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6297|评论: 5

我与邛窑(金成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6 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流经邛崃的南河属于岷江支流,这条环绕千年古城缓缓淌过的大河发源于文井江和白沫江,旧称“布濮水”。邛窑就坐落风光旖旎的十方堂码头,与古临邛八景的“崃岭朝云”及“南河渔唱”遥相呼应。也许是缘分,从小时候去河里摸陶片,到现在穿行于乡村、古玩市场淘邛陶,以及潜心研究造型、釉色、胎质和技艺,越来越深的邛窑情结,不仅让我的生活发生很大变化,而且还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块土地,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家住土陶山村

我老家土陶村距城区4公里,处于邛崃山脉浅丘地带,丰富的高岭土含量,造就了悠久的铸陶历史,孕育出村旁闻名遐迩的十方堂邛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村里两座生产日用品的坛罐窑非常红火,工匠大多为本地人,代代相传的技艺让他们烧造陶瓷得心应手。制出的坛罐以其坚固、经用和便宜广受欢迎,不但满足了卧龙、孔明、南河一带群众的需要,还供应大邑、崇州、温江、成都等地。
1973年,为让古老的邛窑重新焕发生机,在四川省二轻局大力支持下,邛崃改建了村里的一座坛罐窑,并以此为基础成立美术陶厂。在原国防部长张爱萍、省委书记杨超的关心,以及各级领导和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陶厂发展迅速,研发的大批陶瓷工艺品不仅畅销全国,还走进欧美市场,轰动一时。
儿时的暑期,我经常与几个小伙伴一起想方设法混进厂里偷看工人师傅选料、踩泥、拉坯、施釉和装窑,觉得不新鲜了,就跑到几里外的南河洗澡。捉鱼捞虾的同时,会突然摸到带有耳朵的坛罐和碗盏之类。拿回去问父母,他们也说不出,只晓得是河边上那些叫“蛮碗山”的窑包很久以前烧出来的东西。
上中学才明白,代代相传的蛮碗山即为“邛窑遗址”。 勤劳朴实的先民用聪明才智创烧的陶瓷,以青釉、青釉褐斑、青釉褐绿斑和彩绘瓷为主,其中以“省油灯”和“邛三彩”最为著名。
土陶村村民对田埂土路上的残片早已见惯不惊,谁家的猪圈旁嵌有几个,哪家喂鸡的钵钵是正品,一点都不奇怪。我爷爷曾在在屋外“金窑”做陶罐,因人品好手艺佳,被称作“金坛罐”。父亲很小就被爷爷带到窑上,牵蒙着眼睛的老黄牛踩陶泥。此外,金家尚有几个长辈也在村里陶厂做工,从踩泥、到拉坯、施釉、再到装窑和烧窑,各有所长,各司其职一条龙的制陶工艺无不精通。与陶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亲朋,对坛坛罐罐充满难言的感情,这从各家摆放的日用陶器均为自己动手制作可见一斑。住在对门的黄永林和高思王也有在窑上摸爬滚打的经历,一个拉坯、一个烧窑,技术相当出色。两家屋后一米多高的长全用烂陶片垒砌,阴天一抹亮色,晴天艳阳照射下炫彩迭出,成为土陶村吸引眼球的一道风景。
听同村老辈人讲,上世纪三十年代,邛崃国民党驻军于十方堂发现邛窑遗址后,组织军人日夜不停的挖掘。附近村子的村民也加入挖掘大军,大肆卖出挖出的邛陶。成都、上海、天津等地文物贩子闻风而动,他们早晚穿梭于在南河边那条土路上,还在十方堂设点收购,有彩绘的残片每斤三角大洋被村民称斤论两的出售。
