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油榨乡历史谁来弘扬
—浅谈油榨乡旅游资源和现状
凡 丁
在邛崃文化兴市、旅游带头的现状中,有两种怪现象值得注意:一是没有的,为了吸引眼球,生编胡造历史,比如说:平落所谓的卓文君私奔码头;另一种则是:对真实的历史和传统出于无知或者偏见,唯我独尊,采取不承认主义,被随意摒弃与糟蹋!岂非咄咄怪事?怎不令人担忧?土生土长的邛崃人,难道不值得深思这是为什么吗?
常听油榨乡的同学自豪地述说家乡的悠久历史,但一说到现状时,却显得忧心忡忡。他说,油榨乡内如今没有人对乡土历史进行发掘,只有一个叫王大久的老人,还坚持在苏维埃旧址上自发地宣传。虽然王大久对油榨乡的历史了解很多,也充满热情,但是王大久已经86岁了,除了义务宣传革命老区外,他再也没有充沛的精神和富裕的经济,来对油榨乡的历史进行弘扬。
开初我认为,这个早已退下来的原乡政府干部说的情形有些片面,但经过我对王大久访谈后,的确感到一丝隐忧,这从我发出的感叹:《一个未被遗忘却让人失望的旅游亮点》一文中可窥见一斑。(详情请搜索原文)
现将我对油榨乡的初浅认识归纳如下,希望能对油榨乡的旅游开发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油榨地名历史沿革
展开邛崃地图可见:油榨乡地处邛崃西部山区的中心部位,乡政府所在地在一处四面环山的小盆地中,西来的火井江流经此处时,形成并留下“油榨沱”和“桃花滩”的地名,如今桃花滩头尚有一株上千年的古榕树竚立着,似在无休止地向过往行人讲述油榨乡的建制和沿革:
油榨场古称清和场,位于火井江边,火井江为因清和场上曾经设置过火井县衙而得名。清和场至迟在公元前235年,秦惠文王派张若新筑临邛城后,随着南方丝绸之路的开通便形成为集镇。此前,桃花滩的两岸曾是羌人生活的地方。
清和场周边盛产竹、木、茶叶、药材、五谷杂粮等,尤其著称的是:西汉时,清和场人即利用当地天然气和盐鹵资源熬制食盐,因之成为世界上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地方。
晋.常璩(崇州人)《华阳国志》载:“火井,夜时光映上昭。民欲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顷许,如雷声,火焰出,通耀数十里……井有二,一燥一水。取井火煮之,一水得五斗盐;家火煮之,得无几也。”
邛崃西部山区历史上还出产铁矿(在原西河乡境内)和煤矿(在今大邑天宫庙镇,1962年前属邛崃),相邻的宝兴县还有铜矿(在铜厂河)等资源,于是当秦始皇从河北移民到四川时,怀有以煤炭炼铁、炼铜技术的卓王孙祖上便选择到邛崃,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汉武帝时期,卓王孙终以冶铁炼铜为业而富可敌国。据考古发掘证明,赿南境内出土的铁器,即为:卓王孙造。
因食盐是生活必需品,是国家财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自古就属于国家统管商品。而铜是青铜礼器的原料,也是国家管控物资。铁的冶炼和铁制农具制造,代表古代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和生产力。铜和铁又是铸造钱币和兵器的原料,三国时,诸葛亮就曾在此地打造兵器,故历朝统治者非常重视。
