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5401|评论: 16

[川剧活动] 【2018年6月16日演出剧目 】民中川剧团(悦来茶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6-10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民中川剧团
2018年616日下午2点悦来演出
川剧高腔《双阳公主》上本

婕斿嚭鑺傜洰鍗昣01.pn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3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8-6-10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70704_171453_鍓湰.jpg

2017年川剧奖 2014年度优秀网友 2015年优秀网友 2016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8-6-11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川剧大幕戏,标笑哈,还未看过该戏,如能知道该剧的
剧情简介
就好啦!


519.jpg

发表于 2018-6-11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寰俊鍥剧墖_20180611114424.jpg

2017年川剧奖 2014年度优秀网友 2015年优秀网友 2016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8-6-11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快就来了!
谢谢 环保者11 先生!


武旦.jpg

发表于 2018-6-11 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用谢哈,    陈老师

2018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8-6-12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周周六、周日要去看《双阳公主》上下本。去看了就等於把该大幕戏中常作单折演出的五出折子戏:《拜寿闻惊》、《点将夺宝》、《真武庙》、《丢刀散发》、《反延安》等尽収眼底,难得的机会!它们可是很少演出啊,况且是两天中连演。嘻嘻!我是说得闹热,吃得淡泊,这几个戏我,是一个都没有看过,这次打趸补起。幸甚之至!

发表于 2018-6-12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反延安》、《拜寿闻惊》这两折戏还是常有演出的。第一次看《反延安》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记得很清楚,是在重庆的“解放军剧院”看的,是一天的夜场戏,客满,我只买到楼厢的票,是阳友鹤和袁玉堃联袂出演的。《反延安》是阳友鹤老板的拿手戏。

发表于 2018-6-13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听说,阳友鹤的《反延安》在1949年之前演出时是踩跷的。1949年之后禁止戏曲表演踩跷。我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看到的阳友鹤的《反延安》自然是没有踩跷的。改革开放后允许戏曲表演踩跷。常秋月在京剧《战宛城》中的表演就是踩跷的。不知川剧界有没有人能演出踩跷的《反延安》。

发表于 2018-6-13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没看过,到时一定欣赏!

发表于 2018-6-15 18:49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剧情梗概
宋,大将狄青奉旨征伐印唐、上乘,索取珍珠烈火及日月肃霜马。鄯善国双阳公主行围射猎,与迷路的狄青相遇,二人结好。印唐国来索取狄青,双阳公主假意应允,但提出须以珍珠烈火旗、日月肃霜马相交换。在双阳公主的帮助下,狄青得旗马,急于回宋,瞒过双阳公主,赶赴归途。双阳公主兼程追寻,终赶上,二人互诉苦衷,相约再见。
mmexport1529059712285.jpg
mmexport1529059715202.jpg

发表于 2018-6-15 18:55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2016年11月12日下午,成都民中川剧团的演出活动见证了一个特别的喜庆节目: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蓝光临先生的关门弟子、担任攀枝花市川剧团和民中川剧团团长的当红小生彭小龙,在成都市锦江剧场精品小舞台奉献了一个精彩的拜师节目,与他的夫人蒋琼联袂演出传统经典折子戏《下游庵》。演出中,蓝光临先生和夫人端坐观众席,认真审看这出小生功夫戏。

这出戏是传奇川剧大幕戏《玉蜻蜓》的最后一折,上、中两折分别是《上游庵》和《佛堂升天》。全本的故事约略为:书生申桂生赴会观戏,偶遇美女尼姑王志贞,追随至尼庵与王志贞及众姑姐成就鱼水之欢,终至病入膏肓,佛堂托付后事。申桂生病故以后,王志贞产子、弃婴遇救。16年后,乡试解元徐元宰庵堂寻母,与王志贞母子相认。川剧大幕戏《玉蜻蜓》因其异乎寻常的传奇故事、催人泪下的生死情爱、抒情浓郁的高腔魅力、生旦换位的表演戏路,是清代以来最受观众喜爱的生旦戏,在傅崇矩《成都通览》中被列为成都剧目。尤其是《上游庵》》、《佛堂升天》、《下游庵》三个折子戏,是川剧舞台上久盛不衰的看家戏,也是小生展示魅力的功夫戏。

