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这是关二哥一生粗略的描述,但是人的一生能够留下如此多的经典,想不出名都难。我一直都很纳闷儿,关羽这种难得的忠义威武之人,怎么会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呢?
我怀疑过关羽性格上的缺陷,那就是“自负”。三国中,除了吕布,几乎没有人是青龙偃月刀的对手,关二哥的一切经典都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完美体现。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兵强马壮的蜀国统一天下是众望所归,也是大势所趋,蜀国统一全国的最大对手可能就是时间。它需要时间去休养生息,需要时间去筹备兵马钱粮,玩过三国游戏的人都有一种感觉,蜀国占据荆州、益州,都是兵家之要塞,出汉中,走襄阳,长安洛阳都是囊中之物,黄河以南的富庶之地都将唾手可得。在这样有利的局面下,想不统一都难。可是关羽失荆州,不仅仅是让蜀国损失一员万夫莫当大将,更是失去了战略优势,还造成了蜀吴俩弱国的内讧,这是魏国人做梦才能梦到的好事。自此,蜀国也因此而进入退出历史舞台的倒计时。
我怀疑过诸葛亮的别有用心。即使历史上的诸葛亮不是鲁迅先生所说“状多智而近妖”,但是他也能看得出关羽的缺点。即使不能预料关羽的结局,至少也不能把荆州这个关系到蜀国生死存亡的地方交给有隐患的关羽驻守,为什么不能用攻守兼备,稳重老成的赵云呢?记得自己曾经也专门写过《诸葛亮是否想过称帝》去猜测过诸葛亮的异心,而引起我这样颠覆性猜测的原因之一就是在孔明对关羽的任用。
历史不能改写,或许我总希望有一个尽善尽美的结果,可是事实总不让人如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纵然是在人间推至神坛的关羽、孔明也总会留下些遗憾。
二、无可奈何的真小人
自宋以后,但凡听三国故事之人,闻刘备败,则悲伤至极;闻曹操败,则拍手称快。即使现代人在反思这种现象,但是也难以彻底的改变。再一次看关于三国的故事,又一次为曹操这样的真小人啼笑不已,不知道是该为他背负的千载骂名而叫屈,还是为他的阴险狡诈而不齿;不知道是该为他的文韬武略而折服,还是为他的敢作敢为而叫好。曹操是关羽一生中很重要的一个人,关羽的经典履历中有太多因曹操而成。电影中的一个情节,是曹操说的一句话:大英雄嘛你当,小人我做。当一个人抛却传统的礼义廉耻的时候,这样的人很可怕,似乎没有什么可以战胜他,没有什么可以成为他的羁绊。
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人对曹操的真实开始认可,从而得出了真小人要比伪君子好。多么深刻的一句话,一个人可以毫无顾忌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敢做敢为,那是一种自信,藐视一切的自信,也就是自负。或许就是这样一个跟关羽共同的性格特点,让他们俩惺惺相惜,相见恨晚,恨不得以身相许,托付终身。有时候,我会怀疑曹操对关羽的好,那只是一种利用;有时候,我会相信曹操对关羽的情,那是一种爱慕;有时候,我认为只有曹操能真正的了解关羽,因为只有曹操这样不拘一格的人,才会真实的了解自己,才会正视自己的缺点,才会毫无顾忌的去露出自己的短处,而这一点或许是关羽自己也做不到的。
难怪易中天先生在形容曹操的时候会用“可爱”一词,因为他太真实的,真实的让所有人在他面前都显得赤裸裸,任何心思都无处可躲。但也正是这种真实,让人怀疑他的一切行为,甚至怀疑他是否对关羽真心好过。对于曹操这样“可爱的奸雄”,真的有点无可奈何,我只能用这样的情节去终结对他的感受:恰如一个濒死的女孩对那个负心汉最后一句对白:我想知道,你是否真心爱过我?
三、宽泛的信仰
仁义礼智信是圣人赋予我们良心道德的标准,在民间被神化的关羽正是将忠义推至巅峰,给人类刻画了一个标准的模板。这样真实生动形象的教材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口口相授,传诵至今,他对小孩儿的教育作用远远大于呆板固化抽象的圣贤书。所以提出理论的圣人和制定具体标准的关羽放在了同样的高度,受万世膜拜。
一直认为,信仰不是宗教独有的产物,所有指挥人们坚定不移的按照一定标准的行事的思想都是信仰。众生皆有佛性,万物皆空,唯因果不空,前世今生来世是佛教的信仰;白日升天,寻求长生不老之方,炼丹制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的信仰;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儒教的信仰;人皆有原罪,上帝和天堂是西方人的信仰;绅士风度,独立,平等和决斗是贵族的信仰;非主流是90后的信仰。
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严格按照既定的原则去行事,为了信仰可以浴血奋战,为了真理可以抛却生命。信仰区别于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力在于前者是发自内心的,后者是迫于外物的。
每每看到关羽的那些忠义之举,无不感叹:于禁忌处见风骨,于高天外看春秋。神化关云长或许就是对这种难能可贵的行为最佳的赞扬和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