为了便于监控,从隋文帝大业14(616)年开始,便建置了火井县。县境以清和场(即今油榨)为中心,包括现:火井、高何、南宝、水口、大同、茶园、石坡、马湖、平乐、道佐、三和、夹关、天台、太和,连同今大邑县西部山区在内。
上述地区,南北朝以前皆属临邛。
唐武则天时期,著名的数学家、星相家—袁天罡担任大唐火井县令,可见武则天对火井县的重视。
古火井县之土城墙:沿梁岗、黄鹤嘴、石羊岗山脚,略呈椭圆形,周长约四里。
当浅表的天然气(古代的科技水平尚不能开采页岩中贮藏的天然气,故今邛崃西部山区,仍有相当贮量的优质天然汽)、盐、铁,等矿产资源开发殆尽时,便于元世祖至元12(1284)年撤消火井县,共历时668年。撤县时,火井县境并入大邑县,民国2(1913)年,邛州改邛崃县时,原并入大邑县的区域复划归邛崃。
可能此段火井江上,曾经利用水力资源修建过榨油的油坊,当元代火井撤县建乡时,有人在火井江的深水中,发现榨油用的金属击打器—铁锤,被称为油榨沱(或砣),此后原清和场便更名为油榨场,始建油榨乡。
尚待开发、升级的旅游亮点项目(仅作为提示、不涉及如何规划)
一、苏维埃政权旧址
袁天罡塑像广场以西150米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根据地—油榨乡苏维埃政府、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九军拔起政治部旧址,是上世纪九十年代邛崃政府申报并获批准的革命老区之一。旧址的老屋建于清嘉庆15(1811)年,如今亟需维修与保护,同时加强宣传,切莫让游客寒心,产生吃水人忘了挖井人的错觉!
二、黄盐溪上的廊桥和古碑
天罡祠前的黄盐溪上,原有一座约两米宽的、叫做“桥楼子”的廊桥,如今原桥已改建成水泥桥。 桥对面(临天罡祠一侧)的路口旁,原先并排有九通历代遗存下来的古碑,总长度约八米,民谚曰:“八步跨过九通碑。”碑文记载:古火井县建制沿革、天罡祠历代修缮情况、以及廊桥修建等珍贵史料。
1962年,邛崃蒲江分县时,蒲江县文管所派人将九通古碑拆卸到蒲江县,当时的邛崃人不稀罕这些古董,任其拆卸;
三、火井及盐文化
最令油榨人自豪并可使油榨璀璨的,当属一条由北而来注入火井江的黄盐溪,(顾名思义,古时黄盐溪是一条流淌岩盐鹵水的溪流)以及黄盐溪旁边的古火井。(遗址在原天罡祠东,如今已不见踪影)古人利用井中的天然气将黄盐溪的盐鹵熬制成食盐,古清和场(今油榨)因之成为世界上最早利用天然气熬制食盐的地方。
从汉代始,在清和场周边便留下:火井、大火地、黄盐溪、盐水沱、炕盐坝,等古地名和许多历史记载。东汉时,诸葛亮曾到此视察过熬盐的火井,还改进了天然气的利用技术;
当然,在原西河乡境内以及今火井镇(原名高家场)境内、蒲江县(原属邛崃)境内亦产盐鹵,也分别留下了盐坝、晒盐坝等地名,但从火井县衙始设在清和场来看,毫无疑问,世界第一口火井在古清和场,即今之油榨!这已为考古发掘出土有引导天然气的火槽子所论证,并被四川盐业界所认可。
[注:现火井镇的建制沿革]
现今火井镇原名高家场。元世祖至元12(1284)年,撤消火井县并入大邑县时, 在高家场设巡检司至清末。民国2(1913)年,当邛州改邛崃县时,原并入大邑县之区域复归邛崃,并在高家场设分知事公署。民国23(1934)年分知事公署撤销改为火井区,下辖高西、高北两乡和高家场。民国29(1940)年火井区改为高家乡,同年冬改称为火井乡,1985年置火井镇。
四、火井县衙及天罡祠
历史悠久的火井县衙,后来改建成为纪念大唐火井县令袁天罡的祠堂—天罡祠,并且历代皆在进行修缮,供人们缅怀。
