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道佐是一个神奇的地方
寨沟是神奇中的神奇
当人们在穿越寨沟的峡谷时
我奋力去穿越它的历史
300多年前
天官杨伸在这里磊石为寨
准备与张献忠决一死战
100多年前,百姓自我管理保护山林资源的齐山会成立
这个群众组织居然延续了一个多世纪
沟里造纸的痕迹几乎看不到了
但造纸的影响依然还在
寨沟是偏僻而幽深的
但我行进其中,闻到了一股浓浓的书卷香气
。。。。。。。。。
寨沟竹海探秘记
图/文 杨辉祥
大清同治五年(1866年)八月的一天,邛崃西南山区的狭窄幽深的寨沟内,雾气从竹林里弥漫出来,沟内的二十几口篜煮竹麻的簧锅,热气腾腾,篜气与雾气纠结在一起,把寨沟掩藏起来。沟里已经不辩东西了,山川树木,混混沌沌,稍远一点,就看不清人物。浓雾里只能听到山涧里流水的哗哗声,以及山顶隔寨沟相望的大净凤寺和小净凤寺的悠长的钟声此起彼伏在峡谷里回荡。忽然,隐隐约约响起马帮的铃声。几匹马驮着纸捆嘀嘀嗒嗒地走来,赶马人把长衫子挽起来拴在腰间,高一脚低一脚地吆喝着马。在他们的后面,又走来一群结伴而行的背子,杵着拐杖,他们小心翼翼地走在布满青苔的岩石路上。看得出来,他们背的是大米,他们是到火井赶场卖米的。
突然,沟里又响起来一阵密集的鞭炮声,寨沟一下喧嚣起来。山顶的猴群受到惊吓,叽叽喳喳尖叫着,从这棵树稍跃到那棵树稍,远惊慌失措逃去。原来这是寨沟里的郭姓大户人家新屋落成,正在大宴宾客,亲朋好友到场祝贺,郭家大院披红挂彩,人声鼎沸。。。。。 这是清代时期寨沟的一天的情形。一百五十年后,我和几位朋友,深入寨沟,探寻在上面叙述到的已经消失的历史遗痕。
邛崃的地形,西南高而东北低。在西南山区,因为山的走势,形成了两条大的山沟,流淌着两条河流,一条叫火井河,一条叫白沫江。在白沫江上,孕育了两个集镇,夹关镇和平乐镇。在火井河边,也形成两个比较大的集镇,火井镇和水口镇。两条河之间,横亘着一条二十公里长,宽数公里的山岭,莽莽苍苍,犹如一条又高又厚的墙把两条沟分隔开来。两条沟的人员物资交流,只有翻越山岭。不过,在这条山岭上,出现了三个缺口,地理学上称为峡谷,邛崃人把这种峡谷称为沟。它们是芦沟,金鸡沟和寨沟。芦沟和金鸡沟连通了平乐与水口,油榨,寨沟连通了道佐和火井。人们通过这些沟来往,比翻山越岭轻松方便多了。这几条峡谷成为水(口)火(井)沟与夹(关)平(乐)两沟之间的人员和物资交流主要通道。这三条峡谷中,寨沟最长,也相对比较平缓。
竹海莽莽齐山会
寨沟地属道佐乡。从邛名高速临济出口,沿着一条笔直的公路就到了寨沟沟口。一条窄窄的道(佐)火(井)公路顺着峡谷里一条山溪修筑,弯弯曲曲,过三和场,大约15公里就到达火井镇。旧志中记载,道佐场“西有寨沟,三十里达火井”。进到寨沟里,气温比沟外明显低,很有些凉意,飞泉迭瀑,俯仰皆是。到处是悬崖绝壁,危岩突兀,当地人还因形而名,取了些如棺材岩,撑腰岩等稀奇古怪的名字。沟内两山夹峙,高耸入云,略无缺处,我抬眼蓝天,也唯存一缝。
其实,寨沟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的还不是这些山崖,而是竹林,扑面而来的漫山遍野的竹子。它们拥挤在寨沟和周边地区。竹子的主要品种是慈竹。在进沟不远处一块山崖上就赫然出现四个红色大字:蜀西竹海。从道佐的沟口进入,到三和场,数公里的道路,都被竹林掩藏,拱卫,形成了一条竹的翠廊。有的路段,由于竹林的遮蔽,难见阳光,十分潮湿,公路上都长满了青苔。
但是,只是在沟里穿行,难有竹海的感觉。寨沟蜀西竹海的“海”在哪里呢?当地人告诉我们,要观竹海,只有登高,在高处俯瞰。在寨沟中部,有一石梯,叫猴石梯,沿着这条石梯,可以爬上山顶,鸟瞰蜀西竹海,体验其壮观。我们踏上石梯,石梯很陡峭,石阶破败,苔藓布满。梯右手边是一山涧,时而有瀑布飞珠溅玉,时而见深潭回旋绿波,据说,过去这里常有猴群攀援出没。因此得名猴石梯。到半山腰,悬崖上有一石窟,十余平方米,建有石庙子一座,塑有各路神仙像。其中有两个神像十分有意思。一个是孙悟空像,一个是蔡伦像。老百姓说,因为这个地方猴子很多,经常偷吃庄稼,骚扰当地人,人们于是塑了孙悟空像,以管束那些猴儿们。蔡伦是造纸的祖师爷,在寨沟,造纸业最为发达,人们塑了蔡伦的像,祈求他保佑寨沟的造纸业兴旺。
