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60501|评论: 2

汉中纪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3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1月3日---5日,我曾去汉中旅游。
       在去汉中前,我说过只游览,不写游记。可回来后,汉中这个因汉水而得名,为两汉三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素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之称的地主,让人不动笔都不行。我不愿做个导游说的“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回来后啥也不知道”的人,前后花了七、八天时间写下了这些文字。
       11月3日10:10乘D1953列车由苍溪出发,1140左右到汉中。
       当我写这篇游记时,第一天的林林总总的人工打造的景点,少了系统的文字介绍,凭感观听导游解说,真还不知从何下笔。
       还是按导游的时间顺序比较方便。
       汉中市,陕西省地级市,简称“汉”,古称南郑、兴元、梁州、天汉。位于陕西省南部,北依秦岭,南屏巴山,中部为汉中平原。辖汉台区、南郑区、城固县、留坝县、勉县、佛坪县、略阳县、宁强县、西乡县、镇巴县、洋县2区9县。面积27200平方公里,人口380多万。汉中市因汉水而得名,自古就有“天汉”之美称,被誉为“汉人老家”。是两汉三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素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
       汉中,离苍溪有多远,我不甚了了。二十多年前驱车过汉中,是翻越七盘关的,时间足有大半天。如今的动车,还真是快。
       导游说,今天的行程是游览《兴汉胜景》(4个小时)和看《天汉传奇》实景演出(晚上8点过开始)。
       出站后上旅行社的大巴直抵景区---兴汉胜景。
       据导游介绍说,兴汉胜景是一个打造了五年多耗资上百亿的人造景点,以前是公园。
       大门处灰砖青瓦、飞檐翘角的仿古建筑,石板铺就的路面,应该是接待游客的所在,但它更像个财主的庄园。
       汉源湖周边有金木水火土五个小岛。宫阙亭台,湖水浩渺,很美的。天汉传奇实景演出地。
       进入兴汉城市展览馆,对那金瓯玉盆印象极深:双龙耳、盆口一圈连山纹、四象头足、盆体主图案为群山飞云、中心图案为凤凰展翅、代表汉中文化特色的朱鹮、圣桂、旱莲、均刻于中。底座为四方形,四脚为双身虎、上有四瑞凤、镂空设计的虎跃、凤翔为主纹,这寓意美丽富饶的汉中盆地的玉雕,在灯光透视下美不胜收。
       茶马古道的介绍也得记下来:《宁史》记载“汉中买茶,熙河易马”一说,木雕作品采用镂空、深浮雕、浅浮雕、叠雕以及多点透视的雕刻原理,细腻地对茶马古道的线路及马队队形。
       有名的当数“石门栈道”:这是东汉年间开凿的连接关中平原和汉中平原的褒斜栈道南端的一段遂道。在历史上,石门开通后,过往的仕官商贾、文人墨客,在饱览胜迹之余,记事咏物,抒怀为文,镌刻于石门内外的崖壁上,世代不绝,这样就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石门摩崖石刻。1970年,修建石门水库,这些石刻中有十三件精品被凿迁下来,现陈列于汉中市博物馆(古汉台),这就是著名的被誉为“国之瑰宝”的“石门十三品”,而石门和其它石刻,则被淹在了水库之中。我们在此处看到的是仅选取十三品中的部分字句进行复原搭建的。
