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对笔下人物的爱憎,有时可以从他给人物的命名看得出来。
明代著名的通俗文学家冯梦龙编纂的《喻世明言》(原名《古今小说》)中的《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有一个觊觎蒋兴之妻王三巧的陈大郎,作者连名都懒得给他想,就取名陈商,这其实也不是个正经名字,无非就是个姓陈的商人罢了。
在冯梦龙的白话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里,他把那个软弱,自私,虽然也对杜十娘爱恋,但又屈从于社会,家庭的礼教观念,再加上受盐商孙富的挑唆,最终出卖了杜十娘,酿成了杜十娘沉箱投江悲剧的书生,信笔取了个李甲的姓名。李是大姓,甲是甲乙丙丁的甲,也如同我们习称的张三李四一样。只不过,因为古人交往必须称“字”,冯梦龙又给李甲取了个“字”——干先。
古人为什么有了名还要有个字?
我国古代的男子,有“幼名冠字”的习俗。幼名,就是幼小时(出生后百天之内)就须取个名——无名岂不成了“莫名宝“?冠字,是指到了“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不能用于女子——男子到“弱冠”就得取个字。因为人到20岁,已长大成年了,亲戚朋友们不能再叫他小时候的“名”,所以要取一个供人呼叫的“字“,也表示对别人的尊重。
字,是表达“名”的含义的文字,所以又称为“表字”,是根据本名的意义取的别名。因此,“名”和“字”就有着意义上的联系。我们试看李甲的名字。“甲”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中的头一个,“干先”,就是天“干”中的最“先”,所以李甲就字了“干先”。这在冯梦龙的原作里写的清清楚楚。前不久,我在央视十一频道,看到上海京剧院熊明霞、金喜全演的《杜十娘》,也都把李甲叫作李干先。
可是,在咱们川剧里,李甲不字干先,字子先。比如重庆市川剧院李秋萍、唐世鸿演《李甲归舟》,李秋萍演的杜十娘,有“李子先说的话真似禽兽、贪银钱在中途把奴抛丢”的唱词。在夏庭光先生演出的《活捉李甲》一剧中,李甲的“造片”(自报家门)时也说得明白:“学生姓李名甲字子先”,这又该如何解释呢?
我在猜想——纯属猜想了——川剧老先生们的剧本都是老师口传,徒弟心受,尚还不致于把“李甲字干先”弄错。如果用笔把剧本抄下来,文化不高的老先生,不会把“天干”的“干”写成繁体的“幹”—— “幹”字还是参照“干”字简化的——倒是很容易因为形状相似而误写成儿子的“子”,那原本“字干先”的李甲,就成了“字子先”的李甲了。不过,这也是歪打歪着,算不得出错。因为李甲毕竟只是小说中人,不是历史人物,兴冯梦龙虚构,就不兴唱戏的老先生虚构了么?
何况,“子”,是古代男子的美称,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虚字,如孔子的学生颜回字子渊、宰予字子我,三国鲁肃字子敬,张昭字子布,赵云字子龙,唐代杜甫字子美等等,所以李甲的字中加一个美称“子”也对,有实际意义的是“先”,当然还是“天干之首”,传统川剧《杜十娘》把李甲字子先也不错。故此,我姑且称为“歪打歪着”。
明乎这一点,与我们演员塑造人物关系不大,但弄清来龙去脉,也是好的。再者,若遇到“李甲字干先”的情况,我们也不致于说人家错了,也少开一句开黄腔。
2012年2月2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