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老兵,迟来的关怀,遗忘的角落。
“好铁不打钉,好儿不当兵。”这句话是百年前的中国老百姓的家训。1840年的鸦片战争,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砸开”中国的国门,以此为时间点,大清王朝由“康乾盛世”逐渐衰败走向灭亡。西方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大地舞台粉墨登场。1895年的“甲午战争”(第一次中日战争)。1900年的“义和拳运动”和“八国联军”的入侵北京,全国各地的革命浪潮风起云涌,各种不平等的《条约》加速大清帝国的灭亡。中国的领土到了被“瓜分”的危险边缘,中华名族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
在当时救中国有两种声音:一种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清帝“改良派”的“维新变法”,认为不能推翻清帝,只需改良。推翻清帝将会造成“群龙无首”,各地“封王”拥兵自重,各自为王,造成国家的分裂。
一种声音就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砌底推翻清王朝,“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随着“百日维新”的失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得到全国百姓的拥护。 “武昌起义”为代表的革命运动敲响清帝的丧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中华民国”登上历史舞台,可惜“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为代表的“假革命”窃取。后来出现“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由此中国四分五裂,军阀混战,各地军阀各自为政,拥兵自重,各自为王。
“中华民国”表面是接替清帝的合法政府,其实内部“四分五裂,各自为政”。出现近代史的“春秋战国乱忧忧”。军阀混战,为了地盘。蒋介石集团以正统自居,派兵征剿,连年战争。造成国力衰退,民不聊生。这时的当兵,无异于送死。“春秋不义战”所以就有“好铁不打钉,好儿不当兵。”之说。
此时的日本帝国主义,利用“甲午战争”的《辛丑条约》占领台湾,获得巨额赔款。振军备战,经过30年的准备和策划,1931年再次发动9.18事变,一举占领东北三省。日本人再次得手,极大的刺激吞并中国的野心和欲望。此时的中国内战30年,国力衰弱,民不聊生。代表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红色革命进入最困难时期。这就是挑战人类生命极限,世界人类战争史最壮丽的奇观——长征。1937年卢沟桥的枪声,日本人的野心暴露无遗,欲乘中国内战之际,实现其“蛇吞狮”占领中国,称霸世界目的。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主战场。这就是中国近代百年史。
在抗日东方主战场最高领袖“战端一开,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有抗敌守土之责”。的庐山讲话精神下,中国近代特有的征兵运动“抓壮丁”,开始了。“二抽一,三抽二,”意思是二个男儿的家庭抽一个去当兵。三个的家抽二个去当兵。
国策尚如此,百姓何处藏。在当时的背景下,男儿有两种选择,要么当兵,要么自残。当兵九死一生,自残苟且保命。“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造成多少人间的悲欢离合,多少“孟姜女”等待“万良喜”直至离开人世。
在堰胡子桥(地名)就有一户佃户人家,长子1927年出生,13岁。生不逢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了减轻父母的赋税,为了比自己小的弟妹成长,没选择自残,报名当兵。穷人的命不值钱,只要求得吃顿饱饭。这是哪个时代当兵的简单想法,没文化的人哪知道家仇国恨。也不知道当兵为了谁?稀里糊涂,苟且偷生。在龙应寺(地名)集中,(这片区的集中地)兴隆场集合,步行一天到南充,在南充集训一个月,装车运送到重庆朝天门码头,就是现在的海棠溪四码头,这些就是南充好儿郎,抗日赴战场。
从海棠溪出发,经过四公里(地名),当时这个地方没得名称,这个地方是加油加水的地点,距离码头江边距离刚好四公里。由此得名“四公里”。一路南下到,经贵州“七十二道拐”,看见山下密密麻麻的车辆犹如蚂蚁搬家。路过娄山关,看见“血字坡”这是一个回折360度的急转弯。很多车子由于各种原因坠入深崖,为抗战流尽最后一滴血。入昆明,沿国际著名的“滇缅公路”,直到云南的老街,跨出国门,入缅甸作战。在老街的军营,有两种命运的选择,一种是跟随现在部队,继续前进。另一种就是被选中空投到印度的军营,接受美式训练。这应该是为第二次反攻战预准备。这个13岁的少年被幸运的留下,据说被派往印度的兵会被“烙印”上“中华民国国防部”的大印。以便识别日本人和中国人,这就是“烙上中国印”的由来吧。(当然是内部秘密)。更幸运的是这个13岁的少年由于身不够枪高,被连长“可怜”的留在身边做勤务兵。古话说的好,无巧不成书,后来这位连长的太太教这个13岁的少年识字,并介绍对象成家,这是后话。
战争是一波三折的,出国作战不顺利,13岁的少年随部队撤退回国,路经一个叫“惠通桥”的地方,亲眼看见国军的空军部队飞机沿山沟低空飞行,炸断惠通桥。阻止日本先头部队的进攻,保卫大后方的安全。被追着打的中国部队,这才据桥“守卫”。生火做饭,炊烟升起,引来日本人的拍击炮弹,死伤一片。幸运的是这个13岁的少年正给连长送饭。
据说战场死得最快的是机枪手,每天都得换人。当官的也换的勤,都被战死。经过几年的磨炼,18岁时被提升为连长。这时日本投降,部队移防泸州,驻扎威远县。此时内战开始,东北的“三大战预”奠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9年的10月1日,决定中国国民党军人命运的分水岭时间,在此时间以前起义的部队,收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开赴朝鲜战场。在此时间以后起义的中国国民党军人,解散。发路费,解甲归田。
这个13岁的少年已经成家生子,于1951年的春天,带领家属回到出生地,按照部队和当时政策,落户于他的出发地,龙应寺。(当时属于一个村)由于佃户出生,没房子,分得寺庙的材房。落地开花,农耕生活,生生不息。
在国共为敌的岁月里,国民党军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特别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是挨批斗的对象,尽管过去为民族“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因为1949年的10月1日分水岭时间的站队问题,被遗忘在这个角落。直到邓公的“改革开放”,海峡两岸领导的“一个中国的92共识”。打破沉寂多年的两岸关系,国民党军人在大陆的地位合法化,这时可以陆续得到一些民政的补贴。这个13岁的少年已经步入古稀之年,没享受几年民族的关爱,就于2003年离开人世,留下遗孀。而他的遗孀从1951年来到这个角落,竟然没回娘家一次,也于2009年含恨离世。
一娘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这个13岁的少年,从出发到落叶,也算归根。算是南充好儿郎的幸运儿。在他的后人中,有穷也有富,富者买房买车。穷者食愁三餐,夜愁一宿。还有跟随其父,天堂“抗战”。
远去的老兵,迟来的关怀,遗忘的角落。
国家民族的命运与百姓的命运息息相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特撰此文,纪念抗战老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