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川剧|雅安这座城的文化记忆
记者:罗光德
2017年以来,市博物馆深度挖掘雅安历史上曾经声名远播的川剧文化,拟通过将接收的原雅安川剧团众多演出服装道具、舞台灯等设备进行精心陈列布展,打造一座承载雅安城市记忆的川剧博物馆,记录雅安辉煌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川剧文化历史。
日前,记者经深入采访挖掘,为广大读者带回那段精彩纷呈的雅安川剧演出时光——
1951年9月28日,雅安市东城大众路。
一座砖木结构房屋——“尧庐”中,西康省文工团第二队在当时清匪反霸、减租退押的政治氛围中组建成立。川剧,从此在雅安大地上诞生了!
西康省文工团来了
“咿……”
“啊……”
“哦……”
每天清晨,“尧庐”这座砖木结构的精美小院里,总会发出悦耳动听的吊嗓子声音。高腔传来,邻居们会就着这咿咿呀呀的唱腔,有节奏地洗漱,就连从楼下经过的小商贩也会停留片刻,侧耳倾听。
川剧票友聚在一起,参加雨城区晏场镇四川非遗高台会2017 年传统表演
1952年,雅安剧场专用的“红旗剧场”建成。没有演出的日子里,演员徒弟和学员们便开始“跑圆场”、“拿鼎”、“下腰”、“压腿”练功——
“跑圆场,就是学员踩着老师敲着的鼓点,按照规定的步伐,围着舞台匀速奔跑。”
原来,练功“跑圆场”一般要跑两节,每节20圈。“第一节舒展筋骨,速度不快,勉强能应付;第二节,鼓点一阵紧似一阵,跑得大家两腿发软、脸色发青!老师手里还拿着一根竹板,见谁稍微跑慢了,照着屁股上‘啪’就是一板子。两节圆场跑下来,唾沫沾在嘴边都没劲吐出来……”
之后,便是“拿鼎”。
“把个大活人来个180°倒挂,让他们两手着地、头朝下,双脚搭在墙上,民间叫‘扯倒立’。”刚开始时,如果有人不得要领,则由老师扶着上墙,时限5分钟。
“短短几十秒钟时间之后,人体的血液就会全部集中到头部……两只眼珠仿佛要被挤出来,感觉金星四溅、天旋地转,也不知道该怎样下来,这时如果两手一软,头便会脆生生地杵在地上,碰出个大包来。”
《碧波红莲》中饰演公主的邓学莲
练习中,演员们还要“下腰”——一根长条木凳,一米高,十来公分宽,弧面,人躺在上面,一位老师负责双腿、一位老师负责双肩,两边一起用力往中间挤压。
“好多时候,只听得新来的学员一声惨叫……”
最后是最为厉害的“压腿”活儿——
首先,由学员自己把脚后跟放在桌子上,与人体成90°,然后把一个几十斤重的铁块用绳子系住,挂在膝盖上,头部要努力向脚尖处伸展。
“如果再有老师压住一只腿,另一个老师用肩扛起另一只腿,双手捧着膝盖,把腿向躺着的人头部压去,练功场内顿时响起一阵又一阵撕心裂肺的嚎叫。”
“‘尧庐’就是原西康省文化处文工团(后更名为雅安川剧团)团部所在地。一楼团领导和戏剧名家的办公地和住处,二楼是年轻女演员的单身宿舍。”
据一位老人回忆,“尧庐”以前是一赵姓大户人家的房产,当年在雅安城里算得上是比较好的建筑,极为雅致。建筑风格比较独特,有点中西合璧的味道,房前屋后绿阴环绕,院内种有腊梅、桂花等名贵花草,还用几口别致的鱼缸养着金鱼。后来,房主把它经营为一家茶旅社,当年西康省各县达官贵人、三教九流的头面人物、袍哥大爷,经常聚集在“尧庐”里打牌、喝茶。解放后,这里成了西康省文化处文工团团部所在地
练习川剧动作
“那时候,大众路可热闹了,全国有名的几个川剧大腕先后都在这里住过,包括青衣邓先树,武生彭海清,丑角王国仁,花旦邓学莲等,他们当年都是川剧界响当当的大人物……”
剧团领导没有演出任务时,他们就在“尧庐”办公,处理行政事务,他们有时会在楼下的柱子旁压腿、练功,有时就在宿舍里指导年轻演员们练习技艺。
在一起切磋技艺排练、完成演出任务后,文工团的一帮俊男靓女们则常常穿着统一的服装,成群结队去逛街,一时成为雅安城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
1950年1月中旬,中国共产党西康区委员会在成都成立。廖志高任书记,刘忠、秦力生任副书记。2月1日,廖志高、刘忠率人民解放军第62军一部进驻雅安。4月26日,西康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廖志高任主席。西康省人民政府下辖雅安市人民政府,雅安、西昌两个专员公署,康定、凉山两个自治区(州)人民政府。
