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过年是一个家庭一年当中最奢侈的日子。节衣缩食三百多天,忽然有了几天肆意挥霍的日子,这对家长或许是个巨大的负担,但对孩子,天堂也不过如此吧? 如果让我回忆童年的年味,我会说,春节最最重要的就是吃好吃的,穿新衣服,其他的味道或许还包括鞭炮以及走马灯般拜年的人流。 像每一个孩子一样,我盼望过年。腊月二十三,送了灶神,家家户户都会做大扫除,扫屋顶爬窗台,小孩子兴冲冲地参与,迎接一年里最重要的节日。 我那农村习俗,家家户户都会做米饼,炸糖丸,包粽子。邻里之间,今天去你家做,明天来我家做,一大帮人聚在一起有说有笑的,很热闹。 感觉过年这一天,有很多形式感、神秘感的东西,还有处处可见的中国红、各种鞭炮声让人心情格外兴奋。 如今,过年的仪式越来越精简。 新衣服早早就穿上身,不再“延迟满足”留到年初一; 年夜饭越来越丰盛,也越来越吃不出不同; 春节晚会还是年年都播,但已没有全家人围在一起观看的氛围; 没有小孩会熬一整夜守岁,人们年初一起床的时间是越来越晚; 而我也不再是拿压岁钱的年纪…… 纪录片《舌尖上的新年》有这么一段话:“年味越来越淡,只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夜饭失去了吸引力……母亲每到过年就抱怨:吃什么呢?你们想吃什么呢?儿女们都说随便,您随便做。只好年年依旧。” 随便的结果是,节日不再像节日,也不难怪,年味越来越淡,到最后连对过年的期许都精简掉了,再也没有小时候那种过年的欣喜感觉,渐渐觉得丢了什么。 如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这个节日里,遵循传统的年俗是否真的变淡了?年味究竟去哪了? 年味淡了,这是今天很多人的共同感受。 这原本算不上什么大事,淡了的也不光是年味,送孩子上各种补习班的你有没有觉得,童年味淡了?通过京东到家买水果蔬菜的你有没有觉得,在喧闹的集市上赶集的味淡到一点都没有了? 不正常的不是什么味淡了,而是觉得,那些似乎不该淡,淡了就要找个背锅侠。而且,背黑锅的一定是都市,是物质,是科技。都市必定意味着对乡土的背叛,都市越多乡土越少;物质必定意味着对精神的碾压,物质越多精神越少;科技必定意味着对人性的戕害,科技越多人性越少。 都市让人疏离,让人勾心斗角,让人只有把自己关在一个水泥格子里才敢成为自己。 在物质的金属履带之下,中国人的精神呈现出从未有过的贫瘠,穷得只剩钱,看人只看钱。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你就在我身边,我们却在微信上相互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