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伯良(1903—1990年),又名骏,西充县太平镇人,重庆市第一面粉厂厂长,著名爱国实业家。西充县私立育英中学(后与重庆巴蜀中学西充分校合并)创办人。
1921年,18岁的鲜伯良在西充参加了速成师范班学习。这一年,刘湘以川军总司令身份据守重庆,同学鲜英被委任为总司令部行营参谋长兼重庆铜元局局长。师范速成班毕业之后的鲜伯良拿着十块大洋作盘缠,到重庆投奔亲戚。他的一位堂兄鲜俊生当时正在铜元局码头当会计,鲜伯良经鲜俊生介绍,在铜元局当上工人,随后又经人介绍到鲜英的川军第十师第四混成旅一个营部作司书工作。
在这之后,鲜伯良开始逐渐显示出自己的能力。1925年到1930年,他在新文化印刷厂任总务、经理;1927年入股3000元成为股东,任新丰面粉厂监察、协理;1926年到1929年的三年时间,在十师当“处长”;从1929年到1934年的四五年时间,在新文化社任经理,在二十一军司令部军医材料处任科员、中校主任。他身兼两职、亦军亦商,不仅结交下大量人脉,也积蓄下了今后发迹的本钱。
1934年,鲜伯良抓住了一个发达的机会,获得了职业生涯里的第一桶金。这年初,刘湘任四川省善后督办,坐镇重庆,为筹集扩军的军需而发行库券公债。由于战祸连连,地方工商界对刘湘发行这个库券公债没有信心,愿购者甚少。刘湘无奈,采取强行摊派措施,命令各商户以十足现金购买,商户被迫买进公债。
“武人多反复”,商户们担心军阀此进彼出,不定时变换防区,到时库券公债一文不值,成为废纸。因此,商户们在买下公债后抱着收回一点算一点的想法,以一、二折的价格将手中的公债抛售,大亏本出卖。此时,鲜伯良有他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刘湘比别的军阀脑瓜子灵活,智勇双全、气度恢弘,他治理下的辖区,至少有十几年的稳定时期。于是,鲜伯良大胆从商户手里先后买了二十多万元的库券公债。随即,将库券公债转向银行押贷。15个月后,他以收得的库券公债本息偿还贷款,大赚一笔,瞬间发迹成为富人。而鲜伯良同时也建议鲜英大量购进公债,使得鲜英也因此发家。鲜英妻子鲜金竹生拿到这笔资金开始做房地产,而鲜伯良则开始了投资办厂的实业之路。
同一年,鲜伯良得到了一个进入实业的机会。重庆新丰面粉厂面临倒闭,鲜伯良筹集九万元买下了该厂,改组为复兴面粉公司。虽然鲜伯良初入实业,资金方面有些捉襟见肘,但他却拥有开辟生意最需要的人脉。面粉厂股东中的董事、监事多半是中上级军政人员,如公司董事长是鲜英,他曾任川军第十师师长;担任监察的何北衡是川江航务处处长;股东李汝衡是范绍增师部的经理处长。在刘湘称雄四川的年代,有了这些强硬的股东,为当时复兴面粉公司称霸市场创造了条件。
鲜伯良明白企业的发展,销售是关键,所以复兴面粉公司以销定产。复兴公司施行特约专卖制度,在城市中心专门建立了20家特约承销店,规定这些店的货源由复兴厂供应,不得承销他厂面粉。为了与驴推石磨的土制面粉争夺市场,鲜伯良在商战中想尽办法。首先,他在复兴公司所在地邹容路口,出售好吃又好看的特等面粉制成的白糖蒸馍。邹容路口是交通要道,人流量很大,在卖白糖蒸馍的同时免费供应茶水,吸引了大量的顾客。其次,他用次等面粉制成切面,在沿江码头劳动人民聚集之处出售廉价的“旺实面条”。还另做成各种等级的干面,委托各糖果店代销,送货上门。所有零售价格不分远近,都一律按批发价格结算。此外,鲜伯良还祭出价格战法宝,复兴面粉公司出产的面条按土制面粉的价格出售,同时大量散发写有“稀奇古怪!洋灰面当土灰面卖”等等宣传话语的广告传单。复兴面粉公司还停止供应职工的晚餐,改为每人发晚餐费,让员工们每晚上街吃面食进行宣传。并且以向下挤压为威胁,让下游销售端的切面店以复兴面粉公司为主要进货渠道。
