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留声机
我很小的时候,父亲有一架留声机。样式很笨重,大概是一个长度在三四十公分、上了红色油漆的正方体,唱片要靠手摇才能转动;而那些歌曲,也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老歌。这样的留声机,在过去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常见的东西;因为我除了看见我家有这样一架留声机,就只能在一些关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人物故事的电影、电视剧中,偶尔可以看到这样的留声机了。可见,应该是洋货,不是中国人自己制造的;在过去的中国农村家庭,也是极为罕见的洋把戏。同时也可见,我家当时经济条件尚可;父亲的为人,也是非常追求时尚的。
就是这样一架笨重声、音单调的留声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却给我那个小山村,带来了幸福和快乐的时光。那时人们生活多苦啊,有的人家一餐吃饭要限量,实行分饭。有的到了五荒六月,晚饭只有节约,反正躺到床上进入梦乡,再饿也不知道了。甚至还有的人家,一时借不到米,就只有整日断炊了。我现在还能想起隔壁的阿毛,饿得坐在自家的门槛上,像一朵盛开的小花,被霜打了一样蔫在那里。但每当我父亲回家,捋起袖子,打开留声机盖子,摇动留声机唱片时。劳作得疲惫不堪的乡亲们,就会兴高采烈,象喜事临门一样,欢天喜地、争先恐后往我家里赶。尤其饥肠辘辘的阿毛,听到我家的留声机响起来,就像打了鸡血一样,跳起来往我家里跑,人也精神起来了。阿毛比我大,平时免不了欺侮我。这时为了能到我家听留声机,就对我格外亲热起来,处处献殷诚,讨好巴结我。不一会儿,我家堂屋里就黑压压挤满了一屋人。男女老幼,个个喜气洋洋,笑逐颜开,痛痛快快地欣赏那些歌曲,和幽默诙谐的相声小品。听得津津有味,屋子里时而发出哄堂大笑,有的人更是笑得前俯后仰,眼泪都出来了。这时,他们生活中的艰辛、劳苦和烦愁,统统丢到爪哇国去了,完全陶醉在歌声、笑声里,心中充满愉悦和满足,只有幸福和快乐。
这样留声机,现在早已放到历史博物馆了。人们生活中,收音机、录音机、电影、电视、电脑以及各种现代化音像设备,让人想看什么,就能看到什么;想听什么,就能听到什么。而且音质、音色、音调,也绝非当年的留声机可比。高低音,丽音,立体环绕声,清脆如空谷足音,高亢如隆隆春雷,恍若天籁之音。谁还会醉心于那样的留声机呢?相对于现在的网络媒体,留声机那点东西,真是没法相比,简直是天上人间,不知差到哪里去了。然而,就是留声机那些干巴巴的歌曲、相声,也能让当时生活极度单调,难有精神文化滋润的人们,享受到极大的乐趣,带给他们快乐、幸福和满足。而我和父亲,也因为这架能说会唱的留声机,顿觉身价倍增,有一种高高在上之感了。
可见,幸福和快乐,乃是一种感觉。幸福和快乐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知足。所谓知足者常乐。只要知足于当下所拥有的,即使生活清贫,内心的感受,同样是幸福、快乐的。
衡阳柏坊铜矿唐铁云 2022年3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