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0353|评论: 4

[生活资讯] 仁寿历史长河——天.地.人.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9-20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A1.png
——2014年在中青班学习时的一次发言,纪念难以忘却的怀念。

     2012年,曾参与《仁寿历史文化》和《天府新区 魅力仁寿》两本书的一些采编工作。仁寿这样一个地域较为广阔,人口比较众多的县,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较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和人文精神,非常有意思,值得耐心品味。

一、仁寿的名

     1.县名由来

     今天的仁寿县始于南北朝梁普通年间(公元520年至527年)设置的怀仁郡,辖一县怀仁县(郡县同治),治所在今县城文林镇文林桥附近,建县已有1495年。西魏废帝元年(公元552年),改怀仁县为普宁县。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隋文帝杨坚改普宁县为仁寿县,县以“仁寿”命名沿用至今已有1417年。

     以“仁寿”作为县名的由来有五种说法,我认为最可信的说法是以宫名为县名(2012年,我们编写组到陕西麟游县“仁寿宫”遗址实地探访,并翻阅了当地的志书)。隋文帝杨坚得位不正(公元581年,北周静帝以杨坚众望有归下诏宣布禅让),怕天下人非议,因此素喜祥瑞,以证自己是天命所归。他于开皇十五年(595年)在今陕西麟游县历时三年建成了富丽堂皇的离宫,正在思考取什么宫名的时候,太史令袁充上奏,说自隋朝建立以来,白昼渐长。杨坚认为日长是上天所降的祥瑞,应取日长之意为年号,于是改年号为“仁寿”,同时将所修的离宫取名为“仁寿宫”。杨坚四子蜀王杨秀因在蜀地带着贵妃董美人奢侈享乐,常受一生勤俭的文帝严厉指责。杨秀兄弟之间政治斗争很激烈,因此时常惊恐忧惧,为迎合父好,杨秀称蜀地也发现祥瑞,并奏请父王将其辖置的普宁县以“仁寿宫”名改县名。开皇十八年(598年),普宁县即得以更名为仁寿县。因此可以说,仁寿县名是皇帝所赐,在封建社会,是很尊荣的。

     2.县名内涵

     《说文解字》释仁:“仁,亲也,从人从二。” 仁是一个天然地强调关系也带有人情味的语符,“仁”的本义指两个人亲近友爱,仁爱的意思,也就是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说文解字》释寿:“久也,凡年齿皆曰寿” (注:上寿百二十岁,中寿百岁,下寿八十岁)。寿字的应用从商代开始,本义是指年岁大,老而为寿,寿而为尊,尊而为贵,贵而为福。仁寿,谓有仁德而长寿。即孔子“仁者寿”之意,即:怀有仁爱之心、胸怀宽广的人容易长寿。

     3.县名的前后与所属变化

     今仁寿县境,自公元前316年的周朝开始至秦、两汉、东晋(公元414年)长达730年内均属武阳县管辖(治所在今彭山县双河乡),分别归属蜀国、蜀都和犍为郡。南朝普通年间(520~526年)置怀仁郡,辖一县怀仁,郡县同治(治所在今文林镇文林桥附近)。北朝西魏废帝二年(553年),改怀仁为普宁,至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普宁县共存在45年,通归陵州管辖。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隋文帝改普宁为仁寿,至今已有1417年,治所一直设在文林镇,但其归属和所管辖的地域在不断变化。明清以前分别归属隆山郡、陵州、仁寿郡、陵井监、仙井监、隆州、成都府路成都府。明清时期分属成都府、川南道资州直隶州。民国时期变化较大,分属成都府、下川南道、永宁道(泸州)、省政府(仁寿最早的省直管县的记载)、第二行政督察区(资中)。新中国时期,1950年至1957年归川南行政区的内江专区,1958年至1997年改属乐山专区(乐山市),1997年至今划归眉山地区(眉山市)管辖。
仁寿县境内还曾短时间设置过5个县:

     贵平县设置长达630年。西魏恭帝二年(555年)初设,县治初设今简阳县镇金桥,后移置今向家乡贵平寺附近。先后并入广都、仁寿。

     始建县设置长达446年。隋开皇十一年(591年)改始建镇为始建县,宋咸平四年废,并入井研县,治所初设在松峰场,后移至今始建镇灵芝山。籍县几置几废,周闵帝置籍县,元朝初年终废。冶官县,东晋安帝义熙十年(414),划南安县地设冶官县,其治在今仁寿县汪洋镇附近。唐福县,今杨柳场西南5里,地名唐福铺,建置无考。
1.jpg


