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诗境入画境 --------解析“顾绍骅的诗情画意”
艺术是一种或多种技能发展到一定的高度(高峰),给人们创造出一种精神(思想)上的享受(或美的熏陶)。
语境即言语环境,它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语言因素。上下文、时间、空间、情景、对象、话语前提等与语词使用有关的都是语境因素。从语境研究的历史现状来看,各门不同的学科以及不同的学术流派关于语境的定义及其基本内容并不完全相同。
诗境就是创作诗歌的环境。可以是写作时的场景;也可以是回忆;也可以是心中所想,实际却达不到的场景。诗歌的意境是作者的心境和感受。诗的境界;诗的意境。唐 白居易 《秋池》诗之二:“闲中得诗境,此境幽难説。”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二:“ 钱唐 陈文水 孝廉 沺 设帐於 香亭 家,性爱苦吟,诗境高洁。” 瞿秋白 《乱弹·世纪末的悲哀》:“一样可以有牢骚,有落拓……等等的诗境和灵感。”
画境是图画中的境界,画面或绘画中的意境,画境如诗;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铨赋》:"於是荀况《礼》《智》,宋玉《风》《钓》,爰锡名号,与诗画境,六义附庸,蔚为大国。"《明史·职官志三》:"凡京城内外各画境而分领之。境内有游民、奸民则逮治。"清·冯班《钝吟杂录·古今乐府论》:"古诗皆乐也……自后世文士或不闲乐律,言志之文,乃有不可施於乐者,故诗与乐画境。"《四库全书总目·别集二二·石田诗选》:"周以画名一代,诗非其所留意,又晚年画境弥高,颓然天放。"清·黄景仁《集吴香亭太常斋见所藏孙雪居董香光书画合册作歌》:"人言诗妙画难尽,我言是诗皆画境。"清·安岐《墨缘汇观录·名画上·烟江迭嶂图卷》:"凤洲跋谓歌辞与画境小抵牾者,盖因图中乏烟云变灭,不当为烟江耳。" 绘画之弊:图画只能画出一瞬间的演奏活动即“止(只)能画一声”而不是一段舞曲的演奏过程。唐代诗人徐凝在题画诗中这样写道“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萃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诗的前两句是写画中景,后两句是诗人发出的感叹:画家挖空心思,终究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 止(只)能画一声,而凄楚动人的猿三声,是画面上表达不出的,此绘画之弊也……。然诗歌(词、赋)却能做到表现时间 、空间、环境、音 乐、舞蹈等,人世间的喜 、怒 、哀、乐 及万事万物的刻画等——包罗万象 ;也正好弥补绘画之不足。但诗是含蓄的,不及画的直观通俗易懂 。历来有诗 、书 、画同源之说 ,三者的最高境界是 “诗情画意”;都是写心 、写思想 、抒发感情的。因此,从根本上说,三者是相通的。 顾绍骅的艺术思想:中国画的发展必须依照“中国方式”——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诗、书、画)为一体的观点——“诗情画意”是中国画的灵魂和中国画发展方向;同时,也是世界美术作品的发展方向。 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认为语言决非人类唯一的表达工具,当语言不能完成人类情感的表达任务时,艺术便应运而生,它是人类创造出来表达人类情感的另一符号。语言能够使我们了解周围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周围事物和我们自身的关系,艺术则能使我们了解到主观情感和情绪,真实地把握生命运动和情感产生、起伏、消失的全过程。艺术家表达的情感不是他个人的情感,而是他认识到的人类的共同情感。人们还能够对艺术创造和欣赏中的幻想、抽象和知觉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亚里士多德说:“一切可以想象的东西本质上都是记忆里的东西”。艺术想象以生活经验为素材,源于现实生活。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所编织出的故事、画面及所产生的影响皆是艺术想象的产物。每个人对于同一事物的理解、体验与记忆皆不相同。脑海中对于生活真实的反映——即想象自然也就千差万别,将想象与艺术结合在一起,这一差别就体现在艺术家的创造结果上。生活经验与艺术修养的差异造就了艺术想象的过程的异彩,即使由同一“原型”启发,艺术想象随人的经历、学识、年龄、性别、眼界的高低也不尽相同。 如: 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声。【评析】1、(白话)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诗人在清晨登上破山,进入兴福寺,此时,旭日冉冉升起,阳光洒落在山林间。诗人没有说“深林”,而是说“高林”这个充满禅意的词语,暗颂禅院,烘托了充满禅意的玄妙而又深沉的意境。“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诗人穿过寺中竹林间的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看到讲经诵佛的禅房就在花木深处。“竹径”、“禅房”都是高洁的事物,“幽”、“深”都烘托了幽静的气氛。这是一个多么高洁幽美的环境啊,这不禁令诗人心情舒畅,陶醉其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诗人抬头仰望寺后的青山在阳光照射下,越发生机勃勃,鸟儿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歌唱。走到水潭边,只见潭水清澈,倒映着周围景物和自己的身影,看着水中空明的倒影,心中的一切凡尘杂念顿时消失殆尽。“悦”和“空”都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直接表达。“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诗人此刻静静地站在潭边,周围的所有声音仿佛都消失了,只有古寺中的钟声,发出悠扬而洪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空灵纯净的境界。诗人欣赏幽美的景色,感悟忘却尘世的意境,都表现了遁世绝俗的情趣。2、(欣赏)诗旨在赞美后禅院景色之幽静,抒发寄情山水之胸怀。诗人清晨登常熟县的破山,入破山寺(即兴福寺),在旭日初升、光照山林的景色中,表露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走到幽静的后院,面对美妙的佳境,忘情地欣赏,寄托自己遁世情怀。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辞藻惊人。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像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