彭小龙扮相俊美,静若处子、动若游龙,富有书卷气、瓜媚气。他的唱腔甜美、珠圆玉润,是天生的小生料。数年前我曾写过评介他与陈丽霞演出的《踏伞》。这次彭小龙的拜师戏《下游庵》演得格外出彩,他将那最富抒情意味的高腔《红鸾袄》“一字”、“二六”、“快二六”板式吟唱得收放自如,字正腔圆,得心应手,悦耳动听,台下观众掌声不断。彭小龙对角色的身份拿捏得当,小生在大幕戏《玉蜻蜓》中分任两个角色,在《上游庵》中是情人,在《下游庵》中是母子。彭小龙在《下游庵》中饰演的徐元宰,对生母的深切思念和急切寻母的焦灼情绪,都聚焦在细节上,对王志贞的察言观色、旁敲侧击、揭穿掩饰中。为了找到证物证据,不惜冒犯这位姨太,窥察她的内云房,找到了生父申桂生的画像,再步步为营,逼其说出实情,终于真相大白,跪地拜母,相拥而泣。彭小龙表演得情真意切,挥洒自如。此戏更因蒋琼的同心协力,配合默契、表演出色,使演出臻于完善。拜师戏结束,师徒相聚,蓝老师就戏说戏,分析彭小龙表演特色和尚需改进之处。。

蓝光临先生收徒,颇有前辈之风,为了更多传承自己的川剧表演艺术,他常常不声不响地观看青年演员的现场表演,而后指陈得失,鼓励有加。遇可造之材则主动收纳门下,悉心培育,翼其成才。早在1988年,青年演员彭小龙就已进入蓝光临先生的视野,接连观看了他演出的《放裴》、《进宫问病》、《聂小倩》、《踏伞》、《别窑投军》、《逼侄赴科》、《山伯访友》、《重台别》等,感到他是富有潜力的可造之材,有意收他为徒。曾对他说:“小龙,你的条件和你的几个戏我都看了,声、色、艺,书卷气等都很全面。等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再公开举行拜师仪式。”

可惜,这一等就是20年,因为彭小龙以特殊人才调往攀枝花川剧团担负重任,也就错失了拜师良机,未能更早接受蓝光临先生的耳提面命、朝夕教诲。这次,蓝光临先生听说 彭小龙又回成都演戏,十分高兴,迫不及待地赶到剧场,兑现收徒承诺。彭小龙正在后台化妆,蓝老师兴奋地对他说:“小龙,今天就让观众见证我们的师徒关系,在演出现场打个响片如何?”彭小龙既高兴又紧张,高兴的是,拜师愿望终于如愿以偿;紧张的是,自己是川剧蓝派一脉,如何继承老师精湛的川剧艺术,任重道远。

彭小龙为人本分,尊师重道,青年时期在戏窝子遂宁从艺时,就仰慕前辈川剧艺术家,先后求教于功力深厚的川剧小生王世泽、黄学成,与具有创编导实力的川剧名家但志生先生有多年的切磋,受教甚多;又一起创建成都市民中川剧团,走州过县、不辞劳苦,主演和合作演出了大量传统剧目,还承担了不少新编改编剧目,逐步为成都观众熟悉。成为当之无愧的台柱之一。

笔者与彭小龙相识于剧场,亲眼看见他在演艺事业中不断进步、臻臻日上,走红成都市和川西北广大城乡川剧舞台,为川剧观众奉献越来越多的高质量川剧表演艺术精品。在此,笔者以蓝光临、彭小龙朋友的身份,祝愿你们拜师之后,同舟共济,教学相长,将蓝老师70年丰富的川剧表演艺术专长,尽力传承给彭小龙,让当红小生彭小龙更上一层楼,成为名副其实的蓝派川剧表演艺术衣钵传人。( 2016、11、22夜,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学院)

(作者 张学君)

发表于 2018-6-15 18:56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彭晓龙,蒋琼主演重台别,演了一出配合默契的生旦戏,两人演出正宗严守川剧传统,彭晓龙唱腔隽永有振聋发饋之感,句句唱腔登伸绝无苟且,高得上去、低得下來,高低转換平滑白然,绝无估倒硬转,听彭小龙的演唱是绝妙的声腔艺术享受,当天生旦有超常发挥,是一出声情並茂的精彩演出,贊!

