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7873|评论: 2

[信息动态] 大雅大俗宜宾川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11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2年10月,采写这篇稿件的时候,宜宾晚报社成立不到一年。虽说是新创办的地市报,面向全省新招的记者,但总编、副总编、编辑基本上是日报社去的,所以每天四开八版的大报,和同类兄弟媒体比,内容和版面并不逊色。我那时跑文艺口。这篇稿件,用了近一周时间采写,分四期在文化娱乐版作头条。现在回过头来看过去的东西,觉得如果再鲜活一点,或许会更好看一点。但若现在修改,将失去当时的味道。就让它原汁原味留存吧。如同那一去不返的岁月,总是在不完善中前行,在前行中试图追求完美。

  稿件是这样开头的:

  宜宾由于水陆交通方便,商贾往来络绎不绝,为川剧的发展提供了众多的观众和物质条件,因此也成为川南川剧艺人活动的主要场所。

  清末民初,川剧以河道分为“川西坝”“资阳河”“下川东”和“川北河”四大流派。资阳河是早期川剧发展的主要河道之一,它包括资阳河与泸州河一带的城镇。宜宾是其分支叙(宜宾)泸(泸州)河与嘉(乐山)叙(宜宾)河的枢纽。剧目多以高腔四大本红梅、金印、琵琶、斑超为主,另外还常唱“楼”“院”“配”,如《听月楼》《望春楼》《第一楼》《香粉院》《春庭院》《夜叉院》《痴儿配》《蜂蝶配》《乌鸦配》等。在音乐上,十分讲究帮打唱的配合。锣鼓打得铿锵老道,特别注重锣鼓声里的优美和谐,套腔锣鼓和帮腔力求达到丝丝入扣。

  宜宾川剧始于清道光十年建立的隆盛班。辛亥革命后宜宾风行“茶园制”,茶园即戏园。最早的茶园名“叙府茶园”,设于当时的荒市上(后来的匡时街川剧团址)。此后“钧天茶园”“大观茶园”“玉清茶园”“崇大剧都”等相继建立。

  民国时期,宜宾的酬神庙会十分盛行,各城乡的大、中庙宇,每逢会期必邀川戏班社演出庙会戏,以此招徕香客,求得庙宇香火旺盛。此外各县城的商业、手工业的同业工会和袍哥的单刀会等,也要在一年一度的会期中请戏班演出行会戏、帮口戏以示庆贺。每年除七月农忙,十一、十二月淡季不演戏外,其他九个月都有戏演。民国37年,先后有“宜荣大舞台”与“文秋剧院”两个川剧班在匡时街浙江会馆演出。

  据史料载,1909年至1949年的40年间,先后来宜宾演出的著名川剧班社有:太洪班、老富春班、鹿鸣班、臣字科班、品娱科社和陕西的陕班等。前来献艺的著名艺人,生角有詹金品,享有“看了詹詹想脱衫衫”之誉。他最拿手的是《尚书问胥。旦角有王三洪,善唱苦戏,人称:哭哭啼啼王三洪“。旦角刘三凤眉眼身法好,有”做尽蹈绝刘三凤”之说。花旦刘宫贤,艺名小妖娆,人称“唱死唱活小妖娆”。此外还有驰名川南的红生黄柄南,生角张德成、小生刘清泉、武生陈海清、文武小生韩成之、曹俊臣、曾荣华、沈旭成等。旦行有聂四妖、杨云凤、露凝香、薛艳秋、刘玉珊、陈书舫等。净行有铁桂林、邱文成、李晓军、黄奎龙等。丑行有陶得三、龚着林、陈全波、东方髡。

  1875年,隆盛班成立于宜宾咸西街老郎庙。该班以本地艺人为主,又吸收了泸州、隆昌等地的演员,行当“硬肘”,角色整齐。有小生蔡三品、杨华庭、马昆阳;小丑王根源、李三官;生角王柄林(又名小根源)、郑柄昆;武生石三龙、何开玉;旦角彭子君、龚蜀生(又名状元);净角李三刚等。他们各有“拿手戏”,在宜宾唱出了名。故当时本地人有“唱戏隆盛班”之说。可惜一次他们在从宜宾乘木船到南广镇演出途中,不幸在“上洞”翻船覆没,全班只剩下郑柄昆一人,“隆盛班”就随之解体。

  1912年,宜宾市又成立了一家“钧字科班”。班主是爱好川剧的东街“元昌生”老板李弼臣(绰号李二和尚),具体主办是陈艳秋。共招科生50余人。孙莲芳、赵二官、叶绍堂、杨吉成、罗开堂、铁桂林等在此任教。科生由筱灵钧(韩成之)、牟太钧(牟子华,艺名露凝香)、李筱钧、罗慧钧、刘汉钧、田关钧、刘柄钧、刘魁钧等,“钧字科班”借武庙作教室,老郎庙为戏园,边教学边演出。因靖国军来宜宾时“钧字科班”举行了欢迎演出,而北洋军入城时未作表示,于是被诬告为“害了良家子弟”,班主李弼臣竟遭枪决于安阜,“钧字科班”也就逃迁自流井,随后解体四散。