公社化时期,天罡祠被改做敬老院,约四年前又被改成为民营茶厂,如今所有古建荡然无存,唯一留下的是:能标示火井县衙位置的“衙背后”地名。稍感欣慰的是:现代人在广场中央塑了一座袁天罡铜像;
注:袁天罡后来调任阆中县令,现代阆中人极为重视,为宣传阆中,对袁天罡竭力进行烘托宣扬。
五、马岩顶丝路遗存急需保护
古时的火井县境内,丝绸之路便四通八达:
以今油榨场为中心,丝绸之路呈十字形:东边连接马岩顶、纸坊沟、马湖、邛崃;北边连接水口、大同、茶园……成都;西边连接南宝、木梯栳、仰天窝、大、小胡椒,至芦山县大川镇。或者从木梯栳通:彭家营、金仙寺、风动岩、桅杆槽,至芦山县大川镇;南边从桃花滩起,走廊桥,顺山边,过火井,经高何,至芦山县太平场。
其中从邛崃经马湖至油榨,或者平乐经马湖至油榨之丝绸古道,马岩顶是必经之处。马岩顶是一个非常险要的关隘,任何人爬上马岩顶,不会不产生“雄关漫道”的感觉。
马岩顶尚有古树名木—桢楠树数棵、马刨井等古井两个、韩朋庙址、碉堡及关口遗址、佛教石窟—十二圆觉寺遗迹等,曾有数十户民居,建有旅馆、饭店,日供数百马帮、背夫食宿。
马岩顶东边是纸坊沟,系旧时邛崃纸生产基地之一,有24处造纸用黄锅,代表24家造纸厂,还有竹根坡古道、民居、客栈、马店等遗迹。马岩顶西边是油榨,从马岩顶上眺望,油榨场及火井江被群山环抱,风光尽收眼底。
难得的是:马岩顶东西两边的丝绸古道还保存得相当完好,据说还时有现代的马帮经过。
惋惜的是:马岩顶的原住民因现代公路交通的便利,禁不起这儿从康庄大道沦落为偏乡僻壤,于是纷纷搬迁进城镇化的楼房,而条件是必须拆除老屋,说是要退耕还林。哎……
六、桃花滩码头
油榨还有水上丝绸之路和码头。
油榨场位于火井江边,江边原有一处桃花滩码头,水路上可达火井;下可达葫芦湾和邛崃十方堂码头,顺流而下还可达彭山江口、宜宾……千里江陵,乃至通往海上丝绸之路。
昔日的桃花滩码头非常繁荣,船、筏密集,船工们喊着号子,将竹子、木材、火把柴、杠炭、木制品、蓝靛、杂粮、药材、茶叶等运销至邛崃、成都等地,返程又运回日用百货、红糖、烧酒、布匹等物资。
根据有学者将水路运输称为水上丝绸之路,并将北方水道称着北方水上丝绸之路,南方水道称为南方水上丝绸之路。那么,火井江和白沫江因同属长江水系岷江支流,自然分别是南方水上丝绸之路的首段!邛崃则理所当然是南方水上丝绸之路的首城!!
如今桃花滩头的那棵古榕树,还在默默地等候桃花滩码头重现。
七、油榨民居
油榨乡内本不缺少地方特色的民居,但在城镇化的进程中,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居正在快速消失。原因是已城镇化的户主必须将老屋拆除,用于退耕还林。
这在乡坝田有必要,在欲以旅游拉动经济的场镇和景点,则应该变通!要知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能吸引游客的地方,不是随处可见的现代化水泥洋房、水泥坝子、水泥道路,而是具有乡土气息的、历史文化底蕴的构建物!
我认为:油榨场上的古民居和新区应该并存!(当然要统一规划)譬如邛崃城中的大北街和兴贤街,并没有丢这座城市的脸!
八、其它
除火井县衙、天罡祠外,还有桃花府、穿城堰、川王宫(祭祀蚕丛)、川主庙(祭祀李冰)、大火地、望君顶、岩洞、碉楼,等遗名、遗迹和历史传说,虽不知保存现状,但值得发掘。
2016/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