       汉中是一个以汉为水、以水通商的城市。它依水筑城,城市记忆厚重:
       饕餮纹四足鬲  [音lì]
       商代晚期,通高23.41厘米。1981年陕西城固县龙头镇出土,烹饪器。直口,宽沿外折,无盖,四足。四足鬲鼓腹分为四裆,形成了四个袋足,颈部饰雷纹,腹裆饰兽面纹。整体造形奇特,目前全国同类器物造型中仅见此一例。
       我们看到的是现代人复制的。放大了的(导游说放大了500倍,显然是错误的)。鬲身四瓣,形成袋足,每瓣浮雕兽面纹,大气浑厚;鬲颈一圈汉代双龙纹,精致典雅;底座为六方形,寓意天下六合同春;每个面主体为饕餮纹(饕餮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上古神鲁,龙所生九子之一。它最大特点就是贪吃,贪吃到连自己的身体都吃光了,所以其形象一般都有头无身。饕餮纹是常见于青铜器上的一种纹饰,有人认为古人把饕餮的形象铸到器物之上,是为了告诫子孙后代不要贪吃,不要暴饮暴食。),顶饰瑞凤,两旁缠绕螭龙,灵动飞扬,寓意吉祥美好;底座正中有一圆孔,四周蛰伏三螭龙,映衬鬲体,神圣空灵。
       “怡景和春”是一副材质为天津大漆的剔红纯雕漆作品。以苍劲挺拔、粗壮在力的玉兰树为中心,以端庄秀丽、气质非凡的迎春花为主题,还的粉嫩的桃花牵挂在树下......这些花鸟树池相互交融,生动形象、栩栩如生、春意浓浓,一派风和日丽、春意盎然的繁荣景象。
       汉文化博物馆
       汉文化博物馆用地面积约9.76万平方米,庄严、恢宏、大气,是有西汉国都长安的辉煌、东汉都城洛阳的神韵、蜀国都锦城的灵秀的汉文化殿堂。
       “铜雕大门”竖向双列构图,将西汉“汉秦兴替”、“休养生息”、“汉武盛世”、“昭宣文治”和东汉“光武中兴”、“明章之治”、“汉末事变”、“蜀汉续统” 八大记事通过3D技术创作为浮雕形式。
       馆内的地板为铜质。那古铜色为主的装饰,梁柱、斗拱、雀替、栏杆,大红地毯、单柱四方的宫灯......导游说的谈不上金碧辉煌,是厚重、大气,我也很以为然的。当然,它不是皇宫,只是个如黄帝陵那样的天圆地方的展示汉文化的殿堂。
       先祖堂是汉文化博览园的核心展馆,其中央厅堂面积达1904平米,穹顶高度达45米。它将八大龛文化主题融入在内,结合创造出全新的空间体验。
       有炎黄二帝,汉家翘祖刘邦、刘秀、刘备神龛。
       在这儿,你可以穿上华美的汉服,汉字廊请上纸笔,静静的写上一副诗词。就是这样放慢脚步,细细的品味这份雅致、美好、快乐的汉风生活。
       还有先秦诸子:从左至右---老子、庄子、孔子、孟子、韩非子、墨子、孙子、荀子。创汉兴汉六贤:从左至右---张良、萧何、韩信、张骞、蔡伦、诸葛亮等塑像。
       走出汉文化博物馆,再去装修中汉乐府,在九方印前留个影。除了那枚丞相印的皇后印,其余都是皇帝用的。
       晚上的《天汉传奇》水上实景演出,着实震撼:《天汉传奇》是以汉源湖为舞台、汉文化博物馆为背景的大型水上实景演出,以“天上银河,地上汉水”为理念,展现“汉中”作为“双源”(汉水之源,汉文化之源)文化的重要历史地位,也向世人再一次展现“汉中”这座历史文化古城的非凡魅力。
       没有出景区,就在兴汉胜景大门处的饭店就餐。景区的豪华已令人惊叹,晚上的小吃自然也是价格不菲:武汉热面20元、素小面15元、牛肉米粉20元。好在口味与川内差不多,只是那米粉条中间硬,好像加有增筋剂般。
       演出的核心舞台为明月、铜鉴造型,两侧为可拆分浮桥,与圆形舞台同时用于演员水中歌舞表演,后方为火墙火柱和大型喷泉组。
气势恢宏的皇家大船,还原汉代宫廷豪华船造型;明艳动人的旱莲船,与演员婀娜的身姿相呼应,随风摇曳起舞,展现出一幅人在景中的美好画卷;两艘大型傩戏船在雾霭中缓缓驶来,船上有神秘人偶形象和带着各种假面的傩戏演员,夸张的动作让人真假难辨,人偶喷火戏水,表情各异,所有的场景变得无比玄妙,令人一时分不清身处人世还是冥间......