在积极打开销路的同时,对于原料的收购更是不遗余力。他在合川设庄收购小麦,以便了解货源和掌握行情,在重庆开设义厚生粮食商行,保证了原料的供应。小麦收购点进一步扩大到产区渠县、南充、射洪和宜宾等地。原料收购方面,鲜伯良“逢贵不进,遇贱多买”,以此降低成本。复兴的业务蒸蒸日上,1938年复兴公司纯利润即达到20余万元。复兴公司的“麦穗牌”面粉供不应求,对面粉市场价格,复兴已呈操纵之势。但复兴仍然每袋利润维持在一元左右,鲜伯良的解释是面粉关系国计民生,利润不应该看得太厚。
1938年,同行先农面粉厂无力继续经营,鲜伯良以4万元接顶过来,改为复兴第二厂。原厂命名为复兴第一厂。
1940年,鲜伯良在合川投资自行开设“七七”纺织厂,招雇200余名职工,专门生产布袋。产品既已畅销,原料又形成垄断,包装布袋也做到自给,因而复兴厂获利甚厚。
1941年,复兴部分股东集资法币100万元,开设万源企业公司,鲜伯良任董事长。为了扩大经营活动,又筹资200万元开设复华银行。复华银行成立后,更加壮大了复兴在面粉业和粮食市场的声威。复兴资金又助成了复华银行在金融市场上的活跃,因而人称鲜伯良为“灰面大王”。
1943年南充面粉厂建成,安装磨粉机四部,日产面粉600包。于是一厂、二厂、南充厂日产量共为2800包。这是复兴厂发展最高峰。
富而有仁,发迹后的鲜伯良为家乡作出诸多义举:拯困、减税、办学。
1936、1937年,即农历丙子、丁丑年,整个川北乃至全川久旱无雨,田地龟裂,千里荒凉,十室 九空,饿殍遍野,粮尽食绝。有些地方竟出现盗食死尸的惨剧。地处川北的西充人刚刚熬过了两年前的旱灾,却又遇上了1938年的大水灾。两年赤地千里,一年洪水滔天,垂死挣扎后生命尚存的老百姓,在火热水深中倍受熬煎。鲜伯良自从发达以后,桑梓观念深厚,特别同情贫困人家,在丙子、丁丑大旱灾时,对西充灾民大力赈济。
1941年夏,老百姓在苦难中还没喘过气来,四川省政府对田赋改用“征实”的办法,给西充县摊派了3万石谷子,并且要求把谷子运送到南充嘉陵江边的粮食储运处入库。这简直是给西充人雪上加霜。
过去的田赋,有谷交谷,无谷交钱。现在改“征实”,就是田赋不能交钱,要交谷子。西充是一个地瘦、田少、人多的县,老百姓常年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苦日子。西充县原本缺粮,每年都要向相邻的南充、南部、射洪、蓬安和蓬溪等相邻县区乡镇采购谷物,人们才能维持生计。整个四川,仅田赋一项,一年三征九成,使地处川北西充的邻县,也难以买到谷子。
西充县接到 “征实”任务后,县乡各级官员,个个如热锅上的蚂蚁。无力承受“征实”,西充县政府一方面向上级再次呈递了老百姓在旱灾、水灾中的饥饿惨况,派代表向区署和省府呼吁减缓征收,另一方面由县长杨廷椿亲自率县参议员、太平士绅李毅君等代表,火速赶到重庆,向鲜英和张澜求援。担任过南充行政督察专员的鲜英和川北安抚会主席的张澜,是出自西充的名人。当鲜英把西充县长杨廷椿亲自来重庆求救的情况向张澜讲述时,张澜微闭双眼,左右两拇指合托银须,伸直的两手掌和手指贴近两颊和双鬓,把脸围成一个方形。鲜英看见这个手势,便知道张澜心中的主意:解这道难题,还得请“伯良贤弟”才行。“这是表方(张澜字表方)老兄向别人提及我而惯用的手势”,一张四方脸的鲜伯良如是说。商定的结果,由鲜伯良随同西充县长杨廷椿等赶赴南充纾困。
