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帮扶记(220)】2019年5月6日,星期一,雨
(续上)
1993年,我师范毕业参加工作,正在读初中的大妹因病辍学了,我带着小妹在另一个乡村庄教书。几年前,曾祖父和曾祖母前后离世,爷爷继承了他们那一间老房子的祖业。年富力强的父母决定改建现有住房的格局,拆除当年我出生的偏房和爷婆们居住的旧屋,顺着堂屋的方向向西北扩建5间正房,并带转角的厦子和二檐。
这是我父母人生的重大决定和重要事业。
我们李家坡角儿头基本上都是同姓同宗,民风淳朴,晚上睡觉都不用上锁。然而,在家族地盘的利益面前却是寸土必争。为避免与同房邻居的争执,我的先人在老宅西北角砌了一道山梁为界,并在山梁上种植了一片柏树,另一侧为李氏家族共同拥有。随着邻家的衰败和近水楼台的优势,我们家逐步接管了包括大松树在内的一片空地的使用权。相应的,我们也放弃了邻居家附近共同土地的使用属性。当然,解放以后,土地都应该是集体所有,只是农村情况的特殊性让宅基地所在的地盘都会在自觉不自觉中逐渐扩大,把附近的一些地方“变成”为自家宅基地的一部分。
还有一个特殊情况,就是我家老宅所在的位置石头太多,被前辈们成为“乱石包”,每一次建房都要花费大力气,长时间使用石工来平整屋基,凿出来的石条用做地基和街檐石。记得有一位刘姓石匠经常是整个冬天都在我们家打石头,父母以当时的工价每天给他支付4元钱。
新建的房子长30米,宽10米,典型的川北风格土木结构。父母倾其所有,加上变卖几间老房子的材料款,昼夜辛劳,在那个冬天完成了耕读世家的薪火传承。从此,老宅演变成一个长条形的两头转角的土坯住房。父母很欣慰,养猪、关牛、放农具、堆粮食……总算有了比较宽敞的地方了。即使在耗子成群、尘土飞扬的当下,也能够维持生计,安居乐业了。
25年后的2019年,历史迈进了全新的时代!老家除了那“最后一公里”的道路没有硬化,其它的饮水、电、天然气和网络均已经通达,我们土垭村被评为了“四好”村。现今,优秀的荣誉只会把你吹到云端,所有的扶持与救济都会与你无关了,只有那些更高级别的贫困与落后地区才能享受到阳光雨露。然后,贫困村会成为最好村,“四好村”会退化为贫困村。村子如此,人亦然。强壮的父辈们已逐渐老去,村子里年轻一代外出务工,陆续在省城或者县城购置了新房。从去年开始,家家户户都准备改建老家的房子了,掀起了又一轮农村建房的热潮。已有近一半的老宅完成了新建,大多数都是修建的三层小楼,土坯房慢慢成了落魄、稀有的风景。其实,川北民居的土坯房子还是富有特色的,若干年后将会成为被保护的文物,而眼下农村工作目标之一就是消灭土坯房。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