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从荔波乘长途大巴至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一一凯里市,210多公里用了大约4小时左右。住的宾馆离凯里客车站很近,出行极为方便。久闻凯里其名,今到此既亲切又陌生。之所以亲切,因为我大学的一对同班同学(其中一位是川籍女同学)毕业后就分配到这里,后来他俩结了婚,如今居住贵阳,不然定会去看望。所谓陌生,是因为与凯里初次见面,脑海还是一片空白。为不虚此行,当日下午以逸待劳,逛街,看市容市貌,领略当地的风土人情,这才有了点印象。所到之处,耳闻目睹,感知这城市历史悠久,山青水秀;百姓民风质朴,勤劳善良,热情好客,相处和睦;人气商气旺盛,市场繁荣,物价不贵;建筑、文化、消费独具特色,是传统与现代、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有机融合。凯里是座多民族聚居的城市,苗族、侗族人口最多,此外还有布依、水、瑶、壮、土家等民族。苗语把开垦田地称为"凯",田地称为“里”,"凯里"意即"等待开垦的田地”。我们千里迢迢来到这里,能为开发这片“旅游之地”出力而感到高兴!
第二天我们乘大巴到“西江千户苗寨”。出游客服务中心途经广场,见苗家女儿们身着盛装、手持遮阳伞、毕恭毕敬地站成一排,守候和迎接四方来客。一个个的脸蛋是那么清纯,表情是那么热诚,穿戴的民族服饰是那么漂亮,面前的小方桌上摆了酒、牛角杯和酒名的牌子。当苗家姑娘看见我俩时,满脸笑容,邀请喝一杯美酒。我因戒酒,婉言谢绝了,但收下了她送的一串牛角小酒杯留作纪念。而在另一边,苗族小伙们头戴斗笠、吹着芦笙,苗家妹儿们伴随欢快悦耳的音乐舞蹈。后来我才知道,这是西江千户苗寨的古老迎宾礼俗。每当远方的亲友、宾客到访时,寨里都会安排盛装苗族男女到村头寨口设卡列队,拦路劝酒,载歌载舞,夹道欢迎。那酒名曰“拦路酒",共有十二道:一道恭喜;二道昌盛;三道勤劳;四道善良;五道宽宏;六道富裕;七道明亮;八道美丽;九道长寿;十道英雄;十一道智慧;十二道华贵,代表着苗家人对客人的祝福与祈愿。走南闯北,我是第一次见证并分享了如此隆重的欢迎仪式,血脉被他们的热情所燃烧,内心满是感动与赞叹!在现今时代,苗族人没有忘记自己的根脉、文化、习俗、服饰等,仍坚守着民族的本色,实在难得!民族的才是最美的!
过广场,我们溯白水河而上。河面不宽,被拦腰截成数段,形成了数个梯级湖泊。湖水静若绿宝,泻如瀑布悬挂,流似白袖舞动,穿苗寨而过,撒下一路浪花,串起一条靓丽风景。河上方,架有数座风雨桥,座座楼阁矗立,飞檐翘首,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宽敞大气。据说以前是风雨木桥,多次被洪水冲垮,几经修复仍不管用,于是2008年重建为钢筋水泥桥,不仅坚不可摧,而且成了景观。与风雨桥相形见绌的是“独木桥”,看那些俊男靓女站于其上亲水、戏水,是多么的开心!河靠山一侧,从山脚到山顶是数不尽的吊脚楼,如同叠罗汉似的,一层比一层高,彼此相连,错落有致,青瓦红墙,仿若一幅悬挂于绿水青山之间的立体建筑画卷。吊脚楼是西江千户苗寨的亮点之一,2005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介绍:吊脚楼的建材主要是木材,穿斗式歇山顶结构,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一般为三层,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和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用于乘凉、刺绣和休息;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物资。西江苗族吊脚楼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干栏式建筑,运用了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结构的组合,注重与周围的青山绿水、田园风光协调统一、相得益彰,被誉为“中华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亲睹这些“活化石”,心中油然生起对苗族人民的赞美之情,在那遥远的年代,有如此高超的建筑艺术,真是了不起啊!
