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
某日路过青城桥,有凉风飒然而至,停车立于桥上,看雪岭高耸、银光闪耀,绿涛滚滚、清风徐来,不由心潮起伏,缀得一联,敝帚自珍。
登轩台以远眺,看雪岭西来,碧波东去,沃野铺锦,鱼稻飘香,多少奇山秀水,奔入眼帘,迎来了千种风流,万般妖娆,古来蛮地成天府;
临清流而感怀,想大禹治水,李冰筑堰,赵昱斩蛟,文翁兴学,无数贤吏能臣,顺应民意,才换得百业兴旺,五谷丰登,今日官家要深思。
青城山
某日访友,在窗前遥望青城,见山色如黛,团团白云漂浮于山岫之上,渐渐连成一遍,座座山峰隐约于云海之中,如奔、如跃、如荡、如浮,一句“三十六峰从头涌来”跳出脑海,不得下文。终日苦思,方成一联,不敢专私,虽东施效颦亦可喷饭矣!
三十六峰从头涌来,看丈人点苍,金鞭赶羊,上清云开,城湖月朗,葱葱郁郁,纵横八百里,阵阵清风送雅意,丝丝细雨润楠林。请君任遨游,领略些古道穿山,青嶂叠翠,深壑腾雾,危岩湍流;
数百余代掐指算去,有轩辕访道,宁封修真,张陵降魔,李聃习静,炳炳瞵瞵,上下五千年,处处圣迹存遗训,浩浩正气满乾坤,使我再留涟,方悟得景随心起、情从意出、梦因思变、身为善修。
注:
雪岭西来——即阿坝州松番县的“雪宝顶”(或说是“弓杠岭”),处于都江堰西边,为岷江的发源地。
碧波东去——岷江经过都江堰,向东流入成都平原,浇灌良田二百二十万亩,使四川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大禹治水——大约在4000多年前,有洪水为患,尧命鲧负责领导与组织治水工作。 鲧治水失败后由其子禹主持治水大任。大禹“疏九河,出龙门”,终于消灭了水患。
李冰筑堰——公元前256年—前251年,李冰被秦昭王任为蜀郡(今成都一带)太守。期间,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
赵昱斩蛟——隋朝时候,嘉州太守赵昱,辞官不做,来青城山隐居。忽听人说山下都江堰那儿,有蛟龙在灌口伤人扰民,怒而拔剑,与蛟龙恶战数天,将它斩杀于江中,从此,川西平原,水旱从人,国富民安。
文翁兴学——西汉景帝末年,文翁任蜀郡太守,文翁为改变蜀中闭塞、落后的状况,从兴办教育入手,培养人才。文翁在成都设置学官,创建官学。经文翁倡导,四川学风大兴,渐与齐鲁之学齐名。
丈人点苍,金鞭赶羊,上清云开,城湖月朗指丈人山(杜甫诗云“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金鞭岩、月城湖、上清宫。
轩辕访道——传说轩辕黄帝曾在青城山向宁封子讨教“龙矫之术”,现天师洞、祖师殿间的“访宁桥”还在。
宁封修真——宁封为黄帝时的“陶正”,“能随烟火而上下”,祖师殿即其休养之所。
张陵降魔——张陵即张道陵,又叫张天师,道教创始人。曾在青城山斩鬼降魔,天师洞旁的三岛石(又叫“降魔石”)即为他降魔的证据。此石从上到下被两道裂隙分成三块,传说是张陵用剑劈开,诛灭躲藏其下的魔鬼所至。
李聃习静——李聃即“老子”,传说其西出函关之前,曾在此讲“道德经三千言”,习静修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