同学进行必要的川剧身段表演,力图在该戏的表演中有川剧“范儿”。 二, 草儿们的舞蹈很美,但是纯民族民间舞,缺乏川剧韵味,显其风格不统一。建议该舞编导多采用川剧舞蹈的素材,尽可能多地运用川剧舞蹈的语汇,尽可能多地使用川剧音乐的旋律,使其是一段川剧味的而不是风格不同的纯民族民间舞。当然,也很有必要对这批舞蹈专业的小同学强化川剧身段表演的训练,让她们在该舞里的举手投足、眉目传情中有川剧“范儿”。 三, 聂郎变龙,以前由水牌翻变龙牌而表示龙身,此次改由把连接的两面水牌拉长为一段段圆柱的龙身,立体感很强。建议在变为圆柱的龙身的道具上画上龙鳞,将更具美感。 四,聂郎变龙即将远去,聂母撕肝裂肺悲怆呼唤,聂龙回头望母,一声呼唤,一次回头,形成一个个的滩,这是二十四个望娘滩的凄美传说。这次的娘呼唤、儿回头的龙体的造型显得单一呆板。建议增强龙回头的造型和次数,同时加大舞台调度的幅度,进而烘托那悲愤、激越的气氛。 五,聂母和聂龙后面的两大段唱腔,略显冗长。建议适度精减唱词。同时,为克服一人大段唱时另一人无戏可做的尴尬,建议使用特殊灯光,强光罩住唱的这个,没唱的那个隐入暗处。 笔者姑妄言之,导演姑妄听之。一孔之见,仅供参考。 经过不断实践、打磨、改进,省艺术职业学院的《望娘滩》必将是又一个精品!企盼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