这里人迹罕至,是野生动物天堂。临近山顶,路边崖壁上有一鸟窝,人手可触摸,两只乳黄色雏鸟,居然伸出头来探视我们,叽叽喳喳,好像在向我们求食。
到了山顶,极目远眺,群山巍巍。我们挺立峰头,指点竹海。蜀西竹海的风采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方位应该是面向东方,横在前面有五,六个起伏的大山,而正面的一座山,呈馒头状,凸向我们。在这些山上,全是竹子。几乎未见崖石裸露,真是一片翠竹的海洋。莽莽苍苍,横无际涯,远远望去,阳光照耀下,一座座山岭显得毛茸茸的,像是一大块翠绿的毛毯,把这些山覆盖了,既可爱又壮丽。这片竹海面积是多少?我不知道。问了很多人,也不知道。
我一直以为蜀西竹海的形成是上世纪70年代,邛崃因为办纸厂需求而动员群众栽种的。但当地人告诉我,这片竹海自古以来就有。他们说,过去,寨沟主要是造纸业,民国时期有二十七口簧锅。几乎家家户户都造纸。民国邛崃县志说,道佐乡“纸户居多”,指的就是寨沟。竹子是造纸的主要原料,是造纸业的基础。当地人从古到今,供奉蔡伦,还对竹子严加保护。才使这一片竹海保存下来。
老百姓带我去看一通碑。这通碑立在一座小桥旁,此桥当地人叫大石桥,桥头有一石头小庙,供奉的是观音菩萨。庙前有石碑二座,其中一座上有齐山会字样。有观音和土地石刻像。石碑为方柱,高一米五左右。立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菩萨左侧面刻的文字非常有意思。因为文字风化,我断断续续猜出到其中的文字出大概,主要是保护竹源的规定,既像是一个官方告示,又像是乡规民约。文中说,私窃嫩笋竹麻是犯罪行为,女人犯了,家里的男人要负责,娃娃犯了,家长要负责。这是研究邛崃造纸历史的重要文物。中国有修身齐家治国之说。齐,就是管理的意思。齐山,就是管理寨沟山林的意思。当地老人告诉我,齐山会是当地民团,士绅和老百姓共同发起的民间管理山林的组织。意在对竹源进行保护,如果有人违反规定,惩罚的方法是犯事者要办酒碗请全体村民,另外还可以罚其修路。齐山会从清同治八年(1869年)成立算起,延续到1950年才停止活动,近百年中,一直承担管理寨沟山林竹源的管理责任。这是非常令人赞赏的。也正是这种对竹源的保护意识,才形成了今天的蜀西竹海,也保护和促进了当时寨沟的造纸业的发展。
据当地人回忆,寨沟当时造纸作坊遍布整条沟,很多人因造纸而致富,不少人在外面买田置地。有人在临济买了200多亩地。寨沟中其中最富的是郭姓人家。
但是,现在的寨沟,已经很难看到造纸的遗迹了。那些煮竹麻的簧锅,那些牛拉着碾砣转的碾竹麻的旱碾,那些沤竹麻的窖池,那些抄纸的石缸,基本已经消失了。寨沟过去造纸的辉煌,只存在在老人们的叙述里和莽莽苍苍的竹海中。
郭家大院的书卷气
从道佐进沟三里许的的左边有一座大院,离公路不远,远看起来古香古色,人称郭家大院。这是一座四合院,从公路下去,过一座小石桥,为五级石梯,拾级而上,有一龙门子,再经过七级石梯,进入大门,迎面是一个巨大的黑色屏风。转过屏风,一个雕花格门的四合院出现在眼前。院坝用红砂石铺地,还有一大石缸,主人告诉我,过去里面养了很多红鱼。这个石缸,叫太平缸,是消防设施,一旦发生火灾,里面的水,可以用来救火。
山区潮湿,木头容易腐朽,所以郭家大院的立柱的下半部分和房屋的裙板,都采用的是石头材料。这座院子,从匾的落款来看,应该建于清同治五年,已经有一百四五十年的历史了。
据院子的主人之一,83岁的郭兴良老人说,这是他的祖辈郭万俊修的,他说,郭万俊曾经当过翰林院学士,还任过住日本的外交官。但我认为,根据我对金鸡沟,芦沟,官田村的考察。寨沟,金鸡沟,芦沟周边大面积的竹源和丰沛的水源提供了造纸业的基础,这些促进了地方的造纸业的发达,涌现了一批造纸大户。造就了一些富豪。他们把赚来的钱,除了买田置地外,往往用来修房造屋。我认为,郭家的兴旺发达应该与造纸业有关,郭兴良老人也同意了我的说法,他说金鸡沟,芦沟和寨沟三条沟,以寨沟的造纸业最为发达,在寨沟,有二十七口黄锅。而以郭氏家族最多。