上世纪三十年代,国民党驻邛部队发现十方堂窑址后,组织军人日夜不停盗采,并将出土的邛陶卖往成都、上海、天津等地。一时间,四面八方的古董商闻风而动,聚集邛崃,争先恐后到十方堂设点,收购的彩绘残片称斤论两,南河两岸好不热闹。早晚穿梭的人群刺激了附近村民,纷纷加入挖掘大军,我家大伯也是其中一员。大婶说,那年天大旱,地里庄稼绝收,要不是大伯去十方堂挖些东西来卖,全家说不定早饿死了。勤劳善良的大伯对邛窑制品颇有眼力,当年一眼相中一件笔触简练潇洒,用红、黄、绿料描绘的兰花四系彩绘罐,即使是家里再困难也没卖,一直留在手边,不时拿出来把玩、欣赏。用笔随意、简练、潇洒。大伯去世前,给我讲了这个东西的来历和长久保存的原因,还郑重地将这其作为珍贵礼物送给了我。
生活在土陶之乡,耳濡目染,让我对陶瓷情有独钟。奔波于衣食之途,根脉所系,又让我对老家念念不忘。1999年夏,我自行设计,监督施工,在土陶村的宅基地上修了一座小四合院。无论青砖、雕花门窗、雕花床、还是茶几、椅子、悬挂堂屋的木匾等等,从各地淘回的“宝贝”统统用上。尤其是毅然拿出收集多年的邛陶残片,为小院铺了一条精美的小道,取名叫“邛陶路”。回去探望父母或带远方朋友参观时,都免不了在邛陶铺成小路上走走。
寻觅古玩市场
1993年,我在固驿镇一家酒厂当酿酒工人。一日,与工友到厂房后面山坡上拉土作窖泥,无意间听说,帮我们挖土的那对老年夫妻挖出几件古董。我和工友立马前往观看,原来是一件青釉六系盘口壶和一件四系白釉盘口壶(当年并不知道这些东西的名称和年代),还有一把青铜镜子,上面有铭文,已模糊的看不清楚。
三件古董被老人随意扔在院坝里,见我们喜欢,就慷慨相送。工友要了青铜镜子,我则将两件青釉的盘口壶带回家。当开始收藏古玩时,曾找到当年的工友,他的铜镜早已不知所終,而我的两件东西,竟被鉴定为邛窑固驿瓦窑山隋代的代表作。它与同时代的青羊宫窑的盘口壶从造型到釉色非常相似,只是胎质有所不同。(这是我后来从成都玩高古瓷的藏家学到的知识)
虽然后来离开了酒厂换了工作,但我仍经常去固驿老夫妻那里作客,几年时间,陆续从他们手里收购了几件唐代固驿瓦窑山窑的邛陶,有白釉点彩四系罐、白釉兽脚香炉、绿釉省油灯等。
邛窑是著名的民窑,主要生产碗、盘、罐、壶、瓶、杯、盏、炉 等日用器皿,临邛境内留存着较多实物。多年来,我除了走村入户不停问,还委托乡镇上的朋友帮忙四处打听,一有线索或接到通知,便毫不犹豫地在朋友带领下,不惜跋山涉水、爬坡上坎去识别、收购。我打理的古玩铺中,邛窑制品逐渐增多。
2003年10月,因收藏邛窑酒具品种多、成系列,《天府早报》特辟一个整版,以《我为酒狂》为题,报道了我的收藏故事。因为这篇报道,我和沈阳的著名收藏家、古陶瓷研究专家孙永伦先生相识。孙永伦是企业家,用企业赚的钱跑遍全国古窑址,每到一处都要收集一批出自该窑口的古陶瓷带回家收藏研究,同时在全国各地专业报刊发表收藏古陶瓷的文章。
他对邛窑一直魂牵梦绕,同年10月底,终于腾出时间直奔邛崃。当天到邛时已是傍晚,顾不上吃饭,叫了一辆出租车就去邛窑十方堂遗址。说来也巧,开出租车的陈师傅几天前等客休息时,顺手买了一份刊登采访我的《天府早报》,孙先生在车上看到报纸后,十方堂也不去了,让陈师傅直接将车开到了土陶村。
  找到我家时,全家人吃过晚饭正在堂屋里看电视。陈师傅说明来意,看到孙先生既疲倦又期待的目光,我很感动,便将自己收藏的多件邛窑器物和一盒子邛陶残件摆了出来。孙先生兴奋不已,两眼一时忙不过来,拿着三彩残片的手微微发抖。他一边欣赏一边头头是道地讲述了邛窑的特色、辉煌与衰落,听得我连连称是。经过一番交谈和磋商,我将摆出的邛陶全部转让给了孙先生。
  第二天一早,孙先生叫上陈师傅,让我带路参观了我家对门的“金窑”和孔明乡黄鹤村的“黄鹤窑”,这两处窑场早已废弃,周围种上了庄稼。孙先生仍然兴致勃勃的仔细看,还在窑上捡起几个残件告诉说,两处窑场都属于明清时期以来烧造生活用具的民窑。 当天中午,孙先生还在陈师傅姐姐家开的饭馆请我们全家吃饭。转眼十多年过去了,我和孙先生一直保持着通讯,常常在电话里交流邛窑。最近,孙先生在微信上告诉我:得知邛崃正在打造十方堂邛窑遗址公园,完成后一定会再来中国彩绘瓷的故乡,共同探讨收藏的苦与乐,零距离感受邛窑的春天。