       震惊之余,有词一首:
       《如梦令*魅力传奇天泽》
       魅力传奇天汉,明月泉喷铜鉴。台舞汉源湖,汉水银河理念。你看,我看,南郑美轮美奂。
       11月4日,按行程是游览石门栈道和诸葛古镇。
       早起,在入住的景玉宾馆就餐。景玉宾馆为经济型酒店,客房舒适整洁,特别是自助式早餐很好,稀饭、馒头、花卷、凉皮、毛鸡蛋、各色咸菜、凉拌鸡块......还可自己动手煎蛋和煮面条。我这样说,好像个好吃嘴,其实房间服务也很好,二十四小时客服。总之,两晚住下来,觉得此行的早餐比中午的正餐好。
       旅行社的大巴在酒店门口接我们去景区。
       好啦,这下该我说石门栈道了。
       位于褒斜栈道上的石门,是世界上第一例人工开凿的通车隧道,是中国古代文明重要的实物见证。
       褒斜道纵贯秦岭约三分之一的路段均为栈道,其修建规模之大,沿用时间之长,当为栈道之冠。
       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称之为可以“与长城  大运河比肩的中国古代第三大建筑奇迹”。
       公元61年汉明帝刘庄下诏书在开凿褒斜栈道的同时打通石门隧道,公元63年2690人开通褒斜栈道,公元66年,古人用火烧水激或醋激的方法凿通石门,整体完工。
       石门栈道南起汉中褒谷口,北至眉县斜峪关(故名褒斜道),全长235公里,始建于战国,兴盛于秦汉。是古代关中通往巴蜀的主干道,也是兵家商旅的通行官道,曾“五里一邮,十里一亭,三十里一驿”。被誉为古代交通史上的一大壮举。
       景区大门口是一条古色古香的小街,临水一边是商铺、靠山一边是介绍景区以三国文化为主题、辅以周秦、汉唐等历史故事的诗赋书画。
       入口不远是褒谷瀑布。褒谷口是贯穿秦岭,沟通宝鸡眉县与汉中褒城的河谷南口,也是褒斜栈道南端,自古为蜀汉通往关中的咽喉。谷口瀑布银珠飞溅、“情人洞”贯穿其中,瀑布下有弹琴的褒国美女(导游说是有名的“烽火戏诸侯”中的褒姒)雕塑,山风水雾、如梦如幻......
乘小火车到石门水库景区。
       石门水库修建于20世纪60年代末,属第三代水利工程,是当时中国第一座也是最高的一座钢筋混凝土双曲拱坝,其造型优美,雄伟壮观,被汉中人亲切地称为“生命库”,“母亲库”。
       遗憾的是古老的石门栈道随着水库的修建,淹没在茫茫的河水中。
       导游说,景区以石门水库为依托,风景秀丽,古迹荟萃,是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俱佳的水利风景区。可眼前正是水库大坝加固维修期,库水已降至最低(但仍然看不到石门栈道),水色浑浊如泥浆,少了昔日的风光。
       我们现在看到的栈道则是石门景区在褒斜道的原址上方抬高70米修建而成的。
       站在电站机房下的大桥上极目远望,翠峰林立,山水相依,栈道通幽......
