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581|评论: 3

[旅游·户外] 蓬安县天成乡消失的龙应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9-6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消失的龙应寺
                                                          作者:彩云追月7278
      龙应寺在哪儿?很多人都不知道,它已经消失,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众多寺庙中,的确存在个龙应寺,它位于四川省蓬安县天成乡川果园村与大龙山村的交界处。在天成乡这片区,七八十岁上年纪的老人都知道,大龙山上有座大龙庙,大龙山下有座龙应寺。不知道庙为何修在山上,寺修在山下。寺庙总是修缮在一个地方。
在这一带,流传着美丽的传说。大龙山上的庙修在龙的头顶,是为镇住这条大龙,不让它离开这片土地。龙是吉祥之物。
      龙的图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传统文化,东、西、南、北、中。都有五条神龙治理掌管。故此华夏大地又称为“神州”。传说希望龙的无限能量给这片土地的百姓带来幸福的生活。在“衣不遮体,食不裹腹”的年代。这是百姓的美好愿望,梦想。
      如今登上大龙山顶,还能偶尔见到瓦砾碎片,青条大石。证实这里曾经有过房屋建筑,宽阔的地基见证着这里宏大的规模。可惜的是没能目睹实物。向南远眺望,川北名山金城山风景区就在眼前,向下俯视,一条水泥硬化路环绕青山绿水之间,一头连着兴旺镇,一头连着天成乡。九座山头连接着大龙山,这就是当地的传说中的“九节龙”。先民们以取象类比的方式命名“大龙山”。如今看山头蜿蜒相连,犹如巨龙盘旋,在此猛一抬头。周围视野开阔,大龙山头地势最高,大有“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天成乡政府集市的高楼尽在眼底,,天成小学校的学子读书声飘入耳中。听长辈们说,大龙山上的庙被撤掉修了乡人民政府的老办公楼。如今在乡政府老办公地还能见到粗大的柱子,宽厚的大门,见证着这座庙的宏大规模,也见证了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
        这座庙已被撤掉,在“打到一切牛鬼蛇神,破四旧”的革命浪潮中,变成了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公社大楼。龙应寺很幸运的逃过这一劫,没被毁在文革的浪潮中。
我有幸见着这数百年的古刹。在几岁时我都知道有个龙应寺,我外婆家就在龙应寺附近。
龙应寺是我童年的乐园,那里有我成长的足印。小时的我经常到那里玩,母亲常常到龙应寺看看外婆,再拜佛。而我跟表兄妹几个常躲在佛像后“装怪”。使得母亲很不高兴,虔诚的向佛祖说“罪过”,以祈求佛祖不要降罪于我们,保佑我们不生病。
        宏大的正殿上题“龙应寺”匾牌,谁题的字,无可考证。也无法考证修建年代。园柱子一个成人抱不住,其侧有厢房。窗花楼阁。与所有寺庙一样,镂空图案,精雕细作。足见工匠匠心。其墙体上印着传统孝道经典故事。正殿广场的青石板上留下深深的凹坑,据说这是武僧练功时踏足留下的。“文僧诵经,武僧练功”。足见这里曾经的辉煌,香火旺盛,络绎不绝。广场到正殿是青石阶梯,广场下面是柴房(厨房),成三级台阶式。是吃住的地方。所谓“吃斋”饭,就在这里。这里包涵着防火原理,正殿与柴房被广场隔离,不易着火。当地老人口传,在清代时,在离200米处的大田约二十几亩,划归为寺庙私田,名曰“庵子大田”。其地理位置低洼,旱涝保收,是当地上好的好田,足见寺庙在封建时代的政治经济地位。没田的农民叫佃户,附近佃户租田种地,按时交租,加之香客的功德钱,维持整个寺庙的生计。在灾荒年,寺庙会开仓“施粥”,救济苍生。直到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壮丁的集结地,当地的老兵很多都从这里离开家乡,走向抗日战场。灾荒年,这里是救助中心。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革。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命运,也影响着龙应寺的命运。
       八、九十年代,大龙山脉下的几个村相继出很多名大学生,这片地方盛传“龙在显灵,群龙辈出”。这些祖辈靠种地为生的农民子弟,跳出农门,光宗耀祖的成为国家所需人才。“吃皇粮”不用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地。这些人大多数都在龙应寺读过书。老百姓都说这里的风水好。
       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背景中,龙应寺被撤掉,改造成青砖瓦房。
寺庙所属地被村民占有修为民房。篱笆圈地饲养鸡鸭,寺庙所属地青石地坝被当成晒谷物的晒坝。
       龙应寺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直到招生不足,弃置不用。直到现在无人管理,面临跨塌的边缘。
      寺庙在中国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佛教在晋朝传入中国,发展于南北朝,鼎盛唐朝,据考唐朝的武则天就是佛教的推动者,现在的影视剧,很多人都知道,武则天的成名与寺庙的情怀。在执政其间,大动土木,兴修寺庙。寺庙的建筑就是艺术的传承,寺庙的经文是文化的载体。在目不识丁的年代,识字读书是有钱人的专利。普天下的百姓饭都没得吃,更别说读得起书,妇女更是足不出户。
      在龙应寺这片区,几百年佛教文化的熏陶,儒家孝道思想的传递。让这一带的百姓受益受益非浅。我们知道,母亲对子女的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而女性素质的高低决定整个民族的素质。这勿用置疑。这是现代教育理论所证实。而在那个时代,。女性接受佛教教化,转而教育自己的子女,浅默移化逐渐演化为家教。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变成人们的习惯。这正是现代教育的目的。让规则成为百姓的习惯,佛教、儒家文化进入寻常百姓家。而且不需多少文化,口口相传,代代相传,从不断代。
      我们失去的不禁是龙应寺的物质价值,更失去无法弥补的文化价值。为当年的撤寺庙的决策感到惋惜。失去的是文化传承。君不见,司马相如文采。卓文君酿酒的作坊也是文化的名片。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如今兴起的旅游经济。既传承文化,又带动经济发展,正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具体实施,符合当今潮流。假如当年不撤龙应寺,香火旺盛,香客流动。历史没有假设,留给我们无尽的怀念。
     消失的龙应寺,永远的龙应寺。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1-9-7 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龙应寺在80年代是一所小学,我的小学六年就是在那度过的.........文章与实际有出入!!
 楼主| 发表于 2021-9-7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龙应寺在2005年左右还有小学学生读书。
 楼主| 发表于 2021-9-12 0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