我们走到郭家大院的堂屋,这是供奉组先人香位的地方。正中是一块历经100多年,上的字仍然金光闪闪的匾。在这块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上,一般家庭在匾的两侧,供奉的是福禄财神,文武夫子。但在郭家大院的牌位上,供的是蔡翁仙师和川主大帝。蔡翁仙师就是蔡伦。造纸行业把他尊为祖师爷,这也证实,郭家是造纸世家,是因纸而巨富。在大院中,还可以看到很多残留下的当年晾纸的撑弓。
邛崃历史上,形成了以平乐为中心的造纸产业区域,它不但影响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也影响邛崃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这是邛崃经济史上的一段辉煌。很多历史遗存证明,临邛自古称繁庶,这个繁庶,其中应该与造纸业的发达有关。
郭家大院地处深山,郭家又是靠实业发财,给人感觉好像是土老肥,文化不高。但一进入郭家大院,整个院子弥漫着一股浓浓的书卷气。大院现存有两块匾。在它的大门有道匾,上写:玉树仪鸾。玉树,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仙树;鸾,凤凰一样的神鸟。匾的意思与凤凰来仪差不多,说的是里面住的是杰出人物。在院子的堂屋上,还有一道匾,写的是丕振鸿基。丕,大的意思。 鸿基,宏大建筑物的基础,这是大振家业的祈盼。两道匾,就是祝家业兴旺,人才辈出。这也是每一个家族的所希望的。在郭兴良老人与我谈话的屋里,挂了一副木刻的对联:琴调瑟谱韵叶三冬,雪舞梅开诗联百首。在窗户上有一副对联,写在红色纸上,已经很残破,上写: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中有太和。一个忍,一个勤,这应该是郭氏祖先对子孙的遗训。郭兴良老人告诉我,这些对联在大院刚建成就有了,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郭家大院里面的雕花非常漂亮,依稀看出原来很多是敷彩的,有花鸟鱼虫,飞禽走兽,戏剧人物。其中有两副刻在门上的浮雕非常有意思。一副刻的是一放牛娃头戴斗笠骑在牛背上,牛在悠闲吃草,太阳在云中露出,一群小鸟从头顶飞过,放牛娃用手指着那些鸟。另一副描绘的是,太阳也在云中露出半脸,一娃在放风筝,她后面有挽线的线把子。一放牛娃正在用力牵牛走,牛不太愿意。在他的旁边,像是箢篼,箢篼过去是用来捡牛粪的,箢篼里,好像已经装有牛粪了。这两副图,是春天里寨沟的儿童生活风情画,也称春牛图,弥足珍贵。
我在郭家大院,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天井里的石板大小不一,而且铺的方向,与天井也不平行,是斜着的,显得很怪。安装方式也不合常规。有的石板不知为什么不合常理截去一小块。郭兴良老人解释说,这是因为大院改建过,所以成这个样子。但我仔细观察,这种说法不太可能成立。我怀疑是不是风水师故意要求这样修的,郭兴良老人说。他的先祖就是地师(阴阳先生),这个院子,就是他设计的。到底为什么这样铺石板,其真正原因不得而知,这是郭家大院里的一个谜。
郭家大完全没有那种暴发后土豪的俗气,而有很浓的文气,与郭兴良老人摆谈中,他也知书识礼。郭家大院的这种文化氛围的形成,也许是当时社会风气使然,也许是寨沟的郭氏有着耕读传家的家风传承下来的,也许两者的因素都有。
神秘的寨子门与杨伸的传说
寨沟地名的来历,很多人说因为沟内有一座寨子,故名。经证实,在寨沟中部的东北面山顶,确实有一座石头砌的寨子,石门石墙赫然耸立。当地人称寨子门。寨沟地名的来历,因为有寨子门,应该讲得过去。但是,使我困惑的是,志书中对这座石头寨的记载语焉不详。民国邛崃县志对寨沟的记载,用了“据云西有寨沟”,“未知详也”的叙述,好像对寨沟情况,只是道听途说来的。民国邛崃县志在提到寨沟之后。又说,“查旧志,寨子山州南五十余里。高数百丈。顶平宽十余亩。四面壁立,中通一径,不盈尺,石蹾层叠数里,在一石墩稍平容座,转过忽细若蜂腰,宽半尺,长二丈,高峻,回首石上,镌回仙桥三字,桥头书须弥伯仲四大字,数武一石门上书铁关二字,土人言系杨伸寨子遗址。”
