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是名校花钱买进来的土猪;名校,是土猪拱出来的白菜。
高考成绩一公布,很多——很多很多学校一边晒成绩,一边挖优生。在很多名校,特别是复制出来的名校。高一新生上“清北班”(也有的称“精英班”“英才班”,反正这些名号不是专利,只要能吸引到优生,怎么叫都不过分)不但不用交学费,达到某个分数线的优生,还可以得到几万甚至更多的“奖学金”。这是比规则还规则的潜规则。
“奖学金”是什么?奖学金是拿来奖励学习的,这没有错,每一个好学者都应该得到奖励。但我想问的是,无论这个或那个初三毕业生多么优秀多么值得奖励,如果这孩子不到你们学校读高一,他也能得到你们的奖学金吗?不能!
之所以宣称要奖励他,是害怕他跑到别的学校拿高分去了。所谓“奖学金”,就是拿来控制优生的。
被买的“优生”,其实只是一个工具———可以赚名气的工具。三年高中,你要做的事就是拼了命把那些高出奖学金若干倍的钱赚回来。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资本主义初期资本家压榨工人的手段,你得忍受。因为城里的白菜在等着你去拱。除了你的父母,没有人会白教你、白养你?
名校为什么要设这样的“奖学金”?名校是被优生打造出来的。没有优生,谁有底气说自己是名校?没有高分,你拿什么去吹牛?
优生,是名校花钱买进来的土猪;名校,是土猪拱出来的白菜。
每人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奖学金哪里来?这个问题,我说不清,只能瞎猜。这钱,总得有人供呀,校长也屙不出金屎来呀。
我只能这样说:学校之于考生,老师之于学生,父母之于孩子,定位不一样,结构不一样,功能也不一样。如果不懂这一点,那不是家校共育,而是家校共谋。
最最有味的是,有很多很多的人替名校出了很多很多买优生的钱,经营一场把自己的娃变成优生的赌博。当自己输得人财两空的时候,却没有人会怀疑是中了别人的圈套——或许也有人怀疑过,但不敢承认自己的傻。
所谓“名校”,只是一个局,一个把以考生的生命利益为赌注的局。赢的永远是名校,输的永远是孩子。
嘴里喊着规则,实际破坏规则。墙上贴着平等,实际破坏平等。
有三件事是不是让人感觉特别爽?一是搞到钱,二是控制人,三是搞到钱还可以控制人。这大概是名校横行的原因。不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