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古老隧道——云南石匠房
云南是山的王国,今天,我们乘车经过一条条高速公路,常常会看到一座座隧道穿越大山,汽车如履平地,隧道成了云南高速公路独特的风景。
追溯历史,云南最早的公路隧道建于1952年,位于东川铜矿公路上。隧道分为两座,其中一号隧道长28米,宽4.6米,高4.7米;二号隧道长21.3米,宽4.6米,高4.9米。
其实,东川铜矿公路还不算云南最早的隧道,在距今220多年的清朝乾隆时期,云南人就在运铜古道上开凿了最古老的隧道———石匠房栈道。
清乾隆时期,东川府年产铜量最高时达1000多万斤,占云南全省产量的85%,京铜北运,一时盛况空前,府城会泽“商贾云集,八方辐辏,俨然一都市”。繁忙的铜运,促进了古驿道的发展,会泽境内除省干道———昆(明)宜(宾)道外,还有7条古驿道通往临近州、县,其中一条就是会泽———巧家———会理道。这条古道由会泽城西北跨以礼河,经娜姑至蒙姑入巧家,渡金沙江入四川省会理,全长180公里。据相关资料,从会泽启运的京铜,先集中于娜姑,然后转运昭通、四川泸州,再经水路进京。会泽———巧家———会理道从会泽至娜姑后,经“云峰铜运古道”继续前行。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为适应日益增大的铜运流量,巧家士绅刘汉鼎捐资新修“蒙姑坡”铜运古道。该路绕开了原路巧家蒙姑至会泽娜姑云峰之间的高山峻岭,而且可缩短里程近10公里,但必须在盐水河谷的悬崖绝壁上开凿隧道。刘汉鼎招募的数百名石匠,像壁虎一样在石壁上移动,抡锤打眼,历时4年,终于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栈道。敕授文林郎知会泽县事蔡忱于乾隆五十六年(1891年)秋撰书《刘公路桥碑》,记工程情况称:“刘君别开新径……隘者辟之,坎者补之,悬崖不可栈者斧凿之,山涧不通船者桥跨之,盖其仿佛巨灵之迹者八十丈,蜿蜒长虹之势者十二寻。自是由巧家而通郡城一路,如履康庄矣。”
古道修通后,往来行旅,每见沿途崖坎、石穴中均有被募施工的石匠栖身的草房,触景生情,便将这段古道称为“石匠房栈道”。传说,当年开凿栈道时,施工难度特别大,有的石崖开凿时,先用柴烧,然后再浇水,使其爆裂。石匠从洞中凿出一升砂石,可以得到一升大米作为报酬。到了最后关头,石匠怎么凿,石崖就是凿不通。刘汉鼎亲自上阵,手抡铁锤朝石崖打去,三锤过后,轰然石开,其中竟有白银一锅。这白银不多不少,刚好抵补了刘汉鼎捐出的工程费用。于是,人们在栈道上立了一块“有功无劳”的石碑。
据《巧家县志》记载,刘汉鼎家资巨富,人称刘百万,于地方公益事业极为热心,用费盈千累万,毫不吝啬。刘汉鼎在修建蒙姑坡古道时,还在路旁附设茶亭和房屋10间供行人喝水、住宿。
刘汉鼎死后,石匠房驿道坍塌十余里,上倚绝壁,下临大江,古道被迫中断。他的儿子刘诚继承父志,出巨资,再次募工开凿隧道,建造石桥,经营五载,费逾万金,人称“富而不吝,有乃父风范”。此时,已经卸任的蔡忱又书一对联,镌刻在刘诚捐建的一座石拱桥边。联语云:“敢惜微劳继父志,惟期永固利人行。”
清光绪七年(1881年),江西商人王世泰、夏永顺等再次捐资修建栈道,另由峭壁间开凿出一条长约1500米,宽约2米的通道,又于悬崖绝壁处建一铁索桥,桥路相连可容轿马通行。东川卢业林有碑刻记其事,并摩崖题刻“飞云洞”三字。
石匠房栈道历经三次大的修凿,实属不易。其中隧道分为10余孔,高、宽均在2米左右,长约1.5公里。遗憾的是,这段历经沧桑的古道于20世纪60年代初被滑坡毁坏,现只存有遗迹。
2013年3月1日,我们从会泽县城出发,沿以礼河电站公路行驶40多公里后,在公路旁的观景台依稀看到了对面大山上古老的石匠房栈道。它依山回环,形如游龙,在悬崖峭壁间时进时出,孔洞相连,峭壁上一个个窗口似的石洞,好像是当年修路人的一张张嘴巴,向后人诉说着当年修路的艰辛,又仿佛是修路人的一双双眼睛,目睹着世间的沧桑变化。
面对悬崖峭壁上的古老隧道,我们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憾,耳边仿佛回响着石匠们当年开山凿石的叮当声。古老的石匠房栈道是智慧的先民创造的不朽业绩。作为古道,石匠房栈道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近年来,巧家县蒙姑镇将已经废弃了的石匠房栈道改造成引水渠,引水浇灌农田,古老的隧道又以一种崭新的方式,继续为当地百姓造福,延续着不朽的生命。它的建造者———刘氏父子、王世泰、夏永顺,以及那些没有留下姓氏的石匠们都将会永远活在后世人的心中。
(中国道路运输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