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一览眼底 《赤壁怀古》苴却石摆件赏析
鬼斧神工,叹为观止! 看着办公室摆放的《赤壁怀古》苴却石山水摆件,给我的第一感受若此,绝非夸大其辞! 三月春风浩荡,周日我不回家,在办公室特意期待着。从攀枝花市顺丰快递的《赤壁怀古》苴却石山水摆件送达,我迫不急待地开箱布置。一件绝无仅有的精美艺术品亮于眼前,我反复观赏摩挲,惬意至极,喜不自胜。 这尊重达60多斤、自然呈扇状的山水摆件,长约93厘米,高30厘米,厚8厘米,稳稳地座落在朱红雅致的的底座上,仿佛我久违的老友,让我一见钟情,还生出些许感动。雕刻大师巧妙运用天然苴却胭脂石皮,以浮雕手法表达出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赤壁赋》之意境,可谓天作之妙,于我有缘,视为至宝。该作品完全保留苴却胭脂石皮自然形态,通过散点透视法,于黛色底面,构成中间赤壁主峰凸显、左边山峦对峙成峡谷江流、右下方前景分明的三段式图景。但见赤壁主峰秋色正浓,壁立千仞,锷刺苍穹,峰峦如聚,近山远景,层叠起伏,连绵开去,融于暮色,隐窥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主峰赤壁之下寒江奔流,一叶扁舟悠闲游移,船夫躬身划船,若有桨声。舟上数人,许为苏子与黄庭坚、佛印、杨道士等 正襟危坐,乘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之时,举酒属客,扣舷而歌,诵 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船舷、船尾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左右山岛耸峙,古树繁茂,虬枝劲拔,或松或枫,俱染霜色。画面古雅,经营严谨,色泽和谐,题材鲜明,把这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之下的《赤壁怀古》表达得淋漓尽致,构思奇妙,超凡脱俗。得此大成者,既有苴却石之天然巧材,亦有工匠之经营技能,更有苏东坡《赤壁赋》千古绝响之神韵。 然世人所爱不同,我自痴爱苴却,缘于我幼时之友早年在攀枝花从事苴却砚雕刻,我有幸较早知晓苴却砚并偏好之,见有好砚设法罗致,镌刻印章,私人收藏,随时把玩,乐在其中。我收藏有《水月观音》(圆形)、《熊猫》(方型)、《鹏程万里》《江南田》等俏色巧雕砚台和《花好月圆》《赤壁怀古》《踏雪牧归》摆件,皆不愧为精妙之品,权作家传。去年年底,我趁公休假专程去攀枝花会友,参观考察苴却砚生产流程,续我“苴却缘”,恰逢我工作调动,便结缘这尊《赤壁怀古》摆件置于新办公室以观之,可谓爱不释手。 据传,苴却石材产于旧苴却封地而名之,取攀西大裂谷金沙江畔悬崖峭壁之暗褐色石材,得工巧匠之精琢,成为艺术珍品苴却砚(摆件),深得文人雅士所好,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启功、溥杰、范曾等名人赞誉其为“砚中珍品”、“书画良友”、“文房奇品”。 溯源苴却砚,最早始于何时不祥,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平定南疆五月渡泸水(今金沙江)处喜得七星砚。又据《清史稿地理志》载,金沙江南岸地区苴却巡检司宋光枢选砚三方,以地名定砚名,送至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参展而一举成名。1929年,苴却巡检司隶属云南省管辖,1965年成立渡口市(1986年改名为攀枝花市),属四川所辖。 苴却砚因起源不明而不如中国传统“四大名砚”(广东肇庆端砚、安徽歙县歙砚、甘肃洮州洮河砚、山西新绛县澄泥砚)出名,但因苴却砚在石眼、石品方面独具特色,其石眼量多、形大、圆正,有瞳眼,有眼心,石品丰富,色泽绚丽,有石眼、青花、金星、绿膘、黄膘、金线、银线、冰纹、玉带、紫砂、鸡血等近百个品种,而倍受当代书画家、文学家、收藏家、鉴赏家以及商界、政界人士追捧,成为砚中翘楚。 在攀枝花,采石制砚历史零星,加之地处落后山区,苴却砚少流通、少记录。据永仁县志记载,清朝咸丰年间出现从事采石制砚人,同治、光绪、宣统年间形成小作坊,先后有以钱秉初、张文怀、姚魁斋、寸秉信、高联新等为代表的砚雕大师。《攀枝花市少数民族志》明确记载的寸秉信,算是近代雕刻苴却砚名家“第一人”。作为寸秉信徒孙辈的高联新则属于第三代苴却砚雕刻家。近有制砚50余年的“新品苴却砚之父”罗敬如,因长征组雕《遵义会议》一举成名,独创罗氏雕刻法。而今,攀枝花砚坛可谓名师荟萃,形成不同雕刻风格。苴却砚石材被当地人称为“砚碗石”,产地在金沙江边大宝哨,今天苴却砚的石材均出产于平地坑、大宝哨坑和花棚子坑,蔚然为文旅产业。 制作苴却砚的过程 ,从“取胚”到“画石”,经“采、取、画、雕、磨、刻、上”工艺过程,把一块石头“变形”成为一方精美的富有生命力苴却砚。一些大料因天然石皮魅力独特,常被慧眼工匠巧雕成山水、花鸟、人物类摆件,脱离砚之实用性,赋予其艺术灵魂,成为孤品或绝品,富有更高的装饰、欣赏、收藏价值。 睹物思人,俯仰一世,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不必哀人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也。夫天地之间, 物各有主,事各有属,惟江上清风,山间明月,耳声目色,取 用不竭。人当取诸怀抱,因寄所托,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矣。《赤壁怀古》摆件寄我之幽思,陶我之情操,富我之生活,幸哉乐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