老戏迷留言

发表于 2018-6-15 18:57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戏,各类“民营团”经常演出。一般上本称《盗二宝》,下本《反延安》。層优秀历史剧。该剧生、旦、净、丑行当齐全。上本为高腔:以[锁南枝]、[梭梭岗]曲牌为主,丑角(李虎)演活了,就很有喜剧性,下本为胡琴,八十年代未期,原省川张巧凤在阵前生子中由四女卒将彩旗圍住,一锁呐吹婴儿啼(表生子),紧接旗内抛出“道具孩”,隨后旦从旗内“高吊猫”翻出,很有难度及观赏性,三十余年,从未见人如此表演。很遗憾,当今浒出都很简化。《蓉真戏友》坦言!

发表于 2018-6-15 18:58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剧照
mmexport1529060163951.jpg
mmexport1529060160865.jpg

发表于 2018-6-15 19:05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社会实践的起点是悦来茶园
事实上,这里也可说是近代川剧的起点
梨园行奉唐明皇为祖师,老成都府的老郎庙原就在今天的悦来茶馆处。老郎庙已是梨园十部的圣地,这座老郎庙则更不寻常,它是“野狐教主”魏长生所捐建。魏长生是清乾嘉间成都府金堂县人、幼习西秦腔,乾隆三十九年他率班入京,一出《滚楼》是“举国若狂”,从此“名动京师,凡王公贵位,以至词垣粉署无不倾掷缠头数千百,一时不得识交魏三者,无以为人”。他的横空出世,使得清中叶的“花雅之争”尘埃落定——“京腔旧本,置之高阁”“歌闻昆曲,辄哄然散去”。
悦来茶园就是从这座神建立的神庙上长起来的。天生不是寻常种。
光宣之际,周善培劝业西川,力主新建剧院、改良戏曲。光绪三十四年,华阳巨贾樊孔周集股银八万两,营建悦来茶园;时任老郎庙执事人“川剧圣人”康子林、周民超率众艺人抗议——最终双方和议“园址为伶人渡让与悦来公司,承办改良戏曲,永作伶人谋生之所”,黄钟大吕,余响至今。
辛亥革命肇始于吾蜀保路运动,戏班也罢演。复市之后,原长乐、宴乐、翠华、彩华、舒颐、太洪诸班社合组一班,于民国元年正月于悦来茶园挂水牌演出,号曰“三庆”,杨素兰任社长、康子林任副社长。三庆社兼容并蓄、汇集剧目,号称昆高胡弹灯“五腔共和”。
一百又九年间,悦来茶园丝竹不歇;一百零五年来,三庆会社精神不朽。
在川剧人眼里,“三庆”就是川剧;在成都人眼里,“悦来”就是川剧。

今天的悦来茶园还是老派茶馆的样子,正中天井上搭着戏台,老式的竹椅沿着天井的内边缘放了半圈,天井之外又密密麻麻地摆着三四百张椅子,这是专为周末的川剧演出摆的。戏台的左手边空了半截,竹帘半掩,这是川剧的“场面”——乐队;右手一扇拱门,布帘子遮着,通向后台。
两三张竹椅共用一个茶几,凭着戏票可以自己到前台领一个放好了茶叶的茶碗,盖子和托整齐地码在筐子里,这是自取的。回到桌前,放好茶托和茶碗,不盖盖子,自然有茶倌来掺水续茶。
戏票分档。40、30、20,都是一茶一座,前两种对号入座,末一种先到先得。40的就是天井里的好位置,想买40的不那么容易,戏码好的时候(水牌是提前一周写好的,挂在“龙抄手”和锦江剧场通往茶园的走廊上,繁体行楷,非常漂亮),也许得提前预订,或是一大早去悦来排队。

