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 我们到底过的是什么?
每到这个时候,城里CBD的Christina扛着蛇皮袋回到村里,变成了蓬头垢面穿着睡衣在街头转悠的抠脚妹。时尚领袖tony总监用半年的工资买了两条华子在村里招摇过市,走亲戚成了勾心斗角的凡尔赛大会,你穿上最好的衣服去相亲,却遇上了三观相差一光年的青年闰土。所有的这一切都会让你怀疑,你追清风、赶明月堵在高速路上两天两夜到底图个啥?
在春节,城乡实现了一次梦幻大联动,你华丽的小汽车风骚的米其林轮胎碾过那条古老小路上三崩子的车辙,却发现苹果手机没有信号。村口的小桥依旧,但曾经小桥上风摆杨柳的小芳,如今已经成了带着仨孩子腰身壮硕的葱花儿大妈。为什么你会觉得年味越来越不对,这到底是因为文化的变迁,还是你心情的不同?
首先,春节已经不能满足你被现代文明无限拔高的阈值。作为一个内陆人,我记得以前内地唯一能吃到的海鲜就是海带和带鱼,那些冰冻后一坨坨被放置在菜市场摊位上的带鱼价格亲民、童叟皆宜,买回家用温水化开,裹上面糊炸至金黄,可以把隔壁小孩馋哭。在物质不丰富的时代,一块炸带鱼就是味蕾的极致探索,还要什么自行车。而现在不要说带鱼,鲍鱼的个头小都会被你歧视。在文艺欣赏层面,人们的阈值更被拔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只有样板戏的时代你看个美女劈叉都能流哈喇子,但是在抖音满屏大长腿的仙女面前,你的审美阈值已经影响了卫星飞行,在人人创作的时代,无数富于创意的内容被创作出来。所以,春晚对你就像曾经的小芳,虽然她自认为还是村花,但你最爱的早已成为了D盘某个隐秘角落的姑娘。味蕾的阈值,文艺作品的欣赏阈值被现代文明无线拔高,我们尝过世间百味,看过无数瑰丽的世界,自然回不到哪口枯井。自由的经济让我们吃到了无数以前梦里都想不到的美食,自由的创作让无数有去而深邃的内容百花齐放。中国人用短短的30年走过了漫长的5000年,你要明白的是这背后那个最强大的驱动力——自由。
其次,春节从自发秩序变成一种仪式,作为这个地球上最悠久的农耕文明,农耕是我儿们这个民族最重要的生产活动,而春节是春天的一个开始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它预示着春耕、播种、采集、收获的新的一年开始拉开帷幕。和西方那种为了荣耀超验的唯一的造物主不同,中国春节的本质是农耕文明对自然神的崇拜,人们希望通过祭祀自然神期盼来年的风调雨顺。农耕受到季节影响,所以农耕文明祭祀节气是内化于心的,他契合人们的生产活动和心理诉求,早已经和经济文化融为一体,具备旺盛的生命力。而现代文明的本质是工商业文明,春节这个节日和人们的生产活动产生了分离,这让春节成为一种纯粹的仪式。除了老一辈人,没有人还认为春节的本质是对农耕文明的祭祀。农耕文明的消亡和农耕文明的节日之间产生了一种内容和形式的剥离。
第三,农耕文明的消亡。无论你多么得不舍,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传统的农耕文明在我们这一代不可挽回的走向消亡,农耕文明被工商业文明所取代并不是被某种价值观影响,也不是某种导向的结果,它仅仅是客观的经济规律。农耕文明的看天吃饭和自给自足导致了他的低效,而经济规律的本质是追求高效,所以工商文明的分工协作和自由交换所带来的效率势必代替传统农耕。当传统农耕消亡,附着在传统农耕文明之上的春节自然也就丧失了它曾经的特色。不过,一个节日所蕴含的意义和变迁,不仅仅是中国,西方也面临着一样的情况。比如圣诞节作为基督教世界最重要的节日,它也正慢慢面对世俗化的冲击,在二十世纪西方信仰大退潮之后,基督教的节日也被越来越多的世俗化和商业化所影响,而他本身所蕴含的宗教氛围越来越淡。
所有的文化传统都在文明范式的改变中不断失去原有的意义或者被赋予新的意义。虽然传统的年味越来越淡,但中国的春节也正被赋予一种新的普世的人文精神,比如这一天家庭团聚、游子归乡、亲人共叙天伦,人们回归家庭,回归温情,在一年的这个时间节点人们重新梳理时间,再一次审视自我,感悟生命中最重要的意义。
这就是春节的含义,也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文化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