       其实,我们过大桥后去的栈道,几乎是与勉县去广元的公路平行,而在电站机房这边的栈道,才是复制的石门栈道。
看着绝壁上开出的陡峭的栈道,我可真是望而生畏,十分的不想攀登了。
       栈道的顶端,还有高空滑索,这惊险而刺激的玩法,真不是一般人能玩的。
       石门遂道在维修,我们并没有能进入。
       站在栈道的最高处,俯瞰山势险峻、怪石嶙峋中蜿蜒盘旋的各种形制的栈道,想像雄伟的钢筋混凝土双曲拱坝中高峡出平湖,碧波荡漾的壮观景象。
       下得栈道,补拍了几张石门景区大门口的片片。
       告别石门栈道,感慨万分:古老的栈道是一种文化载体,承担着过往,延伸着未来。今天的石门栈道虽为重修,但我们仍可以感受到古人凿山开路之艰难。
       说实话,我去汉中旅游,完全是冲着诸葛古镇去的。
       百度了下,诸葛古镇南依汉江、北邻武侯祠、东连马超墓、西接阳平关,历史文化资源丰厚,是陕西省十大重点文化项目“两汉三国文化景区的开篇之作”。景区由武侯祠、马超墓、诸葛古镇等六大板块组成。我们重点游了武侯祠、马超墓。
       进入古镇,随意拍了点片片。
       午饭后,先参观马超墓。
       马超墓又称马超庙、马公祠,在陕西勉县定军山附近,北依雷公山,南临汉江河。与武侯祠相距约1公里。
马超墓祠整体,分为前后院,前院有正殿(信著北土)、汉中争霸展(兼资文武)等殿,后院为马超所葬的墓地。马超墓家为汉制覆斗型,周长90米,冢高8米,蔚为壮观。墓碑上刻隶书“汉征西将军马公超墓”,为清乾隆(公元1776)年兵部侍郎兼副都御史、陕西巡抚毕沅所书。
       围绕马超墓家行走一圈,草如茵,松如盖,悲从中来:马超虽骁勇善战,但他从反叛曹操、到依附张鲁、到走投无路归顺刘备后,虽封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斄乡侯,但“羁旅归国,常怀危惧”,年仅四十七岁病逝,可谓一生悲情而不幸。
       勉县武侯祠,位于陕西汉中勉县,与武侯墓隔汉江遥遥相峙,建于景耀六年春。旧时武侯祠多如繁星,不胜枚举。全国尚存有规模较大的武侯祠9座。而陕西汉中勉县武侯祠是皇帝下诏修建的,比成都武侯祠早建约50年,堪称“中华第一武侯祠”。公元263年,即诸葛亮死后第29年,刘禅下诏立祠。当时因“建之京师,又逼宗庙”,故选祠址于定军山下的武侯坪,祠靠近墓所。这是全国唯一由皇帝下诏并拨给银两修建的祠庙,因而有“天下第一武侯祠”之称。
       武侯祠山门始建于263年,蜀景耀七年,是年蜀亡。嘉靖六年(1527年)落架大修。
       祠前牌坊高10米,八角起翘,牌坊中宽6米, 东西两侧各宽3米,四柱落地,上盖灰瓦,坊上一面隶书“汉丞相诸葛武乡忠武侯祠”十一大字,一面书“天下第一流”五个大字,牌坊前有双斗石桅杆,分别镌刻着“至大至刚有严有翼将相经纶名世业”,“其难其慎乃武乃文聖贤学问大儒心”,据说其与牌楼之间的距离正是古金牛道的宽度。
       乐楼、琴楼显然是后人为纪念诸葛亮的“空城计”而建的。
       拜殿给人的感觉有点像我们的文庙,有东、西辕门、戟门,进得大殿,在导游提议下向诸葛亮像三鞠躬。
       武侯祠内古树多多,令人惊奇的当数旱莲。
       这株旱莲,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导游是全国只此一棵),树高13.4米,胸围1.36米。因其树花开之时,花朵酷似莲花,而生于旱地,故有旱地莲花之美誉。旱莲属木兰科,每年三月上旬开花,花期半个月。其树先花后叶,初春满树鲜花,十分喜人,花后枝叶繁茂,五月长出来年花蕾。此花蕾要在树上孕育十个多月,经历夏、秋、冬,来年绽放,俗称之“十月怀胎”。因花开在三月,又称其树为“应春树”。旱莲花于2000年被汉中市政府确定为汉中市“市花”。
       草草观看了下水景草船借箭,在观景台下合影。
       要离开诸葛古镇了,有感填词《捣练子*游勉县武侯祠》:
       “蜀汉相,武乡侯,祠堂一流古镇优。旷世两表三顾酬,亘古一对万年流。”
       再见,武侯祠。再见,诸葛古镇。
       我们在汉中游览的最后一站,是汉中博物馆。
       汉中博物馆,是汉中市一座综合性地方历史博物馆。馆内设有石门汉魏十三品、古褒斜栈道、汉中汉代史迹、汉中宋墓出土文物、古代名人字画、馆藏宗教造像艺术、汉中近代革命史迹专题陈列。