  1941年冬,川剧艺人文极荣和薛艳秋合办“文秋剧院”。演出地址是匡时街“凡尔登剧院”。先后在此献艺的演员有刘汉钧、李筱钧、刘玉珊、陈寿轩、沈旭成、龙光云、扬草山、张德成、曹俊臣、露凝香、罗素春、唐镇川、钟武得、薛艳秋、刘丽华、王成武、陈青云、陶得三、扬子成、东方髡、龚明光、王云程、喻兰英、杨树林、廖忠孝、凤云、陈筱玲、云中凤、十龄童、白天祥、刘德超、丁文举、包焕新、张海清、胡元庆、月中仙等。当时的鼓师是周德明,琴师是沙琢三。演出的剧目有《玉祖寿》《祭岳飞》《白蛇传》《点秋香》《目连传》等。该剧院几起几落,几经周折。后更名“宜荣大酒店”。解放前夕解体。

  在专业表演团体的推动下,宜宾的业余川剧组织“玩友公堂”也蓬勃兴起。

  1930年,“大同俱乐部”成立于宜宾县观音镇。负责人由当地哥老会仁义四堂的“舵爷”轮流担任,每逢赶场或者节假日均要“打玩友”作唱。成员有叶松轩、谢质彬、谢树椿、戴其荣、张代光、王利兴、王建候等。坐唱的剧目有《群贤汇》《后羿采草》等。此外,南溪县有“陶然乐”、“升平乐”,珙县有“上罗俱乐部”、“洛表俱乐部”,高县有“合叙同”、“天佑昌”,庆符有“叙荣社”,罗场有“醒悟”,沙河有“大观俱乐部”等。川剧老艺人文报荣在《我的艺途随记》一称:宜宾玩友盛行,有遍及全城之势,其佳者首推“叙荣乐”等社。坐唱哨期多选在晚上7至9时。若逢哨期,鼓了声中坐唱者行腔开戏,听者无不停步。盛时成人墙而断交通,唱者每到微妙之处,听者随之点首称是,伴以掌声。

  抗战爆发后,宜宾以及所辖各县的进步人士和玩友爱好者,积极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川剧形式编演新型抗战剧本,有的川剧班社和玩友还积极演唱宣扬爱国主义的传统川剧,如《三进盅》《风波亭》《木兰从军》《精忠传》,新编川剧《川路血》《卢沟桥头姐妹花》等等,起到了旧戏新编的积极作用。

  1947年,由于国民党政府腐败,经济崩溃,民不聊生,宜宾川剧艺术处于绝境。

  1949年12月11日,宜宾解放。宜宾川剧也凭借其深厚的民间根基“春风吹又生”。

  谈到从解放到现在宜宾川剧的兴衰,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戏剧家协会理事、宜宾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宜宾市青年川剧团团长吴彬文先生感慨万千。吴团长说:50年代,林家巷的大华戏院和匡时街的新民川剧院合并为宜宾川剧院,宜宾专署文教科派丁天锡、戴长才去宜宾川剧院,传达和组织学习政务院“改制、改戏、改人”的方针。宜宾各地纷纷整顿剧团。这时的宜宾川剧不仅保留优秀剧目,整顿不合格剧团,还改“条纲戏”为“鉴定戏”。所谓“条纲戏”,有点类似现在的电视连续泡沫剧,有剧中人物和故事情节,但没有固定的台词,大多由演员根据剧情即兴自编;所谓“鉴定戏”是通过整改,去其糟粕留其精华。

  1956年,宜宾川剧团由民间职业剧团改为国营宜宾市川剧团。剧团成立后注重了川剧接班人的培养,戏校和戏训班把有名望的老师邱文成、潘旭初、何百川、祝文娟、东方髡、丁文举、刘玉珊、周德民等抽出来任教。60年代,宜宾地区青年川剧团(后改为宜宾地区川剧团)成立于宜宾市抗建路。四川省川剧学校、省实验川剧团、省人民出版社和省音乐学院抽调孙德才、罗纯瑕、刘兴明、孙文科、钱仲篪等同志来剧团工作。该团首次选派侯德勤、吴彬文、刘正洪、胡秋华、周德群等赴成都,得到陈书舫、竟华、薛绍林、杨昆山、邱明瑞等川剧名家的指点。川剧表演艺术家阳友鹤来宜宾市川剧团传艺,并为观众演出了将近半个月。

