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二固三夹关之说
凡 丁
邛崃民间常道:“一平、二故、三夹关。”其中“一平”即平乐;“二故”指故驿;“三夹关”说的是夹门关。是历代邛崃人对以上一铺、一镇、一个关门之重要地位和排名顺序的确认。并分别有如下说法:“平乐铺的人,固驿镇的神。买不完的夹关,卖不完的夹关!”其实都是形容三地的繁华。
关于“平乐铺的人”
由于平乐位于“古蜀身(念丫音)毒道”(即南方丝绸之路)上适中位置,古时设为驿站,元代改称“驿站”为“铺”时,称为平乐铺。秦汉时期卓王孙或者程郑家族在今“阎镇子”地方冶铸铁器,考古发现所产铁器通过“蜀身毒道”运销至云南、越南等地,故秦汉时期的平乐已是一处铁器生产工场。
平乐地区竹子资源极其丰富,当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后,唐宋以降,平乐成为“纸市尤大”的造纸基地,其产品在清末民国除供应周边市县外,还通过水运远销至长江下游的扬州,“平落造”(原品牌名)纸品一度成为当地的名牌。
由于平乐濒河,水陆通道,市口繁荣,带动了如茶叶、竹木等农副土特产的加工业,市场繁荣结果文风蔚然,出过许多读书致仕的人物,仅清代即有探花、进士、贡士、举人、监生、文生数十人如:孙光祚,清举人,任新津县教谕;陈嘉谋,清进士榜,任山东日照知府;李上仑,咸丰武科殿试第三名,人称李探花;孙其粛,同治丁卯科举人,先后任铜梁、什邡两县教谕;熊维芳,道光年间推为岁贡,同治年间举为孝廉方正……故民间喜说“平乐铺的人”,实指平乐地区人材辈出;
关于“固驿镇的神”
固驿镇域内有大小宫观寺庙数十座,比如真仙观、延福寺、迎祥寺、悟本寺、光庆寺,白马庙、岱庙(又称大庙)等,象征诸神集聚。年复一年的春台会期,还要将全镇最大的、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岱庙中诸神请出巡游。
此外各行业都有敬奉的神,如鲁班(木匠行)、陶朱公(菜行)、雷祖(水食行)、葛二仙(染行)、织布机圣母(土布行)、杜康(糖酒行)、药王真人(中药行)、桓侯张三爷(屠行)等。
老百姓则供家神、帖门神、祭灶神,还拜树石为神,处处昭示此地山无不圣、水无不灵、兽无不神、物无不冥,是谓人杰地灵之意。(以上参考吴翔翎《漫话固驿镇的神》和廖书农《旧时的固驿春交会》文)
更巧的是今之“故驿”原本名叫圣化驿,宋代改称“驿站”为“铺”时,称为“圣化铺”,此驿站之名清康熙《邛州志》有载。
根据花园村(原名圣化铺下坝)周氏族谱记载:其一世先祖周时友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从湖北麻城迁入临邛,其落籍之处即:“四川省邛崃县东路丰五甲神化铺下坝”地份。则今人所谓的“故驿”,原名应为“圣化驿”,于秦汉时期设立,意为圣旨化及地方的驿站,当明代改称驿站为“铺”时名为“圣化铺”。清代后期乡级行政区域打乱划分并增设乡治所时,将离镇西约1.5公里的圣化铺下坝以西大部分地方划属东岳乡,即现称的前进镇,由于清初移民后代不知“圣化铺”历史,故将“故驿”之本名“圣化驿”迷失,建国后又改“故驿”为“固驿”。
古圣化驿站位于五县通衢,水路要津。东通高埂、新津、成都;西至宝林、临邛州府;南和南北朝时期的蒲江县、临溪县(今蒲江县西崃镇)接壤;北与唐建之安仁县相邻。自古工商业发达、市口繁荣。
仁寿村一道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的红砂石榫头铆接桥,有桥联一副介绍此处:“平坦无虞快来题柱;康庄在望好去问津。”
考古还发现古蜀国时蒲江即盛产井盐,秦汉时临溪县盛产盐、铁,南北朝时设盐铁监。如今在固驿临山村和南京村各留下一个“铁炉沟”冶铁遗迹;与此同时,镇南二里的瓦窑山之邛窑,更以生产邛窑陶器而著名,并沿水路运销到长江流域地方。
固驿集市傍近河边,夹关河与火井江、䢺江汇流后的南河流至固驿界时河道宽阔,有原名徐家匾(加土旁)—现今前进镇双江村的“东岳码头”、曾渡和固驿码头,仅固驿码头即可停泊满载各种货物的船只八十余只。河面还常常云集木排竹筏,形成百船筏子争流竞发的壮观场面。