前不久,当地村干部何兴泽带领我们考察了寨子门,到了一个叫秧草坪的地方,这是寨沟的制高点,也是分水岭,水从这里,一边流向火井河,一边流向白沫江。站在秧草坪公路上,我们仰头望,何兴泽指着山顶说,寨子门就在那里。山很陡,不可能直接爬上去,我们斜着沿着一条小路往右边山上爬,与县志的叙述差不多,“中通一径,不盈尺,石蹾层叠数里,”不过,我们没有看到“回仙桥”,“须弥伯仲”等杨伸的擘窠大字。到了一块山崖,我们手脚并用爬了上去,又斜着左行200米,整个行程大约耗时半小时,看到了寨子门。
寨子门门洞高约1米80公分,宽约1米20公分,墙为当地砂石块砌成,大小不等,墙往两边依山顺势修建。寨门墙高约3米。左边约30米,立在一悬崖边,右边约200米。门洞旁有对称凹洞数个,用来关门杠门的。在寨子里,有人说曾经发现有七八个储水的坑。整个建筑,给人的感觉是作为防御之用,在这里,可以居高临下,监视寨沟里的动静。寨子门建造不是很精致,石块四面未经平整,给人一种匆忙而就的感觉。
为什么在这里修寨子,众说纷纭,有少数民族的山寨说,大户人家的寨子说,但这两种说法如果成立,应该在寨子里发现大量人口居住的遗迹。我仔细看了一下,里面都是生土,当地人也没有这方面的遗迹的报告。商道关隘说也不成立,经过寨子门的这条小路,并不是商贸要道,而是通向鼎锅村的小道。啸聚山林的绿林好汉的寨子说也好像说不通,修这么大的寨子,不说山大王有无能力,官户一发现,早就剿灭捣毁了。
何兴泽说,自古以来,寨沟的老百姓就流传说。这座寨子是杨伸修的军事要寨。但为什么杨伸要修这座堡垒,没有说清楚。从现在的资料分析,这座寨子门,记录了一段邛崃历史,应该与张献忠剿四川有关。寨子是杨伸为了抗击张献忠而修的。老百姓的杨伸修寨子的传说,可能比较符合历史,不是空穴来风。
杨伸(1590-1650),字引能,号蠖庵,邛州夹门镇泗坪人。因与叔父也是继父的杨守敬同时供职吏部。被崇祯皇帝敕封为“父子天官”。他在邛崃留有很多墨迹,也有很多传说。 张献忠(1606年-1647年),1640年率部进兵四川。1644年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即帝位,年号大顺。杨伸是在1650去世,张献忠盘据四川时,杨伸还在世,杨伸和张献忠都在同一时间,同在四川。
杨伸是夹关人,离寨沟很近,寨沟原属于夹关管辖,他对寨沟应该比较熟悉。寨沟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为藏兵的好地方。杨伸有打仗的经历。明朝崇祯第二年(1629年)冬天,后金军队围攻北京。杨伸推荐善用石炮的族人教习守城军士操持石炮。在京城的城墙上安置石炮八百余架,增强了防御力量,得到朝廷的嘉奖。张献忠入川,四川人心惶惶,杨伸作为明王朝的忠臣,他振臂一呼,组织民众,选择寨沟修建军事寨子,建立地方武装,寻求自保,抵抗张献忠,这是极有可能的。崇祯十四年(1641年),他就曾经带着夫人和儿子从邛州奔赴南京,抗击清军。 到了1647年,张献忠在西充凤凰山中箭而死,农民军被清军镇压下去,这座寨子就失掉了原来修建的意义,因而被遗弃。但石头无声,历史长留。杨伸的名字与寨子门一起,留在当地人的记忆中。我们可以遥想当年,杨伸这个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中乙丑科进士,作为任过户部主事,南京兵部职方主事等职务的朝廷高官,捞脚挽手,在寨沟里与民众一起,叮叮当当,开山劈石,修筑堡垒,保卫家园。他题写的”铁关”二字,表达了他抵御张献忠的必胜信心。
我曾经多次骑自行车穿越寨沟,从秧草坪放车而下,在竹林里奔驰,放飞心中的快意。寨沟现在的万顷竹海,泉水叮咚,空气清新,吸引很多游人在这里避暑,享受这里的清幽的环境。从这次调查,我觉得,在寨沟这清晨的薄雾中,莽莽的竹海里,在寨沟的悬崖峭壁上,可能还隐藏好多历史的神秘故事,寻找到它们,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奇,惊喜和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