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兜售二手书到收集了上万件老物件,他是一个民俗文化的经营者,也是一个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在古玩界摸爬滚打20年。
如今,他的梦想有了更高的起点。
刘真并不是西昌人,但是他人生最精彩的故事,都发生在这里。
19岁来到西昌的时候,刘真还只是成都厨师学校刚毕业的一个愣头小伙子。没有目的,没有目标,走进大凉山,只是为了追随爱情。
在西昌,刘真拖过架子车,蹬过三轮车,当过厨子,填饱肚皮是没问题,但说到养家,始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他摆起了旧书摊。
1990年代初期,网络还只是个新名词,当时的人酷爱读书。新书贵,二手书便成了很多年轻人的选择。
刘真看准了这个商机,从旧货市场论斤买回的书,规整一番后,论本卖,赚点差价。
旧书摊并不算什么事业的起点,但对刘真,却是人生的一次转折。
兴趣是可以一发不可收拾的。
一开始,刘真只是尝试着去收售一些古玩。
在当时,西昌的古玩市场并不具规模,也没有出现过大红大紫的稀世珍宝。
刘真更多的是把目光对准了老百姓生活中的老物件。
让我们一起走进,刘真和他这些老物件的故事。
困境中想建一座博物馆,还原原汁原味的西昌旧时光。
老物件是一种历史镜头,更是一种活态文化。
20多年的苦心收藏,让刘真和老物件的感情不断升华。
在他眼里,库房里每一件生产农具、生活用品、红色年代的老物件都有着更深一层的诠释。
很多时候,刘真感觉,这些老物件虽然没有眼耳口鼻,不能开口说话。
但是它们却在告诉世人,历史中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他想建一个西昌民俗博物馆,他要让自己的藏品被更多的人共享,他要留住一份西昌人的记忆,他要把这些精致的民俗文化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
未来还有多少波折,刘真不知道。
在众人的议论中,他始终不忘初心,朝着一个目标艰难前行。
他的博物馆之路还很长,但是他的目光始终坚定,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他也相信,身边的这些老物件,是有血有肉的,是有感情的。
总有一天,它们会用另一种力量,来支撑自己精彩而充实地走完余生。
杨正飞综合整理 来源 | 凉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