固驿有山有坝,坝上沟渠纵横,过去筒水车和水碾坊密布,乃鱼米之乡。河滨和山地盛产甘蔗、棉花、红苕、豌豆,催生出众多红糖、粉条、烧酒作坊、和铁、木器加工厂铺。棉纺业则形成集原料供应、纺纱、织布、染布销售一条龙方式,全乡几乎家家养蚕缫丝、户户纺纱织布,处处惟闻机梭之声。
其所产大米、缫丝、布匹、红糖、烧酒、条粉、木器、铁器、火把材等,整船装运至成都、乐山码头后,还转运至长江中下地区。禽蛋则以人力背运,销至成都市场。
每遇逢场,围绕以乌龟凼(岱庙前的放生池,面积约4、5亩)、台子坝为中心形成的11条街道上人流比肩接踵,除了涌动于布市街、棉花市、鱼市街等进行交易外,绸缎铺、茶楼、酒肆、饭店、烟馆和若干客栈也是各自的选择。
虽然《邛崃市地名录》有载:“固驿原名故驿,建于北宋,曾为古驿站,后改‘故’为‘固’,今沿此名。”然而语焉不详。
根据《九域志》记载:“火井县有平落镇,又云依政县有寿安(在今蒲江县)、故驿二镇。”而“依政县”建制于南朝萧梁时期(502-557)之末,那么固驿镇的建置至迟在公元557年。另外还可追溯到三国时期,诸葛亮在今之军田村驻军屯垦,以防南夷入侵,故留下“军田坝”地名至今。
关于“买不完的夹关、卖不完的夹关”
夹关历来不称镇而称夹门关,是因观音岩两座山头如刀削斧砍般相对如门,夹关河穿流“门”中,旁有羊肠小道,真乃一夫挡关,万夫莫开,是古代防止“西南夷”入侵的重要关隘,就连嗜杀成性的张献忠之大西国军,曾经攻打由天台山寺僧扼守的夹门关,因久攻不破只好绕道天全县,经“青草坡”将天台山上寺庙尽毁,寺僧百姓尽杀,因杀人无数留下一个“万人坑”地名。
夹门关坐落在古“蜀身毒道”上,古时自然形成一处商品集散之地。关内外各种商品如缫丝、布匹、茶叶、盐巴、黄糖、烧酒、煤炭、煤油、火柴、药材等,或者经“周道如砥”的夹关驿路至名山县五家口、太和、芦山、西昌、云南乃至越南、阿富汗、印度、西亚各国。或者经天台、高何镇西山至芦山县龙门镇、太平场,然后上通西藏、下达长安。
或者选择水路,从夹关码头将各种物资包括木材输送到下游的平乐、固驿、成都、乐山,接力式地远销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夹关市场商机无限,历来有“买不完的夹关!卖不完的夹关”之说。
夹关地方还藏龙卧虎,明天启时出过进士杨守敬、杨伸父子,时人因之称为“父子天官”。清代时的王店孟氏、肖氏家族和熊营熊氏家族,分别以产粮多、读书致仕者多和习武者多,称为:“肖家的谷子、孟家的顶子(指官帽)、熊家的锭子(指拳术)。”
以上三地各有特色,但是都位于古“蜀身毒道”上,而且都濒临河岸。
至于“一平二故三夹关”之说起于何时?笔者参考历史上类似的“扬一益二”说法,得出个人的看法:“一平、二故、三夹关”的提出应在唐宋时期。
唐代贞观之治以后,长江流域上游的成都和下游的扬州,各自以为中心,逐渐发展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繁庶之地,到晚唐时经济地位都超过了长安、洛阳,故在当时产生出“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
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载:“扬州富庶甲天下,时人称为‘扬一益二’”。其中“扬”指扬州地区,“益”指益州地区——即州治在成都的川西平原,其中包括邛崃。
宋人对“扬一益二”的评议,是出于对两地在唐宋时期,其经济发展达到的繁庶程度,以及在政治和军事上的稳定作用来考虑的。所谓的“扬一益二”,是数一数二、名列前茅的意思,并非绝对的第一或第二名。
唐人卢求在《成都记叙》中说:“大凡今之报名镇,为天下第一者,曰扬、益,以扬为首,盖(造)声势也。”一语道破了邛崃当时为了“报名镇”时提出的“一平、二故、三夹关”之时代和背景,既显示政府对恢复经济的重视,也是各级官员展示政绩的机会,并非如今之福布斯经济排行榜。
因为,难道当时州治所在地的临邛镇,其经济发达程度排名第四吗?但是,笔者不否认以上三镇在邛崃经济发展上的引领作用,而且都名列前茅!
2018/6/5 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