       博物馆应是在市中心,有点像成都的盐市口。早上从酒店乘大巴经东大街到汉台街即是,全程不到15分钟。
兴冲冲地在大门前合了个影。
       博物馆有专门的解说员。博物馆包括三个馆区,一个是古汉台、一个是拜将坛、另一个饮马池未开放。
       进得馆来,首先映入眼臁的是古汉台望江楼。它台高7米,总高度17.5米。坐北朝南,古时候可以看到汉中的母亲河汉江。
       望江楼二楼上有楹联“汉水东流几千里,秦岭北望第一楼”。不难看出此楼在古汉台、在汉中乃至整个陕南的名气。
       望江楼对面有桂蔭堂。汉中的市树是桂花树,市花是旱莲。蔭是保佑的意思。古时在此吟诗作画、谈古论今。正面(北面)看似一层,但在中院看时是两层,利用了坐北朝南逐级升高的台高落差。
       堂下方有镜吾池。清道光年间建,希望地方官能以水为镜,尽心为民。
       石门十三品陈列室
       石门十三品,指的是公布在古褒斜道石门隧道及其南北山崖间的十三种摩崖石刻的总称。
       “山河堰摩崖”
       山河堰是古代引褒河水灌溉农田的水利工程。以倒叙的方式记录维修工程的功德碑式的文字,文字排版中每行九字朗朗上口,但有一行空三字,原来是有旨字是皇帝的话,不能有字压在上边,凸显等级之森严。
       石虎摩崖:褒谷石门对岸有一山峰,其形如虎、弓腰欲扑,作啸风之态。相传为西汉成帝年间隐士郑子真所书。下边四点如老虎爪子、一撇似老虎尾巴。
       衮雪
       衮水流经石门之下,因石多浪急,如飞雪翻滚。传建安二十年和二十四年,曹操两次来汉中,见此情景,大书“衮雪”二字以抒怀。“衮”字没有三点水,一是通假字;二是在褒河本身有水;三是君王的衮服有曹操称王之意。再看“衮”字:一撇一捺,浪花似翻滚、一点如水有动态之感,“雪”的四点用一横代替,一动一静、一张一合、一刚一柔,字如其人。“衮雪”二字究竟是不是曹操所书,业内人士是有争议的,这点不是我辈凡夫俗子能说清的。
       在石门河南三里的地方,有一巨石,色泽如玉,形状如盆。玉字很特别,一点在上边。玉是用来佩戴的,“腰部佩挂的玉饰”。而点在上边读sù,有疵点的玉;琢玉的工人;姓。后汉有玊况。见《后汉书·侯霸传》。后人以玊为姓。盆字没有一撇,重心在右边,去掉一撇,中心在左边,两个字整体就平衡了,很美。
       石门颂摩崖:《石门颂》(全称为《汉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后世简称为《石门颂》)。是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由当时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书佐王戎书丹刻于石门内壁西侧的一方摩崖石刻,是隶书书法作品。
       《石门颂》歌颂了东汉汉顺帝时的司隶校尉、犍为(今属四川乐山)人杨孟文“数上奏请”修复褒斜道的事迹。整块摩崖通高261厘米,宽205厘米,题额高54厘米。 《石门颂》多用圆笔,逆锋起笔回锋收笔,线条沉着劲道,结字舒展放纵,体势瘦劲,飘逸自然,素有隶书中的草书之称,是汉隶中的精品佳作。
       《石门颂》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它与略阳的《郙阁颂》、甘肃成县的《西狭颂》并称为“汉三颂”,是汉代颂体代表作。
看“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出子午,出散入秦。建定帝位,以汉氏焉。”记载了刘邦自子午道来汉中建立西汉王朝,汉中、汉文化、汉人一脉相承。
       《石门颂》的结字大小不一,洒落有致,纵横劲拔,流露出天真、飘逸的新奇之趣。
工具书辞海封面“辞海”两字取自于此。
       参观包褒古栈道陈列室
       青铜面具,这组青铜面具脸形有椭圆和圆形两种,目框深凹,眼球外凸,中有圆扎。面具脸壳外凸内凹,五官位置与人的面部相近。器形为两耳直立,悬鼻突起,透雕獠牙。有专家认为这些青铜面具与商代大兴巫术的风气有关。
       小口尖底瓶,泥质红陶,杯形小口,细颈,鼓腹,尖底,腹偏下部置环形器耳一对,鼓腹,保持水的容量;插入火中保温、砂中平衡效果好。腹中上部拍印斜向绳纹。用作汲水,因为其底尖,容易入水,入水后又由于浮力和重心关系自动横起灌水,同时,由于口小,搬运时水又不容易溢出。
