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亲身体验,你不会相信还有人在用上个世纪的老电视,修这个不赚钱,算是一种情怀吧(拍摄于2019年) “如果不忙,都会和他们多聊聊,向他们多学习吧,其实只言片语中,也是尽到一个陌路人有限的善良。而这,并不收费。 笔者时常反思,为何在春运路上,绿皮车面对面的陌生人,就能聊得上话,而在高度文明的当下高铁之中,仅仅是变了一个人与人面靠背的坐姿,这种基本的交流就看不到了,是人冷漠了吗?可明明车厢中售卖的是更为整洁的哈根达斯啊,而不是带着口音的啤酒饮料矿泉水,在文明用语的背后,我们缺失了什么?有没有什么,是一个海底捞式的服务不能带给我们的? 也曾遇到过一个老华侨,在新中国建国初期,心想着,多少为建设国家出点力,恰逢钢铁厂招人,阴差阳错地来了我们那个小城,尽管日后的日子并没有国外般的惬意,可这么多年也就过来了,时至今日,还留着许多南洋的物件,拿出带圆帽子穿西装的照片一瞧,年轻时还挺帅。 而如今,也只剩下一手的老茧,以及苍老。 这些人,多的是繁星点点,可正是这些造就了这个城市曾经的红极一时,如果80年代的用语是光辉岁月,那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代人的经历,无异于芳华。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多年以后,当笔者再度和劲松叔叔提起时,许多细枝末节,他早已记不清,占据他大脑的,都是孩子背不完的课本。 职业的批量性消亡 长时间在某个行业中工作,你就会慢慢拥有自己的观众,窦文涛的锵锵三人行播了20多年,慢慢勾勒起着一群小屌丝的价值观。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强劲发展,修电视的成本,常常会赶上换电视的价格,打开劲松叔叔曾经给自己充电的家电维修论坛,可以看见,上一次的更新时间,显示的是2005年,单日1千的贴子,勉强支撑着这个网站的运营。 http:////image.uczzd.cn/488337899252005533.jpg?id=0&width=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