二、仁寿的天与地

     1.仁寿的气候与地理特征

     仁寿全境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7.4℃,年均降雨1009.4㎜。仁寿县境地貌以丘陵和山地为主,龙泉山脉由北向南贯穿全境,境内地势西北高东部低。地表水沿龙泉山脉东西分流,全县境内没有大的自然河流。仁寿县历史以来都是全省有名的严重干旱县,“下雨水外流,无雨吃水愁,十年有九旱,用水贵如油”,就是我县严重缺水情况的真实写照。

     2.仁寿的地域及变化

     1949年12月16日上午,仁寿宣告解放,17日建立中共仁寿县委员会。1950年1月1日,成立县人民政府,5日建立6个区人民政府(后改区公所)、64个乡镇人民政府。1951年土地改革时,扩为8区、252乡、6镇。

     仁寿建国后历经4次区划调整,共划走乡镇24个。1950年9月,府河乡划归彭山县管辖,面积46905亩。1954年12月,新兴乡划归井研县管辖。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0月28日,仁寿划归乐山专区管辖时,将汪洋区所辖越溪、玉林、白果、永建、太和等8乡和回龙区所辖复立、回龙、富强3个乡划归威远县管辖,全县区划调整为14个区、84个公社、17个分社、1个镇。1976年1月,籍田区11个公社划归双流县管辖,全县保留下13个区,131个公社和1个镇。这几次区划调整,把仁寿最平坦肥沃的土地、最有矿产工业资源的乡镇都先后划给了周边兄弟县。

     此后又经多次部分调整区、镇、乡建制。1995年,全县完善区乡建制,保留13个区,撤并乡镇为110个。2000年,全县保留13个区、1个开发区、23个镇、87个乡。2001年撤销13个区公所,改区委为区工委。2005年,全县再次撤并乡镇为60个,现状保留至今。

     3.仁寿县志记载的几次大旱

     据仁寿县志记载,自唐至民末1000多年间仁寿多发旱灾,特别是有两次连续三年的特大旱灾。一次发生在唐朝:“乾封二年(667),陵州大旱,百姓断粮。三年复大旱,饿死者众多”。还有一次发生在抗战初期。“民国 25年(1936年)6至8月,久旱不雨,大春无收,民食维艰”。“民国 26年(1937年)4月,仁寿大旱。数月不雨,小春无收,饥民从四面八方涌进县城吃大户,砍县政府、小学旗杆”。“民国27年(1938年)2月至次年2月,一年无雨,泉源枯竭,塘田干裂,小春有种无收,棉花、玉米、红苕和仅栽的万余亩水稻枯死”。“民国29年(1940年)仁寿再次大旱。春收绝望,物价陡增,饥民流离转徙,以草根树皮、观音土为食”。

     建国以后,县志上记录了6次特大旱灾。其中,也有两次连续三年的大旱。第一次发生在50年代初。“1951年3至6月旱灾,36万多亩水稻干旱,政府组织群众打井抗旱保苗”。“1953年6月21日至24日,明扬、鹤立、宝飞等乡群众数千人聚集宝珠场“求雨”,少数人借机闹事”。“1954年4月,籍田区首次使用柴油抽水机抗旱。第二次发生在70年代初。1971年7至8月,旱情严重,成都军区派两个高炮连来县发射化学炮弹千余发,实行人工降雨,成效不大”。“1972年8月15日,气温38.6℃,为有记载以来的最高温度”。“1973年3至6月,全县大旱,溪流断流,人畜饮水困难,5个公社受重灾,35万多亩农作物枯死”。

     4.仁寿人战天斗地兴水治旱。

     正是因为仁寿“十年九旱”,1952年至1970年,陆续修建了部分小水库、山平塘、山湾塘等,但由于工程规模小,蓄水少,“十年九旱”的自然条件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1970年5月,省革委通知仁寿县,同意修建黑龙滩水库。在当时的特殊条件下,仁寿一无钱,二无粮,因此县革委在全县开展修建黑龙滩水库大动员,大讨论,主题是“为什么要修建黑龙滩水库?怎样修黑龙滩水库?你为修建黑龙滩水库做什么?”通过讨论,统一了全县人民的思想,群众讲道:“要人我们出人,要物我们出物,口粮我们自己带,要修建黑龙滩,重新安排仁寿山河,为子孙后代造福” 。