       古栈道砂盘模型。汉中有栈道之乡之称,砂盘展示了七条栈道分情况。
       汉中位于汉中盆地中心,以汉中为中心,向北穿越秦岭,连接汉中盆地与关中平原有四条主要栈道。它们从东向西分别是子午道(刘邦由此入汉中)、傥骆道、褒斜道(萧何月下追韩信发生于此道)、陈仓道(著名的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故事说的就是这里。刘邦取汉中后按照大将韩信的计谋,派少数人修栈道,以转移镇守关中的西楚大军的注意力,这里明修的栈道就是明修褒斜道的一部分,而暗度陈仓就是隐蔽地沿着西边艰险的陈仓道,北出大散关,攻占了陈仓城,进军咸阳)。从汉中向南连接汉中盆地与巴蜀之间的有三条主要栈道,它们从东向西分别是荔枝道、米仓道、金牛道。
       这些模型有:
       赤崖栈道模型,千梁无柱式。
       观音崖古桥模型,平梁立柱多跨式木结构。
       石垭子南段栈道模型,典型的千梁无柱式。
       孔雀台栈道模型,千梁无柱式。栈道从崖壁间穿过。
       阎王碥栈道模型,平梁立柱式。
       褒斜道南口石门段栈道模型。
       “拜将坛”
       拜将坛,是汉高祖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的地方。当年刘邦敬祭天地、拜韩信为大将的古坛池。它将一代具备雄才大略的旷世奇才韩信推向了两千多年前的政治大舞台,充分展示其军事才能,驰骋疆场、所向披靡,助刘邦打下半壁江山。是西汉王朝的发祥地,是大汉四百年基业的奠基台,也是古代不问出身、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有力物证,是中华民族崇才尚志的精神象征。
       拜将坛经历代的修缮,才有今日的规模。我们看到的是2007年大修后的拜将坛,它占地面积50500平米,以古坛场为核心、两边棋盘广场、烽火楼台、汉阙寨门与园林景观相配合,再现当年韩信登坛拜将的壮观场景。
       拜将台建有两座高台,分别是南台和北台。
       我们看到的为南台。东西长29米、南北宽25米、高4.3米,青灰色砖砌成覆斗型,外观呈四层,代表大汉王朝的四百年基业从这里奠基起来的,也是不拘一格重用人才,得人才者得天下的历史物证。
       台上的韩信塑像高大巍巍峨、磅礴大气,塑像是前年七月重新塑造的。高20.6米,与刘邦拜韩信为大将的公元206年相吻合。
       塑像身穿铠甲、外披战袍,左手握剑、右手托印,目视前方、威风凛凛,尽显筹箸满志、雄韬武略的大将风姿。
       韩信,江苏淮阴人,出身寒微,幼失父母,但读书习文勤奋,曾乞食漂母,受辱胯下。经萧何举荐,刘邦不拘一格用人才,在汉中城南,筑台设坛,祭天拜将。韩信被拜为大将后,统帅三军,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谋,北出汉中,定三秦,百战百胜,辅佐刘邦统一全国,成就了帝业。为建立西汉王朝,立下了卓越的功勋,被誉为“兵仙神帅”。
       “辜负孤忠一片丹,未央宫月剑光寒。沛公帝业今何在?不及淮阴有将坛”,这是民国时期曾任陕西省政府主席的祝绍周写的一首悼韩诗,诗中无不对这位忠臣之被杀寄予无限的同情和哀伤!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历史就是这样的无情,这样的无奈,这样的令人不可思议。
       还有天汉古韵---汉中历史文物展
       在汉中这块史称“天汉”的大地上,行迹历历、史册辉煌。栈道千里、汉水东流。人们从这里进入巴蜀、走向长安;在这里繁衍生息、生生不断。历代遗珍、各代遗址,是这一方水土的珍贵宝藏。汉中历史文物展选取了境内出土的历代精美文物以及一些发生在汉中的著名历史事件进行展示,从中了角汉中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灿烂辉煌的文化。
       曙光初现——史前时期的汉中
       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包括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和各类陶器等。
