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院建在乡野之间,把课堂搬进农家院落,在田间地头感受新时代郫都乡村振兴的脉动——随着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在郫都区战旗村正式揭牌,标志着致力面向全国培养乡村振兴专业型、实用型人才基地正式启动。
开班火爆,预约培训班已排到二月底
“上午就赶过来报名,听说已经有400多人了。”授牌当天,记者来到学院报名签到处,十余个签到点在学院多功能厅外一字排开,来自郫都及成都周边地区的村(社区)干部正在排队等待。“总书记都来过的战旗村,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现在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开班,让我们今后有了就地就近学习提升的平台。”当天一早从家里出发来到战旗村的唐元街道锦宁村党总支书记张秀刚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自己作为村里的“领头羊”也要时刻“充电”学习,把好经验带回去。
“今天真的报不上了,下周还有我们和淘宝大学合作开设的农村电商专业人才培训班。”不到中午,学院开班当天的首期培训班已经报满。学院常务副校长杨兴红说,“学院多以一周左右的短期培训为主,开展特色化的、有针对性的、菜单式的教学,比如园艺培训、礼仪培训等课程都深受大家喜爱。”
该学院常务副院长杨兴红还向记者透露,学院课程除了展示郫都区乡村振兴的经验,还将开发乡村经营规划师、农村电商等特色课程。“目前,我们的预约培训班已经排到了今年二月底。”
与省内外高校合作,打造本土专家团队
“我们学院采用‘市场化运作、专业化运营’方式,量身为受训人才定制培训内容,是一所开放式学校,面向农村和广大乡村居民。”杨兴红介绍,学院已和3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商业企业联系,建立了战略合作联盟,将借助与清华大学、四川农业大、阿里巴巴(淘宝大学)的合作,与都江堰村镇学院、彭州宝山村庄学院等建立战略合作联盟,为乡村注入更多活力。
同与以往的乡村振兴培训学院,按照“最接地气、最具特色、最有实效”的工作标准,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学院将搭建师资队伍,编写“5(五项振兴)+5(村社专职干部)+N”校本教材,优化课程体系,并组建“郫都特色”专家讲师团。“除了培养一支以我们郫都本土的高德敏、任建等为首的10大名村专家讲师团,我们还将以战旗村、先锋村、青杠树村等名村为现场教学点,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基层组织引路人、产业发展推动人、乡风文明传承人、农业科技推广人和脱贫致富带头人,今年力争培训1万人次。”杨兴红说。
如今,翻开学院《乡村振兴·郫都案例》一书,《战旗村:郫都乡村振兴的火车头》《青杠树:农旅融合发展的典范》《农科村:农家乐发源地的转型升级》……一系列具有具有地方特色乡村发展道路的研究型文章,是郫都与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学院深度合作,积极探索郫都乡村振兴模式的成果。像这样引入专家人才,在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的首批入库师资里已有86人。其中,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专家库18人,社区规划师团队25人,目前已累计为郫都社区营造、能力提升等88个项目提供咨询服务。此外,郫都还以柔性方式“留住人才”,与高校合作编写《政策汇编》《郫都文化》等教材12本,已累计开展专题培训27期,培训学员超过2500人。
“理论+实践”激活乡村振兴“动力源”
据了解,早在去年3月筹建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时,郫都已经在全区推行乡村振兴干部人才培训计划,从中也涌现出一批学有所成的学员,跨出校门后,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来自郫都区友爱街道石羊村党总支书记高绪清就是其中一员。
这些天,随着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正式揭牌,高绪清再次带着村里的干部、党员代表和村民志愿者来听课。白天,他们听本土名村专家团队讲师授课,在村里走访;晚上,大家坐下来进行“头脑风暴”,交流想法。
乡村如何振兴?新村怎么建?如何调动村民积极性共同参与乡村发展治理……带着一系列问题,去年从战旗村回到石羊村的高绪清有了初步计划。他带头学习、发表党建日记、组织党员开展活动、倾听党员心声,让支部与党员之间可以随时交流互动。
“过去我们村被列为区里的相对贫困村,如今借助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的平台,让村党支部通过外出考察、找准切入点,因地制宜助推石羊村实现新发展。”高绪清说,2018年以前,石羊村不仅没有村集体资产,还负债二十余万元。从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学习回来后,村里干部、党员、村民们都有了新想法。村民共同规划设计、众筹资金200余万元打造了“金海棠湿地公园”,使村庄由原来的普通苗木种植向生态养身、全域旅游发展的产业转型,村民人均收入增加到20700元,集体固定资产突破200万元。“现在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察团都来我们村学习,前不久我们还接待了一批外国游客。”
“石羊村大改变,我和大家去看看。大美养身新石羊,沟端路直树成行……”这是石羊村村民蒋绍良自编喜说石羊村脱贫新变化的打油诗,而村里发生的变化,也使之成为了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的实训基地,村党支部书记高绪清也从过去的培训对象,成为了学院的讲师。
“乡村发展治理的关键就在于人。”高绪清说,不同于过去高校老师讲课,现在学院通过挖掘本土的村支书、农业带头人等“实干家”来分享经验,这样更切合基层干部的需求,更利于落地推广,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