     1970年10月1日,黑龙滩水库在县城10公里左右的龙泉山南麓破土动工。全县调集以基干民兵为主的强壮青年(号称“水利战士”)2.7万人,按军事化组织,像参军一样上工地。开工之初,工地条件差,没有住房,民工埋锅做饭,露天宿营;没有车子运石料,就用人抬,大坝20多万立方米条石,全是人工抬上去的;没有资金,就实行社、队投劳,地方投资,国家适当补助的政策;冬春大突击上10万人修渠道,工分粮食由生产队自己解决;为保证大坝质量,大坝团山厂组对每座山厂、每条条石进行验收,据统计,有6000多立方米的不合格的条石被弃用,对保证整个工程质量,起到很大作用。

     在工程中涌现出很多可歌可泣的先进和典型,哥哥牺牲,弟弟立刻接替;丈夫牺牲,妻子继承遗志;儿子牺牲,父亲代其上阵;一人牺牲,兄妹一齐上工地。隧道修建,建设者冒着浓烟,不顾缺氧冲进工作面,一人昏倒,两人冲上去;19人昏倒,工地领导组织抢救,当他们苏醒过来后,不顾劝阻又冲进去,他们说:“党给的任务还未完成,我们要继续干下去。”珠嘉公社国河二组双目失明的吴兴国把自己仅有的0.5公斤干海椒送来慰问“水利战士”;古佛公社敬老院的老人将自己喂的一头大肥猪送来工地慰问;龙正小学的小学生,步行10多公里,用自己的书包背来鹅卵石1250多公斤,要为黑龙滩水库建设出一份力;为了修建水库,4662户共2.1万多村民搬出家园;大坝26个连队白天完成任务后,晚上又上工地进行义务劳动,大家不留姓名,不要报酬,战斗在最需要的地方。

     修建黑龙滩水库,8年共投工13688万个,国家补助10153万元,共用水泥80772吨,木材20276方,钢材4748吨,炸药3531吨。黑龙滩水库的建成,彻底改变了仁寿“十年九旱”的自然条件。广大群众赞誉说:“天干不见干,有了黑龙滩,昔日望天田,今天米粮川。”

     1972年春大坝工程完工,下闸蓄水3.6亿立方米,水域面积23.6平方公里,85座群岛星罗棋布,似水上盆景,碧波万顷,水天一色,被誉为“川西第一海”,是当时西南最大的人工湖泊。1972年春天,黑龙滩水库放水了,沿渠群众,扶老携幼上渠道看放水。“水来了!”“水来了!”……群众兴奋地跟着渠道水跑,情不自禁的高呼着:“毛主席万岁!”、“共产党好!”、“只有共产党领导才能做得到!”……

     1978年1月,配套的干、支渠基本形成,解决了仁寿、井研的106万亩耕地水源。此后,又陆续修建了10多个中小型水库(李家沟水库和高灌区的象耳、共和、七一、红阳、光华、民富、深沟、劳武、革命、闻格等),结束了仁寿十年九旱的历史。从此,仁寿农业连年上台阶,成为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县,四川重要的粮食、油料、水果、生猪、水产大县,获得了“中国枇杷之乡”、“中国清见之乡”等称号。如今又开始发展现代都市农业,花卉、蔬菜产业异军突起,建成两个正县级农业园区。现在,黑龙滩水库灌区工程每年为眉山、仁寿全域提供安全清洁的高品质生活用水,还为全县灌区130余万人和井研县部分乡镇提供生产用水。黑龙滩工程不仅为灌区的工农业生产、旅游开发、城镇生活作出了重大贡献,在防洪、生态环境、水产、发电等方面也发挥着特殊作用。


2.jpg

三、仁寿的人

     1.人口

     仁寿人口变化很大。元明、明清之交,县境历经战乱,“地旷人稀,田园荒芜”。清朝康、乾年间“湖广填四川”,人口逐步恢复,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为24155户、93546人。民国元年(1912年)发展至89.8万人,但民国期间战乱灾疫频繁,人口发展“高出生、高死亡”,至民国38年(1949年)人口为102.25万人。

