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寒窗无人问
一举成名天下知
古人是怎么熬到“高考”的
古代美 编
正在读书的学生,大多抱怨读书辛苦,因而有“读书苦,读书累,读书还要交学费,不如参加黑社会……”的民谣出现。
其实,和古人相比,我们现在的学生算是很幸运的,古代三年才有一次考试机会,录取的人极少,全国最多一两百名,好多读书人熬到四五十岁才考取功名,但是考取功名,还要有空缺,没有空缺,生活也还是没有着落。例如孟郊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生活才有转机。
不妨,看看古人是怎么熬到“高考”的。
现在的高考,是指高中毕业后考取大学本科或专科的考试。
古代有着一套严谨的科举考试制度,涵盖至今天的考研、考博甚至更高级别,我们暂且把它们叫作“古代高考”。古之“高考”,汉、魏晋、隋唐、宋、明清,各朝代虽不尽相同,但一脉相承。以清为例简要概述。
要想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得先参加“资格赛”,“资格赛”叫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童或童生,被“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称为庠( xiang)生,俗称秀才。
(“秀才”的通俗定义:“科举资格赛”的“在册学员”)
生员(秀才)分三种:
1、廪生:成绩最好,有一定名额限制,公家发粮食;
2、增生:稍逊色,也有一定名额;
3、附生:新“入学”的“新生”。
每年由学政考试,三种生员根据成绩等依次升降。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 2、会试 3、殿试 。
乡试:乡试每3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参加乡试的不仅得有秀才的“学历资质”,而且这些秀才还要先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
乡试取中后,称为举人。举人中的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参加会试的是各省的举人。
会试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
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高考”结束,该“分配工作”了:
状元一般授翰林院修撰;榜眼和探花一般授翰林院编修。
其余诸进士再参加一次朝考,考论诏奏议诗赋,选出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其余的分别授为主事(相当于中央各委部办职员),或授为知县(地方基层官员)。
庶吉士在翰林院的教习馆再学习三年,期满考试合格后,成绩优良者可授为翰林院编修或翰林院检讨,其余的分配在“中央各委部办”任主事或分配到地方任知县。
由此看来,考中了进士,“铁饭碗”是不愁了,最次也能在国家委办局混个“公务员”,还可以到基层“挂职锻炼”一番,镀上一层金,将来能成为“从地方一步步走上来的”中央领导人。
不管怎么说,古之“高考”和现今高考都有一个共同之处:要想有个好前途,先得有个好文凭。
好文凭决定你的起点(有的人一开始就分在国家机关,有的一开始就分在省级部门,有的一开始就分在市级部门……如果你分在乡村,不知要努力多久才会进入省市部门),明白如此道理,你还抱怨读书苦吗?
2019--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