(茶馆门前的水牌)
周末原是只有周六有演出的,这是成都川剧院的优良传统,这么块宝地,锣鼓声不能断在今人的手里。后来周日请了民中川剧团来演出,有时成川有别的演出任务周六停演,他们就两天都演。
民中是全川最大的民营班子,是真正的民营班子,不是那种靠借角儿演出的假民间戏班。民中的老板叫庞明忠,心宽体胖、慈眉善目,只要有演出,他大都坐在柜台后面,实在看不出有富豪的影子,虽然乡人都说他“庞明忠啊,那是大老板哦!”“他还有个川剧团嘛!”。六十余岁时他招兵买马、访贤求能办起这个川剧团,从12年年底锦江剧场汇报演出在成都一炮成名算起,已有五年了。成都川剧院有容人的雅量,更有扶助民营班子的豪气,后来干脆就让他们扎根在这里。
两点正演出正式开始,但是锣鼓在开场前就响起来了,这是戏曲的旧俗“闹台”,蜀俗又说是“逗狗锣”。开戏前的锣鼓套打是为聚聚人气、压压耳音,也是展示剧团实力的大好机会。川剧的锣鼓在全国的剧种里都是出彩的,曲牌众多,有文场、武场、小打之分,而五种声腔又有各自的一套锣鼓牌子,极其炫目纷繁。川剧闹台讲究“三吹三打”,一曰发擂(堂鼓独奏),二曰打鼍(tuó)(堂鼓指挥的“鼍牌锣鼓”),三曰牌鼓(唢呐套锣鼓)。“三吹三打”终了,才是大戏开场。
一般说来,悦来都演折子戏,一下午演出四折,声腔以高腔、胡琴为主,弹戏次之,昆腔、灯戏又再次之。
今天的戏码是:
【胡琴】火烧琵琶精
【高腔】三击掌
【高腔】踏伞
【灯戏】请长年
火烧琵琶精
《火烧琵琶精》是封神故事,叙姜子牙朝歌卖卦,认出玉石琵琶精所化的孝妇,与之斗法不济,最终用神火将其打回原形事,又叫《卦棚试道》、《琵琶试道》。除却这个胡琴的本子外,又存一条高腔的路子,是唱作并重的功夫戏。《封神演义》系列戏在川剧的曲目中占有相当的份额,川剧高腔的“五袍四柱”中就有两“柱”——《炮烙柱》(梅伯受炮烙酷刑而亡)《九龙柱》(闻太师绝龙岭归天)是其中的故事。此外川剧中还存有高腔《陈塘关》《翠屏山》(又叫《收哪吒》,与水浒戏《翠屏山》同名)《龙凤剑》《五弦琴》《黄河阵》、昆腔《碧游宫》、胡琴《渭水河》《反冀州》《收殷洪》《斩三妖》《摘星楼》《闻仲显魂》、弹戏《金鸡岭》等大幕和折子戏。
《火烧琵琶精》前半折以唱为主,后半折重打,托举、耍人、缠腰、毯子功层出不穷,最后以姜子牙吐火绝技煞尾。戏是好戏,只可惜演员年龄稍大,武功也不够实在,看得不够过瘾,希望翌日成都川剧院的青年演员能贴此戏。

(火烧琵琶精)
三击掌
《三击掌》、甚至于整本的《红鬃烈马》,在很多剧种里都是骨子老戏,川剧亦然。
一般说来,京剧的全本从《花园赠金》开演,《彩楼配》、《三击掌》、《投军别窑》、《误卯三打》、《探寒窑》(又名《母女会》、《诰命探窑》)、《鸿雁捎书》、《赶三关》、《武家坡》、《算军粮》、《银空山》(又名《回龙鸽》、《反长安》),至《大登殿》结束,已然一本大戏。
但川剧所演全本,除上述几折外,在《三击掌》、《投军别窑》间夹《宝钏会夫》、《代战兴兵》、《花子贺喜》三段过场戏,插科打诨加笑料,又为其后的平贵投军作铺垫;又将《投军别窑》细分为《投军降马》和《平贵别窑》;《误卯三打》后接《代战让阵》、《庆功受陷》、《招亲继位》;《探窑》与《赶三关》间的《鸿雁传书》也从京剧中的过场戏变成了有情致趣味的一折好戏;《大登殿》后更是加演《荒淫无道》(又可分为《三绞废命》、《斩平贵》)和《火烧白马庙》两场,彻底结果了渣男薛平贵,如此川剧的全本共计有长长短短二十余折!《三击掌》在川剧中有高(腔)、胡(琴)两条路,都是常演常新的。清季成都名玩友周名超(后搭老“庆华班”)即以《三击掌》中的王允一角最为知名,旦角儿中擅演此戏的则有杨素兰、李惠仙、胡漱芳、许倩云等。

(《三击掌》剧照)
这次的《三击掌》王允由著名川剧演员程尊堂老师出演、王宝钏由蒋琼饰演,唱作俱佳,发挥了川剧以喜写哀的特点,使得王允的舐犊之情溢于言表;再加上高腔《三击掌》惯用曲牌【红衲袄】,全折都相当动听。

