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鹭是中型涉禽,体长46-60厘米,体较粗胖,颈较短;嘴尖细,微向下曲,黑色;胫裸出部分较少,脚和趾黄色;头顶至背黑绿色而具金属光泽;上体余部灰色;下体白色;枕部披有2-3枚长带状白色饰羽,下垂至背上,极为醒目。 栖息和活动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区的溪流、水塘、江河、沼泽和水田地上。夜出性。喜结群。主要以鱼、蛙、虾、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分布于欧洲大陆、非洲、马达加斯加,往东经小亚细亚、印度、印度尼西亚、亚洲中部、南部,一直到俄罗斯远东滨海边疆区、朝鲜和日本。 夜鹭的额、头顶、枕、羽冠、后颈、肩和背绿黑色而具金属光泽;额基和眉纹白色,头枕部着生有2-3条长带状白色饰羽,长约190毫米,下垂至背上;腰、两翅和尾羽灰色;圆尾,尾羽12枚;颏、喉白色,颊、颈侧、胸和两胁淡灰色,腹白色。幼鸟上体暗褐色,缀有淡棕色羽干纹和白色或棕白色星状端斑。下体白色而满缀以暗褐色细纵纹,尾下覆羽棕白色。虹膜血红色,嘴黑色,眼先裸露部分黄绿色,胫裸出部、跗蹠和趾角黄色。 夜鹭部分为留鸟,部分迁徙。繁殖于海南岛、台湾、广东、香港、福建等南部省区的种群多为留鸟,不迁徙。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繁殖的种群部分为留鸟,部分为夏候鸟。北方地区繁殖的种群全为夏候鸟。通常于3月中下旬即陆续迁到北部繁殖地,秋季于9月末10月初迁离繁殖地。 常在傍晚或夜间鸣叫,傍晚和黄昏三五成群飞行,偶尔也见有单个飞翔的,特别是雨前或阴雨天的下午以及晚上迁徙最为频繁。飞翔时2-5只排成一行,边飞边鸣。夜出性,喜结群,常成小群于晨、昏和夜间活动,白天结群隐藏于密林中僻静处,或分散成小群栖息在僻静的山坡、水库或湖中小岛上的灌丛或高大树木的枝叶丛中,偶尔也见有单独活动和栖息的。 一般缩颈长期站立一处不动,或梳理羽毛和在枝间走动,有时亦单腿站立,身体呈驼背状。如无干扰或未受到威胁,一般不离开隐居地。常常待人走至跟前时才突然从树叶丛中冲出,边飞边鸣,鸣声单调而粗犷。 通常于黄昏后从栖息地分散成小群出来,三三两两于水边浅水处涉水觅食,也单独伫立在水中树桩或树枝上等候猎物,眼睛紧紧地凝视着水中。清晨太阳出来以前,则陆续回到树上隐蔽处休息。 有这么一位高手,修炼一身“暗杀”的本领,当夜幕降临,它们会凭借着优秀的夜视能力,时刻关注着水中动静,一旦有鱼儿冒头便迅速出击,这样的潜伏高手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夜鹭。 在鱼儿的眼中,夜鹭就是“噩梦”一般的存在,关于它的故事就和“张辽止啼”的典故一样,常常被大鱼用来警告夜间哭闹的小鱼,“小声点,要不然会有鸟把你抓走。” 在成都清水河浣花溪一带,经常看到白鹭在河岸两边飞来飞去的寻觅食物,也没有人在乎它们,就好像它们和人一样,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没有人去打扰它们,任由它们自由自在的生活。 夜鹭就没有白鹭那么大胆活跃,它们常栖于树林之中或在隐蔽的河边蹲守,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我常称它们为“老蹲”,拍鸟的时间没有太在乎。2021年10月27日下午路过杜甫草堂旁边的诗歌大道的小桥,准备去拍白鹰鸮,见几只夜鹭和白鹭在树上等候,于是拿出装备架在桥上,不经意间,一只夜鹭捉上了一条大泥鳅,美美的吃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