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对苏轼《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五首》诗的看法
先看原诗:
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五首 苏轼 吏民莫扳援,歌管莫凄咽。
吾生如寄耳,宁独为此别。
别离随处有,悲恼缘爱结。
而我本无恩,此涕谁为设。
纷纷等儿戏,鞭?登遭割截。
道边双石人,几见太守发。
有知当解笑,抚掌冠缨绝。
父老何自来,花枝袅长红。
洗盏拜马前,请寿使君公。
前年无使君,鱼鳖化儿童。
举鞭谢父老,正坐使君穷。
穷人命分恶,所向招灾凶。
水来非吾过,去亦非吾功。
古汴従西来,迎我向南京。
东流入淮泗,送我东南行。
暂别还复见,依然有余情。
春雨涨微波,一夜到彭城。
过我黄楼下,朱栏照飞甍。
可怜洪上石,谁听月中声。
前年过南京,麦老樱桃熟。
今来旧游处,樱麦半黄绿。
岁月如宿夕,人事几反覆。
青衫老従事,坐稳生髀肉。
联翩阅三守,迎送如转毂。
归耕何时决,田舍我已卜。
卜田向何许,石佛山南路。
下有尔家川,千畦种秔稌。
山泉宅龙蜃,平地走膏乳。
异时亩一金,近欲为逃户。
逝将解簪绂,卖剑买牛具。
故山岂不怀,废宅生蒿穞。
便恐桐乡人,长祠仲卿墓。 分析:诗的前大半部分是说,苏轼为百姓做了好事,百姓感恩,苏轼很超脱。 从“归耕何时决”起,是说自己的打算,这牵涉到这到底在说眉山 还是在说徐州,关键要看最后四句诗。最后的四句诗是说: 故乡的山难道不值得怀念?只是废弃的宅子已经生野草了,这是在和苏辙商量 怎么办,不过他害怕的就是像桐乡人长久祭祀仲卿墓。苏轼言下之意是说, 他不愿意像朱邑一样受人顶礼膜拜,他还是想回到故山去,像陶渊明一样, 过平常人的生活。他的打算就是这样。 至于苏辙的和诗,到底理解苏轼的意图没有,和到点子上没有,那又是另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