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扬子晚报4月11日报道, 去年12月,广州吴先生收到了一条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短信上写着自己的名字,吴先生以为是某个没存号码的朋友发来的,就点击了短信中的图片。一个星期后,虽然银行卡未离身,但卡里5万多元竟只剩300元了。 就在吴先生案发不久,记者接到了一位自称老徐的爆料人的举报。老徐说,在网络空间存在着一个规模庞大的盗取银行卡的黑色产业链。吴先生匪夷所思的遭遇,在他看来只是小菜一碟。 “像老吴这种信息在黑市里很容易搞到,我用5分钟就能搞到1000个这种信息,包括卡主的姓名、卡号、身份证、电话号码,还有他的银行密码,只要5分钟,1000个没有问题。” 为验证自己所言不虚,老徐打开了几个QQ群,在不到5分钟的时间里,发给了记者一份长达33页的文件。这份文件里记录了1000多条银行卡信息,每条信息都有卡主的姓名、银行卡号、身份证号、银行预留手机号码以及银行密码。记者在文件中随机选取了七十个不同省份的信息进行验证。其中,身份信息和电话号码全部正确,除了5个银行密码错误,其余65个银行卡密码全都正确。 此报道一出,瞬间引起热议。人们不禁会问,社会的安全和隐私到哪里去了?难道我们真的只有把自己禁锢才可以生活得很安全吗?而这个事情出来后,银行、电信三大头、公安部门又到哪里去了呢? 公共安全不关乎我们该不该点击某个短信,某条链接,更值得人们关注的是整个社会道德的发展。希望相关部门可以及早地给出反应,痛击犯罪,还公众绿色健康的网络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