     建国后经济发展,死亡率下降,人口发展“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1953年5月29日第一次人口普查,全县239578户、1081543人。1958年末划走汪洋、回龙区部分乡镇后总人口为106.87万人,1961年经历三年困难时期后降至92.56万人。1964年7月,第二次人口普查总人口恢复到969003人(含籍田区)。1976年籍田区划走后总人口131.49万人。2012年末,全县总人口162万人,为全省第一,全国第三人口大县。

     2.育人

     仁寿自古因贫穷而落后,但不论民间还是官府历来重视教育。教育自创办书院开始,发展到办义学、私塾,再到创办新学和现代教育。

     乾隆三十年(1789),知县俞尔昌捐薪建鳌峰书院(旧址在今中共县委会内),这是仁寿历史已知举办最早的书院。道光四年(1824年),县令胡光瓒将该书院迁到县城老车站外(今物资局),更名为卓英书院。咸丰元年(1851年),县令史至康进行了维修,恢复了鳌峰书院名字。

     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鳌峰书院旧址创办仁寿第一所新式小学堂,次年改为高等小学堂。宣统二年(1910年),加拿大中华基督教会用会款举办华英小学堂,校址在天上宫(今县人民武装部),1945年传教士拍卖此学校回国。民国2年(1913年)2月,仁寿学堂正式成立,校址在鳌峰书院(今物资局)。民国4年(1915年),全县兴办高等小学18所,初等小学135所(其中私立55所)。民国8年(1919年)12月5日学绅尹端(又名庄伯)等人在清水乡捐资创办清水乡小学堂,受仁寿县政府奖励。民国10年(1921年)8月,加拿大中华基督教会在南坛坳创办私立华英初级中学。民国11年(1922年)实行“壬戌学制”,小学堂改为小学校。学制初小4年,6岁入学;高小2年,10岁入学;初、高中各3年,12、15岁入学。民国14年(1925年),县制定《仁寿高级小学校毕业学生会考暂行条例》,规定小学毕业生到县会考。民国18年(1929年)2月,创办县立女子初级中学,校址设文昌宫(今仁寿师范校)。民国24年(1935年)秋季,在城内创办县立幼稚园。民国28年(1939年)1月,潘文华捐资在文公场创办私立文华初级中学(校址今文宫中学)。民国32年(1943年)7月,成立县简易师范学校,校址设蚕桑局(今华凌大酒店),后更名为县立师范学校。1959年12月,中共县委党校建立,分批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党员和积极分子。1970年,中、小学试行“开门办学”,自办厂、场或与厂、社挂钩,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1972年夏季,国家恢复大专院校招生,采取“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查”的方式招收工、农、兵学员。

     如今全县公、民办高中14所、职业中等教育学校5所、初级中学114所、小学84所、幼儿园173所,在校学生20万人以上,2013年高考参考人数8440人,本一以上上线3453人,成为全省教育先进县。从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到现在三十多年,仁寿为国家输送了十数万名大学生,仁寿教育一直长盛不衰,这里面有全县各级和广大教职员工的巨大心血和不可磨灭的贡献。这十数万名大学生学成之后,真正回到家乡直接服务本县的,只占很少一部分,多数分散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仁寿长期作为一个较为贫穷的地方,为国家输送这样数额巨大的高端人力资源,应该是仁寿县为国家做出的最大贡献,可以说仁寿教育是于国有功的。

     3.仁寿的重要人物及贡献

     “人出岷沱中心处应多人杰,地跨龙雁两江流堪称地灵”。仁寿历代人才辈出,千百年来产生了一批不仅堪称乡贤,还足矣名垂青史、彪炳千秋的巨人。人物很多,这里仅例举几方面代表性人物。
宋朝两相

     宋朝是汉王朝由盛转衰的特殊年代,这一时期在北宋、南宋分别出了一个仁寿籍的名相,也是我县历史上仅有的两位丞相。

     何栗(1088-1127),字文缜,仙井监人(今仁寿青岗乡瑞云村)。政和五年(1115)进士第一为状元,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御史中丞、泰州知府、开封府尹、尚书右丞、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相当于丞相)。作为北宋最后一任宰相,他一直力主不向金兵割地,但不能力挽狂澜。因不受朝内主和派和当政所喜,朝廷派他到金国看望被掠走的徽钦二宗,金国朝野威逼利诱他投降,面对国破君虏、生灵涂炭之局面,何栗虽觉回天无力,悲愤至极,但大义凛然,拒绝降金,最终绝食而死,时年39岁,很有气节。