认知邛窑文化

作为四川青瓷系的代表,邛窑始于南北朝衰于宋朝,现存十余个窑包,其中以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名录的十方堂窑最为著名。固驿瓦窑山、白鹤大渔村、西桥尖山子等遗址虽无文献记载,但科研价值却较高。去年,我实地考察了大渔村,此处遗址早被大片农村建筑遮掩,难寻当年的踪迹,只有当地村民偶尔从菜地或屋基下挖出一些陶瓷碎片。大渔村遗存,靠近山坡,翻土种西瓜带出来的邛陶残片就裹在泥里,不难发现。
向当地人打听窑址的来历,大都说不出所以然。一来年代久远,二来很多人家都属于明末清初的外省移民,祖辈不曾谈起,他们更不知道。只晓得文管所早已打招呼,不要让人随便前来挖取这些残片。
十多年前,我见证了邛崃市艺术品收藏协会会长罗学锋在尖山子考察时,从菜地捡一块精美唐代邛陶残片,大小相当于一把酒壶之三分之一。让人诧异的是上面用褐色绘有一满头卷发的西域男子,脚穿高跟皮靴子,呈酒醉之态。线条流畅简洁,造型自由奔放。西域商人沿南方丝绸之路,经邛崃转道中原,所带的阿拉伯金银器如酒杯、酒壶等,吸引了聪明的邛窑工匠,他们利用本地的陶土,仿制出款式新颖、釉色精美的三彩酒具,这些瓷器又被西域商人带回家乡。
据报道,有古瓷爱好者旅游埃及时,意外从金字塔旁捡回一片精美瓷片,回国后找遍全国古窑,最后才在邛窑找到了答案----那是唐代邛窑三彩酒具。难怪原四川大学教授陈德富见到罗学峰收藏的残片激动不已,连呼"好东西!"“好东西!”
  面对庞大而丰富的邛窑知识体系,我牢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原则,在史料研究中不断积累,从过手器物上锻炼眼力。记得2008年夏天的一个周六,我打早到重庆中兴路古玩市场淘宝,地摊上的高古瓷多以当地涂山窑和清溪窑为主。远远望见一位摊主正在摆东西,一把酒壶引起我的注意。走过去正待弯腰,却被急步而来的年轻人抢了先。但他左看右看,也不能肯定是什么窑口的东西。听到旁边的白发老者“云南玉溪窑的,没有好大价值”的嘀咕后,小伙子犹豫半天才把酒壶放回去。我赶紧将其拿在手里,瓜瓣造型、六方短流壶嘴、玉璧底足的外观,略看一眼就明白,是邛窑制品。根据釉水肥厚且色带窑变,绿中翻白,白中带红的特点,断定为唐代晚期,也就是后来四川古玩行里说的邛窑唐钧釉。在查验过程中,身后一中年男子趁摊主不备,用膝盖顶了顶我后背,他把酒壶看成了新仿的赝品,怕我吃亏,悄悄提醒。我感谢其好意,仍将这把绿釉酒壶以很便宜的价格买回了家。经同行们鉴赏,从造型、胎、色泽以及1300度高温烧成的玻璃绿釉,一致认为属于邛窑精品。
  沧海桑田,如今的土陶村早没了生产陶器的窑厂,当年的邛崃美术陶厂也已倒闭,另一座窑厂则建成了酒厂。清代遗存的金窑被人承包后,推平种上了猕猴桃。然而,按照邛窑“富建”的要求,以展现“一河隔千年”城市滨水风貌为核心理念,十方堂正在打造遗址公园。我每次回土陶村,只要有时间,我都会绕道去看看。周末,一大群爱好邛窑古陶瓷的发烧友相约十方堂对岸的南河之滨露天茶园,各自带上几件珍藏的邛陶,边品茗、边赏析、边研讨,其乐融融。随着藏友鉴赏水平的提高,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邛窑、了解邛窑,进而主动宣传邛窑,为弘扬文化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相信邛窑“一醒惊天下”,再次名扬海内外的盛况为时不远!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5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6-1-6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读者朋友,发帖时疏忽,此段草稿文字应删掉:
《听同村老辈人讲,上世纪三十年代,邛崃国民党驻军于十方堂发现邛窑遗址后,组织军人日夜不停的挖掘。附近村子的村民也加入挖掘大军,大肆卖出挖出的邛陶。成都、上海、天津等地文物贩子闻风而动,他们早晚穿梭于在南河边那条土路上,还在十方堂设点收购,有彩绘的残片每斤三角大洋被村民称斤论两的出售。》
金成梦2016年1月6日

 楼主| 发表于 2016-1-6 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读者朋友,由于疏忽,此段文字应删掉:
《听同村老辈人讲,上世纪三十年代,邛崃国民党驻军于十方堂发现邛窑遗址后,组织军人日夜不停的挖掘。附近村子的村民也加入挖掘大军,大肆卖出挖出的邛陶。成都、上海、天津等地文物贩子闻风而动,他们早晚穿梭于在南河边那条土路上,还在十方堂设点收购,有彩绘的残片每斤三角大洋被村民称斤论两的出售。》
金成梦2016年1月6日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6-1-6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载《新邛崃》杂志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6-1-12 23:04
我这里有邛窑的一个罐子叫魂瓶保存完成电话15196865302

发表于 2016-1-13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传统制陶技艺是否保存流传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