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1 读《大横断:寻找川滇藏》,需要调动多重阅读经验。纵观本书创作者,无论是摄影家,还是作家,都怀着一种深厚的双重艺术表达的诉求。一则是对大横断自然与文化的神性抵达,一则是对大横断文学性表达的最大化。因此,当我在欣赏他们美仑美奂的图片和灵动跳跃的文字时,更像在阅读一部文学巨著一样,无处不流放着自我的审美觉受。奔驰于作者或精心或任性或自然呈现出来的如锦帛铺就的文学原野之上,那种原生态与生俱来的天然芬芳在一瞬间灭掉了另一些文学品所带来的冰冷、平庸、堕落和荒芜。 在《大横断》的图书内封上,凹刻着黄灿然的手迹《山》。诗里,最快落入视线且最生动的名词“细节”。然后是“丰富”。最后,是一个锁定性的概念“一无所知”。但是,就在这首极简主义文风笼罩下的书扉小诗,以跨界式的不可能性和地理智慧文学性表达的可能性,把读者导入了大横断的浩瀚和深邃之中。 《全景》篇是整部书里惟一以图片呈现的部分。在这里,大横断航拍小组以空中的视角,“凭空飞升五百米,跃上葱笼四百旋”,俯瞰横断标志性景观,俘获了一个又一个撼人心魄的瞬间定格。 在《序篇》里,文字作为主导,翩然出场。首当其冲的,是浪涛的《横断西东》,满怀深情地书写大横断这个“长久以来的梦想”付诸行动的历程,“正如《舌尖上的中国》开启了国内纪录片的新模式,我们希望大横断也能在出版行业开拓一片新领域:大投入、新发现、重实采,做到可延续性。因此大横断项目不仅仅是一本书,同时也是一项工程。”他在追寻内心深处与大横断的关联时,几乎是以神性的笔触,道出撼人心魂的话语—— “当我们在地图上看到标示为“未经探索”的地理空白区时,塞壬那天籁般的歌声,便会在我们耳边回荡”“在大横断整个项目的运行过程中,无论是摄影师还是撰稿人,都饱含着巨大的热忱,在峡谷密林,在雪山冰川,他们风餐露宿,他们竭尽体力和心智,甚至冒着巨大的风险,只为将未知的景观和美好的事物带给读者。” 当然,在《序篇》里,同样不乏像《从前有座山》这样文学性直接介入的文本。作者胥涛开篇即以顾城的诗“灵魂有一个孤寂的住所,在那里,它注视山下的暖风”注解自我与山的关联,并以诗的语言锁定了山与人的关系,“无论尘世如何喧哗,总有一座属于你的山,在生命的拐弯处,静默地等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