  到了文革时期,宜宾川剧古装戏基本禁演,只演八个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70年代初,各地川剧团有的解散,有的改名为宣传队。直到70年代后期,宜宾市、县川剧团才逐渐恢复演出传统戏。到了80年代,宜宾川剧进入兴旺时期。宜宾地区川剧团邀请重庆川剧院著名艺人袁玉、许倩云、陈桂贤、苹萍等来宜宾示范演出了《五台会兄》《情探》《拾玉镯》《凤仪亭》《花田写扇》《柜中缘》等优秀传统川剧,还对部分县市川剧团前来观摩学习的演员进行了辅导。

  频繁的艺术往来和交流,使宜宾的川剧得以吐故纳新,同时促进了宜宾川剧新人的培养和成长。这个时候,宜宾川剧的上座率很高。剧团排一个戏出来卖个七八十场不成问题,到江安、南溪、长宁、珙县、筠连等地巡回演出也场场爆满。

  1986年,在四川省川剧青年艺术比赛演出中,宜宾地区川剧团谢红主演的《十字坡》、毛庭齐主演的《芦花荡》获表演二等奖。主演《挑袍》的邓修贵、主演《十字坡》的彭宜军获表演三等奖。《挑袍》的司鼓何应平获司鼓奖。杨尚昆等在成都工人剧场观看了《十字坡》等剧的演出,并接见了《十字坡》中饰演孙二娘的谢红。1987年,南溪县川剧团演出的优秀传统剧《三请樊梨花》在四川电视台“农村俱乐部”播出。90年代至今,电视艺术冲击着舞台表演艺术,宜宾川剧“门前冷落车马稀”,但宜宾川剧人仍在坚持创作。2000年创作了《太子哪吒》、杂技剧《哪吒》。2001年创作了情景剧《有酒不愧天》。2002创作歌舞剧《僰到酒魂》等。他们希望把它们进一步修改,争取投入排演。

  深秋的一天上午,我问了几个街边摆摊的阿婆,才找到宜宾市川剧团在匡时街的宿舍楼。走进国家二级编剧雷良辰先生的家门,《梁祝》的钢琴声让人有种置身尘世又游离于尘世的感触。

  穿着灰色羊毛开衫的雷先生说:“我搞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川剧音乐,宜宾川剧的音乐和唱腔,说来话长……”

  川剧音乐包括打击乐、伴奏乐和唱腔三大部分。打击乐有鼓,包括小鼓、二鼓、盆鼓、战鼓;有钹,包括大钹、苏钹、叉子、铰子;有锣,包括大锣、小锣、马锣、铛锣;有板,包括提手、梆子和其他如碰铃、二星、木鱼等。旧时的伴奏乐不多,解放后吸收了其他剧种伴奏乐的长处,可分为管乐、弦乐。管乐包括大唢呐、小唢呐、笛子、笙。弦乐包括胡琴、川二胡、低音二胡、楠胡、胖筒筒、月琴、扬琴、琵琶、大胡、板胡、盖胡等。说到川剧的声腔,雷先生说:川剧的声腔有高腔、昆腔、胡琴(皮黄戏)、弹戏(梆子腔)灯戏五种。高腔源于江西“戈阳腔”,具有“一唱众和”的特点。高腔是一种曲牌体,不要伴奏,全靠徒唱,称之为“徒歌”。高腔的特点为“帮、打、唱”紧密结合,行腔流畅,节奏灵活,叙事抒情,悲喜皆宜,包括了唱、讲、咏等多种形式。

  雷先生认为,这种没有乐器伴奏,半讲半唱的声腔约束了川剧音乐的发展和剧目的流传。

  而源于苏浙地区的“昆山腔”,一经传入四川,便逐渐与四川的语言相结合融入了地方特色,成为了地方化的“川昆”,伴奏乐器以笛为主,打击乐除川剧锣鼓外,还加进了罗锣、罗钹。胡琴又称为“丝弦子”或者“皮黄”(既西皮与二黄的合称)。川剧胡琴继承了湖北汉调和安徽徽调的传统,吸收了陕西汉中二黄与四川扬琴的优点,以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三弦、二胡、月琴等陪衬,过门少,重唱腔,并兼有对位和声的作用。老调则用唢呐吹奏。弹戏又称盖板子,源自“乱弹”与“梆子腔”,因以梆子作击节乐器而得名。灯戏起源于四川农村预祝丰收的一种祝贺仪式——秧歌戏。伴奏乐器通常用川二胡、胖筒筒、唢呐等,打击乐器用锣和盆鼓,敲出咚铛之声。

  2002.10.28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62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8-10-12 14:43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9-3-12 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惜现在没有川戏看了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