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小海是当潮水退去后,海岸就成了牧场,一些行动迟缓的贝类海鲜被搁浅在滩涂沙滩礁石上或泥沙里,海边村里的渔民就会拿上腰篓,水桶和铁耙等工具,捡拾那些鲜活的海鲜,这时你会看到忙碌的身影。 每当潮水退去后,就象是海边的一道风景线。他们很会把握潮涨潮落的时机,到滩涂上寻找他们认为能卖钱的海货,就像淘金一样,一寸寸一片片的搜寻,往往收获满满。 这样的赶海,被称为赶小海,都是一些妇女在闲暇时的工作,一天下来也能卖一二百多块钱。 有船人家会带上鱼网,穿过滩涂走向大海,那里有更多更肥的鱼群在等着他们。在广西北部湾的防城港,有一片很大的滩涂,当潮水退去,渔民们趁着这段时机,在沙滩上寻找沙虫、蚝蛎和贝类。 沙虫又分泥虫和沙虫,泥虫当地叫“泥丁”,不值钱,只能卖二十元一斤。沙虫又叫海人参,学名方格星虫,又称为光裸星虫,俗称"沙虫"。它的形状很像一根肠子,呈长筒形,体长约10-20厘米,且浑身光裸无毛,体壁纵肌成束,每环肌交错排列,形成方块格子状花纹。方格星虫虽然没有海参、鱼翅、鲍鱼的名贵,但味道鲜美脆嫩,为海参、鱼翅所不及,价格在百元左右。 挖沙虫有技巧,看到圆洞要一揿下去,迅速把沙翻起来,看到沙虫一把捉住,否则就钻进沙里跑了。 生长在沿海滩涂,因为对生长环境的质量十分敏感,一旦污染则不能成活,因而有"环境标志生物"之称。 传统的渔村里,渔民们就这样过靠海而生的生活方式。大海是慷慨无私的,许多来防城港过冬的的内地人,没事也来赶海,每次都小有收获,渔民们也不嫌弃他们,必定是大海的馈赠,谁找到算谁的。 2021年1月27日摄于广西防城山江乡三块石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