(“击掌”在古代是比较严肃的合约、承诺方式,击掌表示“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击掌三次,则更是一种郑重承诺的方式,表示亲人之间断绝关系,即堂前三击掌。)
此外最引人注目当属民中的女鼓师郑娟,川剧高腔是所谓“一唱众和”、仅用锣鼓而无丝管伴奏的徒歌式演唱,早年间戏班不专设帮腔,以鼓师(均为男性)领腔,建国后才专设女声帮腔组。民间班子人手不充足,又恢复了过去的旧例——司鼓兼帮腔,郑娟一手敲鼓、一手打板,同时关注台上台下的情况、即时开口帮腔,不慌不乱。

(帮腔中的郑娟老师与一旁饶有兴致的观众)
踏伞
《踏伞》是川剧高腔“江湖十八本”之一《拜月记》(也叫《幽闺记》)中一折。《拜月记》源自元明间南戏四大本所谓“荆、刘、拜、杀”,作为南戏雅唱代表的昆曲水磨调和俗唱代表的高腔,对这本戏都有精彩的演绎,《踏伞》一折更是各剧种都爱演的一折,较有代表性的一则昆曲《幽闺记·踏伞》,二则高腔体系的湘剧、川剧的《拜月记踏伞》。川剧中这一折是小生、旦角的功夫戏,虽然较为传统的唱法给现代观众设置了欣赏的门槛,但爱情轻喜剧色彩浓厚,很多地方令人莞尔。

(《踏伞》剧照)
出演此戏的是川剧名小生、曾任攀枝花市川剧团和民中川剧团团长的彭小龙和省川剧院名旦角演员陈丽霞,行腔干净圆润,不撒狗血、不落俗套,清新雅致。

(《踏伞》剧照)
请长年
《请长年》是川剧灯戏的名篇、属于“襟襟丑”的“耍耍戏”,玩笑小戏耳。演员在台上尽情科诨,唱词、念白、包袱都因人而异、以时地而易,前辈老师里擅演此戏的,先后有蒲松年、刘成基、陈全波等名丑。过去演此戏多有些上不得台的内容,这也是灯调戏常见的毛病;我看过重川近年小剧场演出是折的录像,就存在为了效果而低俗的问题。这次的演出主要还是走的传统路子,演员的发挥并不太多,略有些庸俗处,也无伤大雅,可惜是太过仓促、阙头断尾。

(《请长年》剧照)
台下观众也很可爱。开场后悦来满满当当也坐了大致两三百人,一眼望去、大都是鬓生二毛,看到我们一行学生模样,大爷太婆们也很热情——
隔了一个座,一位老大爷大声武气地跟我们说“我今年九十了,专程从绵阳过来看戏的。我看了戏还坐火车回去。”当问到他为何不在绵阳天青苑看戏时,他又言道:“我天天都看,全是熟面孔,来省城看下新的嘛!”

坐在正当中的大爷看着我们不清楚喝盖碗茶的规矩很着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说:“嘿!你们把茶碗盖盖掀开嘛!”

邻座的大爷很安静,一直沉默到戏结束,终于忍不住开口问道:“你们都是大学生?在哪里读书?”用的普通话,夹杂着四川口音和江浙口音。我们说了自己的来历,他又细细地问南京的戏曲市场和我们的专业,最后矜持地笑着说,“我五、六十年代在南京待过的。和你(同行中电子学院的同学)算同行,我知道,他们看昆曲、扬剧和锡剧的。”
合影时我们请了位老先生帮我们拍照,老先生拍得很仔细,与他同行的另一位老太爷嘴快,说这位“网名是长穗太极”。终于见到真容了,麻辣社区的明星网友、川剧视频的头号“阿婆主”。
(文末戳“阅读原文”可看老先生当天于现场录制的哦!!!)

(合影)
我们离开茶园时,已经是人走茶凉、杯盘狼藉,茶倌师们奔走收拾。
老成都那种开到“半夜二更半”的老茶馆早就消失在尘埃里了。
学者王笛在《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一书的“尾声”写道:“他们和这个城市一起,已经踏入虽然轰轰烈烈、但是已不再属于茶馆和茶客们的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熙熙攘攘的日常生活空间将不复存在,人们到哪里去寻回老成都和老茶馆的旧梦?”
李后主词说:“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如是而已。

发表于 2018-6-15 19:09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民中川剧团已经''丟掉''火把,就是一个很正规的剧团!司鼓,司琴和整个乐队水平都很高!楚宫会彭小龙演得好!蒋琼也演得好!谢陈老师上传!
老戏迷留言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