     虞允文(1110-1174),始建藕塘湾(今藕塘乡)人,先后作知州、中书舍人、兵部尚书、四川宣抚使等,在南宋出将入相20年,文武兼资。公元1160年使金,见其大举运粮造船,归请加强防御。公元1161年,任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被派采石(今属安徽省马鞍山市)犒师,正值金主完颜亮帅60万大军分四路攻宋,意图一战灭宋。金海陵王帅一路大军谋由采石渡江。原主帅被罢免,新主帅未到任,虞允文见形势危急,亲自督师,向军心散漫的士兵演说:“若金军成功渡江,你们又能逃往哪里?现在我军控制着大江,若凭藉长江天险,为何不能于死里求生?何况朝廷养兵三十年,为什么诸位不能与敌血战以报效国家?”大振军心。他并随即把散处沿江各处无所统辖的军队迅速统合起来,以1.8万兵力与15万金军决战于采石矶,结果大败金军,赢得了著名的“采石矶大捷”。金主完颜亮见渡江失败,逃往扬州,在进退无路的条件下,孤注一掷。下令金军3天内全部渡江,否则处死,这促使其内部矛盾激化。十一月下旬,完颜亮被部下所杀。金军退屯三十里,遣使议和。“采石大捷”是一场国运之战,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南宋的国祚,并改变了中华民族的气运,虞允文被毛泽东誉为“伟哉虞公,千古一人”。

抗战四将

     八年抗日战争期间,川军出川抗战,成为国民党抗日的主力之一,为民族解放做出了特别贡献。我县抗日川军将领众多,这里特别例举四位抗日名将。

     唐式遵(1884-1950),字子晋,生于仁寿五皇场(今藕塘乡),国民党陆军上将,和潘文华一起并称刘湘最亲信的将领,但因缺乏军人阳刚气质,人送外号唐二瘟。抗战时他捐成都住宅作军费,率部出川抗日,任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承担800华里江防,并长期固守皖南,确保皖南23县安全,阻止日军西进及由长江登陆,直至抗战胜利。抗战结束后他紧跟蒋介石作“困兽之斗”,当过西南第二路游击司令,并经活动成为最后一任四川省主席,在率一支小部队经过越西山区时被彝民和解放军包围,乱枪打死。(虽不识时务,但也忠心为主)

     潘文华(1886—1950),号仲三,仁寿县文宫人。川军甫系的“武德学友会”第二任会长,民国二级陆军上将。抗战前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教导师师长兼重庆市长。抗战时任国民党第23集团军副司令兼23军军长,因失守广德(打仗不如唐式遵),归罪撤职,次年调回四川,任28集团军总司令,先后兼任川康绥靖公署副主任、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川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 1949年12月会同刘文辉、邓锡侯在彭县率部起义,促成川西和平解放,使成都平原免受战火摧残、生灵涂炭。新中国成立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0年在成都病逝。原民革中央常委、四川省委主委,原省人大副主任王宇坤为其亲孙。

     陈万仞(1885—1962),仁寿县宝马乡人,毕业于四川武备学堂,之后曾在日本考察军事,并在日加入同盟会,后在川军任第21军第5师师长。抗战初期深得刘湘赏识,任23集团军师长出川抗战,驰赴南线战场,拱卫南京外围。刘湘病逝,潘文华返川后,升任第二十三军军长兼第二十三集团军副总司令。在长江以南芜湖至湖口300多公里战线作战,参加了青贵战役和南京、武汉保卫战,并在长江两岸建立根据地,拦击敌舰,漂放水雷,阻止日军利用长江进行后勤补充。解放以后任成都市多届人民代表会特邀代表,成都市政协委员,1962年病逝。

     董宋珩(heng)(1891--1954),字长安,仁寿县文宫人。董自小发愤攻书,后考入成都陆军学校,保定军官学校。从投奔熊克武部讨袁开始,由连长到集团军副司令,戎马生涯40余年。抗战期间率41军出川抗日,经西安转战山西,与八路军协同作战,后调赴徐州参加枣庄战役,再转战平汉线,防止日军西进,保住了鄂北广大后方,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1949年率16兵团在什邡起义。
民国两臣