       有:尖状石器 旧石器时代。石锛 新石器时代。彩绘陶盆 新石器时代等精美藏品。
       古褒气象——商周时期的汉中
       当中原地区进入夏朝统治时期,秦岭以南的有褒氏在汉中建立了褒国。经过夏、商、周三代,进入西周统治时期,褒国雄踞秦岭以南,被称为“周南”。在城固和洋县湑水河岸边出土的大量精美青铜器,为华夏青铜器文化增添了辉煌的一页。春秋战国时期,汉中成为我国南  北政权争夺的战场,秦、楚、蜀、巴在此多次争战,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
       弯形铜器: 商代、铜人面具 商代 、乳丁纹铜瓿 商代 可谓这一时期的代表。
       大汉源脉——秦汉时期的汉中
       秦王嬴政,横扫六国,统一中国。车同轨、书同文,废分封,行郡县,汉中成为全国三十六郡之一;秦朝灭亡以后,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刘邦以退为进定三秦,开创汉朝;东汉末年,张鲁统领汉中数十年,使这里成为全国最安定的一块富庶之地。
展出有:陶陂池模型 汉代、绿釉摇钱树座 汉代、绿釉陶厕模型 汉代等展品。
       群雄相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汉中
       进入三国时期,汉中风云激荡。曹操两临汉中,刘备汉中称王,诸葛亮在此屯兵,休士劝农,六出祁山。南北朝时,政权更迭,民无宁日。如今,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汉中境内遗存的遗址遗物,成为了这段历史的见证。
       也有这样的展品:文吏陶俑 西魏、青瓷谷仓罐 魏晋、宁强铜马 魏晋 。
出土于宁强县阳平关镇,昂首站立,体态匀称,马嘴大张,作嘶鸣状,见证了当年战火硝烟的岁月。
       山南重镇——唐宋时期的汉中
       唐朝时期,汉中是秦岭以南政治军事重镇,这里设立的山南西道几乎统治了秦巴地区。唐朝后期,德宗和僖宗来此避难,德宗还将年号“兴元”赐给汉中,改梁州为兴元府,开创了我国历史上以帝王年号命府名的先河。宋朝初年,汉中地位显赫,朝廷将很多皇族贵胄册封在这里;南宋时期,宋金对峙,大兵集结,汉中成为抗金重镇。
       用了“鸾鸟纹铜镜 唐代”“陶俑 宋代”“丙子年”款三彩仓 唐代。
       交流融合——元明清时期的汉中
       元代在汉中设兴元路总督府,这里开始隶属于陕西省。明代,徐达进入兴元,改兴元为汉中府,管辖汉中和安康两市。清代继续延用汉中府名。在这个时期里,湖广地区移民,前往秦巴山区,带来大规模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对今日汉中的各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要离开汉中了,在汉中站留个影,记下这美好的时光。
       结束语:在去汉中前,我说过只游览,不写游记。可回来后,正如汉中人所说,汉中这个因汉水而得名,为两汉三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素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之称的地主,让人不动笔都不行。我不愿做个导游说的“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回来后啥也不知道”的人,前后花了七、八天时间写下了这些文字。
       我要说一声:汉中,你走入我的心中,我融入你的历史。

       2019-11-14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84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9-12-5 03:10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滎河刀侠的”走进天水“,也发一贴“汉中纪事”。

发表于 2020-2-6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