当鲜伯良随同杨县长去见省府“特派大人” 时,才知道这位“督办长官”竟是他在刘湘部队中的老同事、时任省民政厅长兼四川省田赋粮食管理处处长的甘典夔。经通融,甘处长当即表示将“实征”任务由3万石减为2万石。随即,鲜伯良又与南充粮食储运处处长奚致和周旋,向其讲明两万石粮食一时难筹且运输全靠人力。鲜伯良请好友奚致和无论如何,也要想办法解决。结果,在南充当地购买两万石谷子,经过折算,用现金200万元充抵,可缓解西充缺谷之急和远运之难。
然而,这200万元巨款,在省府限期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是很难筹齐的,杨县长和代表们个个心急火燎、一筹莫展。本来靠鲜伯良的“面子”减去了一万石,已经应该对鲜伯良感激不尽,可剩下的2万石实征粮要钱,钱是硬头货,西充县还是拿不出来!大家不约而同又把希望的目光投向“救星”鲜伯良。为彻底解除乡人之危,鲜伯良作出决定,从他正在筹建的复华银行拨款200万帮助西充完税。鲜伯良这个义举,既解了好友张澜、鲜英之担忧,也不为难老同事甘典夔回省府交差;而西充县的上上下下,从县大老爷到普通百姓,无不额手称庆,一再表示感谢。事后,张澜和鲜英欣喜不已地说如下了一场“及时雨”。张澜更是当着鲜伯良的面,伸出大姆指赞叹“伯良贤弟干事漂亮”!
1942年春,鲜伯良回老家西充看望父母。西充的父老乡亲得到消息后为迎接他的到来,把县城里到处打扫得干干净净,张灯结彩,尤如过节。在西充城东门外,欢迎鲜伯良入城的县官和乡民,不顾严寒,在公路的两旁排了三里路的长队等候。
鲜伯良还热心教育,造福桑梓。他受梁漱溟“乡村建设”理念影响颇深,在故乡西充太平镇创办了私立育英中学。鲜伯良与梁漱溟、陶行知为好友,惺惺相惜,互相敬佩。西充私立育英中学建成,鲜伯良最初考虑请梁、陶二人提写校牌,但二人都建议请书法家于右任来写,经人引荐,于右任欣然答应。
私立育英中学最终与巴蜀中学西充分校合并,鲜伯良与王瓒绪这两位同时代的名人在发展故乡的教育事业上,殊途同归。
鲜伯良的个人和家庭生活却是很节俭的,甚至到抠门的程度。外甥罗洪生回忆说,鲜伯良认为子女大手大脚乱花钱,要变成“败家子弟”,因此从不多给子女零花钱,并要求子女对自己的花销记账。每个星期天,鲜伯良总要罗洪生把别人寄给他的信封,泡在脸盆的水里,待浆糊发涨后撕开贴在玻窗上,待吹干后翻面再做成信封备用。给亲戚写信,几乎全部用的回收信封,写信的纸则是用些边角纸张或另一面无字的纸。鲜伯良的这种习惯是解放前就养成的。鲜伯良的一条洗脸毛巾要用多年。罗洪生发现鲜洗脸时而将毛巾双折,时而三折,理由是这样耐用一些。
1983年6月15日,是鲜伯良八十岁生日。他在这天对自己做了一个总结:“余一生对人诚信,重承诺,讲情义;能急人之难,得亲故信赖,轻利重名;分长幼,讲礼貌,待人接物有礼有节。个性急躁,有时过分自信。希儿孙辈引以为戒。人生涉世,贵在有志;才德兼备,方能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