我们慢悠悠地一边赏景一边行走。途中听游人说前面的山顶上有观景台,可以俯览西江千户苗寨全景,于是兴奋起来,忘记了疲劳,加快了脚步,拾级而上,费劲不少,终于登台,让人喜不自禁。观景台设在山上一条古老的街上。这里人头攒动,披红挂彩,个个喜笑颜开,如同过节一般,观景的、拍照的这方完罢那方登台,一拨接着一拨。我们等了好一会,才找到一处最佳位置。站于台上居高临下,眺望西江千户苗寨,座落于一条长长的山谷之中,分布在白水河两边。密密麻麻黑压压的一大片青瓦房,覆盖了两面大半个山坡,蔚为壮观。房屋布局井井有条,朝向基本一致,房型几乎相同,互为毗邻。临河有一长街,行人熙熙攘攘,看似十分热闹。绿油油的梯田,起伏连绵的青山,碧水长流的白水河,蓝蓝的天白白的云,与苗寨水乳交融、相映成辉,犹如一幅锦绣山水画。一一它让我从中悟出:苗族的祖先很注重抱团取暖、打伙求财,很注重珍惜土地、节约用地,规划、建筑相当的有水平!我羡慕苗寨,住在这里比城市好哇,风景好,空气好,苗人好,吃的绿色环保。与此同时,我也为西江千户苗寨自豪!千百年来,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开辟出了大片的梯田,形成了农耕文化与田园风光,如今被中外人类学家和民俗学者认定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是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之地。
收获了西江千户苗寨的“全景图”,无比愉悦。我们下了观景台,穿过绿色田园,爬坡上坎,向西江苗族博物馆游去,欲从中进一步了解西江苗族。博物馆位于山上的一条老街。第一次漫游在苗寨老街,发现这里又是一条风景线。街道不宽,石板地面,曲曲弯弯,记录着千百年来的风雨历程,留下了苗家世代乡愁。沿街建筑小青瓦、木结构、吊脚楼、挑阳台、花格窗,多为楼房,有二楼、三楼的。座座彼此依靠,错落有致,层层叠叠,直到山顶。看上去饱经风霜,古朴沧桑,风韵犹存,巍然挺立。满街热气腾腾的餐饮店,比比皆是的小吃、土特产、纪念品等销售,一张张苗族同胞热情纯真的笑脸,络绎不绝的人流,一个接着一个的旅行团队……看到这些,似乎看到了西江苗寨的昨天和今天,并为苗族同胞的智慧和才干而赞叹,为今天旅游业的兴旺而祝贺!古街还有一条嘎歌古巷。听人说那里的房屋木墙上涂有民族风俗的彩绘壁画,记录着苗族的神秘图腾、美丽传说、盛大苗年;巷内还有苗家古老祭桥文化的 “家祭桥”、苗族先民口传下来的史诗古歌演唱、情歌对唱、银饰制作、米酒酿造、苗绣非遗传承点等展示,因时间不够未去,很是遗憾。我们在街上游了一阵,饥肠辘辘,便上一家酒楼餐厅点了当地的名菜,美美的填饱了肚子。
午餐后继续前行,到达了目的地一一西江苗族博物馆。视其外观,为苗族独特的吊脚楼;观其整体结构,则是由具有典型苗族建筑风格的六栋单体两楼建筑群组合而成。2005年11月,"中国民族博物馆西江千户苗寨馆"在此挂牌。我们在馆内跑马观花似的过了一遍。厅不少,有11个:前厅、历史厅、生产厅、节日厅、歌舞厅、建筑技艺厅、服饰银饰厅、体育苗医药厅、巫文化宗教信仰厅、生活厅、多媒体多功能厅;馆藏有1220余件苗族文物和350余张具有代表性的图片、画像、书籍,展现了苗族历史、生产、生活、节日、音乐、歌舞、服饰、银饰、苗族医药、建筑、巫文化宗教信仰的独特性和多元性。在这里,我对苗族的前世今生、“西江”的由来才有了一知半解。据介绍:5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九黎部落向北扩张,与东进和南下的炎帝、黄帝部落发生了剧烈的武装冲突,经过长时间的征战,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在涿鹿地区被击败,蚩尤被黄帝擒杀。苗族大部分先民被迫开始第一次大迁徙,放弃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退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并于洞庭湖和鄱阳湖之滨建立了"三苗国"。随着“三苗国”的日渐强大,尧、舜多次对"三苗"进行征剿。苗族先民再次被迫向西南和西北地区迁徙。其中往西南迁徙的苗族先民则与楚人和睦相处,成为后来"楚蛮"的主要成员。战国时期,秦灭楚,一部分苗族背井离乡长途跋涉西迁,进入武陵山区的五溪一带,形成历史上著名的"武陵蛮"。西汉时期,这部分苗族先民在这里较快地发展起来,形成与汉王朝相抗衡的一股势力。公元47年,汉王朝派军队讨伐"武陵蛮",迫使苗族再次离乡背井,一部分进入黔东北地区(今铜仁一带),一部分南下广西融水,后又溯都柳江而上到达今天的榕江、雷山、台江、施秉等地。苗族在数次大迁徙中,分化成了许多不同的分支,有柳氏族、西氏族、尤氏族、苟氏族等。西氏族在榕江多处辗转,到达西江之前,这里已经居住着苗族"赏"氏族。西江地名中的"西"指西氏族,“江”通”讨”,即西江是"西"氏族向"赏"氏族讨来的地盘,"西江"因此而得名。西氏族到达并定居在西江以后,陆续又有其他苗族分支迁来,形成了以"西"氏族为主体的苗族融合体。经考证,西江苗族是蚩尤的直系后裔。走出博物馆,感慨万千。解放前,苗族被歧视压迫,在逆境中求生存、百折不挠、坚韧不拔、奋发图强,可歌可泣!有了新中国,各民族才一律平等,实现了大团结、大繁荣、大发展,苗族方能有今天,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哇!
游完老街,顺山路又回到游客服务中心,依依不舍地上了大巴,离开了苗寨。时间一天,虽然只游了其中的一部分,但苗寨风情却永远印在脑海!
|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113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