西康省文工团第二队成立伊始,便配合当时正在开展的清匪反霸、减租退押,排演了川剧《群丑图》、《一顿饭》、《复仇怒火》、《小为结婚》、《白毛女》、《三打祝家庄》、《九件衣》等剧目。
1953年,西康省文工二队更名为西康省文化处文工二队。当年6月,经中央文化部批准,西康省文化处文工二队更名为西康省川剧团。
1956年2月,西康省川剧团更名为四川省雅安川剧团。当时,剧团演出的节目有《珍珠塔》、《牛郎织女》、《夏侯淳》。
1958年,由剧团编剧兼演员的王国仁改编的川剧《碧波红莲》,演出后产生巨大反响。1959年4月,为庆祝盛大的国庆十周年活动,以雅安川剧团为主体组成全省“川剧联合团”,由邓先树任总导演,雅安川剧团彭海清、邓学莲、贺剑虹、宋开玲赴北京参加全国戏曲调演。彭海清主演的《打红台》、《豫让桥》和邓学莲主演的《射雕》、《百花赠剑》获得好评。同年7月,邓学莲、贺剑虹、宋开玲参加中国川剧团赴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保加利亚四国演出。
慰问演出人员
1950年代,雅安川剧团演员黄佩莲、邓先树、杨少安、王国仁、彭海清、曾志林、李香砚、邓学莲等主演优秀传统剧目,享誉蜀中。在四川全省川剧剧目鉴定中,演员彭海清《打红台》、《活捉石怀玉》等剧目,受到著名文艺评论家王朝闻、作家丁玲的推崇,他们还专门撰文,向全国介绍雅安川剧艺术和演员的表演特色。
文化大革命期间,雅安川剧团受到当时政治气候的影响,上演《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等样板戏。1977年,雅安川剧团恢复上演传统剧目《十五贯》,连演40余场,场场客满,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西康省文工团第二队成员合影
雅安川剧团各个时期参加调演、观摩、戏目评奖演出中,都有剧本创作、剧目演出获奖——
参加调演的现代川剧《帮亲人》、《评分之后》获得好评,《一篮鸡蛋》获戏剧作品三等奖;小川剧《小蜂王》获四川省首届儿童戏剧调演演出奖,《错中错》获振兴川剧第二届调演大会演出奖……
雅安、成都、重庆,四川川剧一时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1979年以后,由于剧团没有新生力量输入,此时雅安川剧团开始推动了排演大型剧目的能力,只能根据社会需求,恢复排演一些折子戏,创作排演一些方言小品到农村演出。演出的折子戏有《别洞观景》、《拦马》、《做文章》、《花田写扇》、《活捉石怀玉》、《打神》等。
1981年9月,国家文化部开始在四川抢救戏曲遗产。雅安川剧团彭海清的《杀船》、《莲娘索珠》、《豫让桥》等剧目在成都录像,作为珍贵资料保存。
当年川剧演出情形
记者据《雅州通览》资料记载,至1980年代中期,雅安川剧团有演职人员近100人,服装道具、舞台灯设备齐备,编导舞美人员齐全,雅安川剧团创作演出在全省都十分有名。
进入1990年代后,川剧市场急剧萎缩,剧团出现生存危机。
2005年,我市在成都百花潭公园等地举行“打造世界茶文化圣山,让蒙顶山茶文化走向世界”为主题的万人免费品茶活动,期间除了茶艺师的“龙行十八式”等“规定表演动作”以外,雅安川剧也第一次与之一起同台献艺。《蒙茶仙姑》、《踏伞》等川剧折子戏剧目,运用传统手法,讲述植茶始祖吴理真和蒙茶仙子因茶而生的爱情故事,反映雅安淳朴的民风民俗,活灵活现地展现雅安深厚的茶文化底蕴。然而在此次赴成都演出的专业演员阵容中,除了一个演员是42岁的“年轻人”以外,其余都是五六十岁的老大娘、老太爷,年纪最大的一位当时已经80岁了!
“锣鼓不响”、“唢呐不鸣”、“行当不全”,成为川剧振兴发展中面临的困境。
“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很难再见到川剧演出。”
“我们现在戏剧演出市场不景气,演员缺乏,后继少人……很难再有机会,像以前那样演出大型的川剧了!”
记者:罗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