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6196|评论: 5

[风土人情] 武汉解封第一天,山河依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9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武汉解封第一天,山河依旧!
今天,是武汉正式解封的第一天。
0点,武汉撤除了75个离汉通道管控卡点,第一辆车驶离武汉西收费站,6点25分,首趟从武汉始发的列车从汉口火车站准时发车……
这一天足足等了76天,让我们一起按下重启键:
长江大桥上火车呼啸而过
今天零时起,长江大桥、江汉桥恢复单双号通行,武汉长江大桥上,车辆往来如梭,桥下火车从铁轨呼啸而过。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武汉长江大桥于1957年建成,在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将武汉三镇连为一体,也连接起了中国南北的大动脉,是中国人自主设计的第一条兴建的公铁两用桥,大桥分两层,下面一层是京广线铁路,上面一层是开车的公路。
自古跨江难,武汉长江大桥是好几代人的梦想,是武汉人永远的精神丰碑。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9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0-4-9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久违了汽笛声,武汉轮渡复航
武汉轮渡也在今天正式复航,从3月29日开始,武汉轮渡公司就已对码头和船舶进行了全面的消毒,为4月8日的正式复航做充足的准备。
首批复航航线为武汉关码头至中华路码头的武中线(6:30—20:00)及零点航班线(20:10—22:30)。轮渡载客量也进行了适当调整,从原先的800客位暂时调整为400客位。
从武昌到汉口,在没有地铁的年代,除了公交车可以到达外,就是轮渡。而在连武汉大桥都还没建成的年代,轮渡甚至都要载着火车过江。
武汉的轮渡从最初的手摇船只到后来的蒸汽轮船,对武汉这座被长江分割为三镇的城市来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今的武汉渡轮,一层可供市民带着电动车和自行车过江,另一层则是有冷暖气的透明船舱,还有露天的景观舱位,可以欣赏长江两岸风光。没有什么比坐一次过江轮渡,更能深刻体会武汉这座城市和老武汉人的生活了吧。

 楼主| 发表于 2020-4-9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舌尖上的解封:
豆皮和热干面,我想死你们啦!
解封的还有“舌尖”,截止4月8日上午7点半-8点半,武汉一小时内就售出近千份豆皮外卖;4月8日清晨6点至当天中午12点,武汉共售出近万份热干面外卖。
来武汉不得不吃的就是那碗热干面,热干面之于武汉,就像小笼包之于上海,烤鸭之于北京一样的存在,蔡林记、庞记、姚嫂热干面……或是路上随便一家,都好吃!
面粗而有颗粒感是它给人最直观的触觉。热干面的灵魂是芝麻酱,没有所谓的标准口味,每家店做的芝麻酱不一样,口味也就不一样。
趁面刚从滚水里捞出来,还冒着热气,就立马加上芝麻酱、葱花、榨菜丁、虾皮、胡椒等各色小料,顺手一拌就可大口大口地嗦,干脆利索,正宗武汉人每天吃都吃不腻。
但热干面不过只是武汉过早界里的冰山一角,蔡澜称武汉为“早餐之都”,武汉人的早餐是浓墨重彩的,说单品,除了热干面还有三鲜豆皮、重油烧麦、蛋酒……如果面饼制作稍一变形,一油炸,出来就有油饼、面窝之分。
而武汉的豆皮也是吃货眼中的宝啊!豆皮是绿豆、大米混合成的面浆在锅底摊平,而最有名的三鲜豆皮在制作的原料选择上就更为讲究,豆得是脱壳绿豆,皮得是精制米浆,馅就是糯米,三鲜就是鲜肉、鲜笋和鲜菇,酱汁入味,“啊呜”一口,一本满足。

 楼主| 发表于 2020-4-9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物流恢复
一大波武汉小龙虾正待查收
离汉通道的打开又正当遇上了小龙虾季,从4月7日中午12点-4月8日中午12点,武汉一共卖出8000多份小龙虾外卖,而除了武汉在地的吃货已经率先尝鲜之外,托这次解封的福,武汉物流几近100%返工,一大批武汉小龙虾正在发往全国,全国的吃货都有救了!
清蒸、麻辣、咖喱、糖醋,亦或是全味虾球,万般口味皆可小龙虾,十几年前小龙虾由潜江传至武汉,武汉从此便拉开了吃小龙虾的序幕,到如今武汉到处是在吃小龙虾的人,连明星都抢着来打卡。
石牌岭路是“小龙虾一条街”,小亮蒸虾在这条街上算一家,好吃在秘制蘸料绝对出彩,混合着醋香和辣油香,入口酸甜,后劲则有一股子辣味,把虾肉衬得格外鲜美。靓靓蒸虾和巴厘龙虾必须打卡,火遍全国好多年了,不必多言。
小龙虾店实在太多,就不一一举例了,一入夜还可以去万松园逛一逛,那儿是夜宵的江湖。

 楼主| 发表于 2020-4-9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黄鹤楼上景依旧
今天的黄鹤楼还未开门,但黄鹤楼下街头巷尾开始有市民出来遛狗、散步,街边车辆来往有序,逐渐有了往日的生气。
黄鹤楼是武汉的一张名片,游黄鹤楼的风习自古有之,从唐朝盛行起来,前有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后有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黄鹤楼于武昌蛇山之巅,“晴川阁下,新枝历历;鹦鹉洲上,芳草萋萋”,江城美景尽收眼底,长江东流美不胜收。
武汉,久别重逢,山河依旧!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