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晋、陕、豫交汇的黄河金三角,尧、舜、禹建都之地,被誉为“华夏之根,诚信之邦,大运之城”的山西运城,因“盐运之城”而得名,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9月26日,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协办的“游山西•读历史”第二届全国主流媒体山西行黄河线最后一站,来到了关公故里——山西运城。
![](http://special.sxrb.com/NMediaFile/2020/0927/MAIN202009270956000355359494676.jpg)
![](http://special.sxrb.com/NMediaFile/2020/0927/MAIN202009270957000017243007133.jpg)
西侯度
这里有一把火,一把生命之火。
2019年的夏天,因二青会在太原成功举办,现代体育盛事与人类文明摇篮地牵手,西侯度也再次活跃在全国人民的眼中。
西侯度遗址,位于芮城县西侯度村,在黄河“几”字拐弯处。遗址中曾发现带切痕的鹿角和动物烧骨,昭示了人类从此将“火神”征服于脚下,这是中国最早的人类用火证据,让人类从原始蒙昧过渡到文明智慧。
面对遗址中圣火圣集之处“一线天”,耐心等待太阳从缝隙刺破大地,对于180万年前的人类来说,那道光是希望,是生命,是进步与繁衍。
站在遗址最高处,迎风远眺,南望华山,北望中条山,讲解员说:“从这两座山的名字各取一个字,便是‘中华’。”
一把火,远古人类围火起舞,从此开创新的时代,那是人类的跨越;一把圣火,现代体育之光承继人类文明的古老火苗,那是五千年的延续,是青春的律动。
![](http://special.sxrb.com/NMediaFile/2020/0927/MAIN202009270957000372748523608.jpg)
![](http://special.sxrb.com/NMediaFile/2020/0927/MAIN202009270957000515782558657.jpg)
鹳雀楼
这里有一幢楼,一幢历史名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多少孩童学会背诵的第一首古诗。金秋九月,记者们登上鹳雀楼,不仅为“更上一层楼”,也是回到人生学海最初的起点。
鹳雀楼始建于北周,因常有鹳鹊成群栖息其上而得名。历经隋、唐、五代、宋、金,700余年后,在成吉思汗的金戈铁马中被毁,后因黄河泛滥,河道摆动频繁,故址难寻。
穿行在大运之城,仿佛这片土地上每一寸土壤都是来自黄河母亲的浇灌,每一个生命都离不开黄河的哺育。“远处是黄河吗?”这句话是此次行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
当站在六层远望黄河才知道,“黄河入海流”的美好只是文人浪漫的想象,可“更上一层楼”的美好寄托,鼓励着所有读书人积极探索、无限进取。
![](http://special.sxrb.com/NMediaFile/2020/0927/MAIN202009270958000132357382861.jpg)
![](http://special.sxrb.com/NMediaFile/2020/0927/MAIN202009270958000262978504873.jpg)
关帝庙
这里有一个人,一代忠义武圣。
曹操称其“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诸葛亮评价他“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名将、“美髯公”关羽的故乡河东郡解县,正是今天的运城解州镇。
关羽的一生,策马横刀,驰骋疆场,征战群雄,辅佐刘备完成鼎立三分大业,被后人推举为忠、义、仁、勇集于一身的道德楷模,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农工商广泛顶礼的“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
千百年来,人们崇拜关公,崇拜的是他高尚的道德人格,对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世以仁,作战以勇,凝结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影响万世。
素有天下“武庙之冠”之称的解州关帝庙始建于南北朝陈至隋初时期,现已形成由结义园、主庙、寝宫、御花园为主的古建群,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关帝庙宇。
如今,置身于关帝庙,百余间殿宇,气势雄伟;牌楼高高耸立,斗拱众多;庭院间古柏参天,藤萝满树,随处可见1400多年的古树、数百年的御赐牌匾,与300斤重的青龙偃月刀一同守护着一代圣人。
游山西,读历史。三晋大地厚重而悠久的历史积淀,何止一把火、一幢楼、一个人,何止这一座城……
山西新闻网 记者 侯琎/文 苏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