     尹静夫(1899-1988),仁寿县视高镇人。192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初在中山学院任教。1927年,任西昌县长,后先担任重庆市党部委员兼南岸区市政管理处处长、川陕鄂边区公署中将参议兼公署驻渝办事处副处长、粮食部民食司司长、经济部财务次长、台湾当局“交通部”政务次长、“立法院”秘书长。1977年2月,发起成立台湾省仁寿县同乡会,任名誉会长,主编《四川省仁寿县近百年人物志》。
戴高翔(1907-1995)始建罗家沟人,1938年,应国民党第28集团军总司令兼川陕鄂边区公署主任潘文华之邀任参谋长。1945年任国民党兵役署常备兵司司长。跟随蒋介石到台湾后任“国防部”人员司司长。抗战时期开办四川役政,先后征集兵员260万人,组织出川抗战部队40万人以上。

科艺四杰

     毛燮(xie)均(1907—1978),仁寿始建人,华西大学牙科医学博士,曾担任北大医学院牙医学系主任、北京医学院口腔系主任兼口腔正畸科主任,《中华口腔科学杂志》总编,主编出版我国第一本《口腔矫形学》教科书,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一等奖。

     黄汲清(1904—1995),仁寿青岗乡人,大地构造学家、地层古生物学家、石油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苏联科学院和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首次系统划分中国主要构造单元和大地构造旋回,主编第一张《1:300万中国地质图》和14幅《1:100万国际分幅地质图》,进一步开拓了中国地质图制图事业。创建多旋回构造运动说,进而将多旋回说与板块构造相结合,建立板块多旋回开合手风琴式运动模式,开拓大地构造研究新途径。提出陆相生油论,具体部署、指导中国石油天然气地质普查勘探,为我国油气资源的重大突破,为大庆等一系列大油气田的发现做出了杰出贡献,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陈嘉庚地球科学奖。

     石 鲁(1919——1982),21世纪中国伟大的艺术家,现代中国画家,文宫松林湾人。原名冯亚珩(heng),因慕石涛、鲁迅之为人,参加革命后改为石鲁。早年就学于成都东方美专,1940年赴延安入陕北公学院,从事版画创作,后专攻中国画。1959年创作《转战陕北》,名声日隆。后与赵望云创立长安画派,美术界称为“东方梵高”。擅长人物、山水、花鸟。早期画风偏于写实,用笔坚实谨严,多画革命题材;后期画风奇崛劲健,常以华山、荷花为题,笔力纵恣雄豪。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陕西分会主席、陕西国画院名誉院长等职。著有《石鲁学画录》等。

     冯建吴(1910——1989),文宫松林湾人,石鲁的亲二哥,比石鲁大10岁。自幼受父辈薰陶,酷爱艺术。擅国画、书法、篆刻,是20世纪川渝地区中国画的奠基者、传播人,是百年来川渝地区少有的艺术大师,曾为联合国中国厅和人民大会堂绘制巨幅山水画《峨眉天下秀》、《峨岭朝辉》;师从王一亭、王个簃(yi)、潘天寿、诸乐三等名师;1932年在成都创办东方美术专科学校;1956年在四川美术学院担任山水、书法、篆刻、诗词教学,一生桃李满天下。

3.jpg

4.仁寿人精神

     仁寿自隋开皇十八年得县名后,其地域相对固定。一千多年来,仁寿历代先人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饱受贫困,历经苦难,如今尘埃落定,众声喧哗的历史已定格为闪亮的昨夜星辰,但它仍饱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念,折射着无比珍贵的人文精神,显现着永不泯灭的历史风采。仁寿人精神归纳为十六个字“勤劳勇敢、好学善思、团结互助、勇于担当”,她是属于我们大家共同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身为一名仁寿人,非常自豪。

4.jpg

(素材来源:互联网)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242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9-8-27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好的文章没人赞,大仁寿之人无凝聚之力。

发表于 2020-8-11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详细,从文中来看,仁寿和眉山根本没有历史关系。

发表于 2021-1-7 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始建镇,原甑子场,历史上曾经的县府——始建县。曾经的辉煌:一汪二富三甑子,我们早有耳闻。汪洋和富家一直走在前面,而甑子场却变化不大。现在需要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个具有14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镇——甑子场,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世世代代都能分享这1400多年的文化底蕴。

发表于 2021-1-7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讲解很全面,历史清析,学巳受益,很好!能把修黑龙滩拍为电视连续剧就好了!!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