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通桥老街,涵盖花盐街、工农街(旧名宝庆街)、群力街及该范围内的小西湖景区,是五通桥自然风光和历史风貌保存最好的地段。 五通桥“因盐而聚市、因盐而成邑、因盐而兴衰”。公元前250年,境内出现了“凿井煮盐”;1521年,境内用顿钻技术凿出的世界第一口百米石油竖井;到清道光和抗战时期,出现了“川盐济楚”和“民国中央盐务总局”驻五通桥等重要的历史事件;20世纪40年代,天津永利川厂内迁五通桥和“侯氏制碱法”诞生在这里;再到真空制盐的发明和四川首只股票的发行……如今,“盐卤”依然占据当地经济命脉重要的一环。 五通桥老街有三条,由茫溪河分成两半:北岸工农街,南岸花盐街,花盐街以东为群力街。三条街依河而建,形成前街后山的“半边街”格局。如今,除工农街尚能见到行人、车辆往来,花盐街、群力街上的房屋大都关门闭户,从门缝往内窥探也大都人去楼空。偶尔见到一家开门的老茶馆,也只有寥寥几位老人闲坐于此,聊聊天、扯扯“二七拾牌”打发时间。 工农街,是一条值得途步的街道,街道有众多古榕树,极具特色。位于工农街的慈恩寺码头规模尤其大。不过,由于水路盐运退出历史舞台,如今的慈恩寺码头与五通桥其余码头一样,早已丧失其本来的功能,布满杂草和青苔,唯有岸边繁茂的黄葛树无声诉说着过往岁月。 随着近年来居民相继迁出,老街不少道路和公共区域已被杂草、青苔甚至垃圾侵占。同时由于缺少维护,不少砖、木结构建筑损毁严重,有附近居民称“下一场雨就垮一片”。例如“船形屋”的不少木结构已经朽坏、倒塌,墙体出现倾斜,屋内甚至长出了几米高的小树。一些建筑年久失修,索性大门紧闭,以免外人随意进入发生危险。 一条老街,已经失去的以往的繁华,给人的感觉是,这个依山傍水的好地方,怎么就这样随着盐业的衰败,退出了?那些舍得花大价钱打造这样那样的仿古老街,商业氛围过度开发的地方,难道就没有发现,这条依山傍水的老街潜在的历史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