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穷先生本传
三穷先生,燕雀山人。确切的姓名知之者甚少,自称三穷,缘于曾读一篇古文,其中三句话令他过目难忘,醍醐灌顶,总以为那便是对自己的真实写照。“人生有三穷:用事颇殷,穷于遇;待人颇恕,穷于交;反躬颇严,穷于行”,以此为别号,自喻,自诩,自嘲,抑或是自慰,自娱,自勉?莫衷一是,实在难置可否! 先生祖上三代种田为业,勤俭营生。讷于言,敏于行,温良恭让,弱水不争先,只求顺势而为。三穷先生出生六零后,半百颇有余,花甲尚不足。幸逢改革初期,恢复高考,学业有成。回归本土,扎根穷乡僻壤,育人教书,敬业乐业,念兹在兹至今已近四十春秋。竭心尽职之地从未变更,就像一颗板上所钉之钉。 曾经的乡镇学校,师资极度匮乏,美其名曰分科教学,专业对口,实际的情形是东拼西凑,七拉八扯。老师是什么课都教,边学边教,边教边学,互学互教,互教互学,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三穷先生教授过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及体育,类似于那时几乎包医百病的乡村赤脚医生,精诚所至,久久为功。 为人师表,德厚业高,有教无类,诲人不倦,这对于一个老师的要求理应是天经地义,责无旁贷;必须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三穷先生视之为安分守己,良知良能。 三穷先生阅读过的书籍,使用过的也不知有过多少不同版本的教科书,他都按时间顺序珍藏着,装在一个用棉布缝制的口袋里。当有人向他借阅时,他极端吝啬,但又决不回绝,自己便去书店买一本一模一样的新书,说一些暖心而婉转的话,让别人高高兴兴的收下。 三穷先生住所的客厅简约而敞亮,有两张桌子,高的圆桌置于窗下,矮的方桌摆放在电视机前。方桌上面长年累月丢着五个本子,它们的封面上分别写着:古今四字词语录,古今名言录,古今经典文章录,古今经典故事录,原创诗文集。名言收录有四本,总计几千余则。作文原创十一卷,数以几百篇计。诗歌,评论,演讲,论文,民间实用小品诸如碑序悼词楹联等等,笼而统之,不一而足。公开发表的文章中,阅读人次几万计,转载与转发的几百计,热心点评与爱好者收藏的篇目不胜枚举。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 近些年来,能摒弃浮躁,娴静潜心读读书,用以提升自我修养,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三穷先生比较特别,大多时候拿着自己保存的手抄本来读。过去的相当一段时间里,读过的书中,自己认为好的作品,必须工整地原文抄录,不易理解的词句后边加上括号佐以注释(这种编排可在旧版《古文观止》中见到),极方便阅读。抄得多了,装订成册,照样珍藏在一个用棉布缝制的口袋里。 读书之法与教书之道,自古以来就非常多,因人而异,各显神通。三穷先生一说到这方面,好像总是那么几句极度缺乏新意的话。“买书不如借书,借书不如抄书”,“非圣书,摒无视,蔽聪明,坏心智”,“临渊羡鱼,不如归家织网”,“聪明人使用的都是笨办法”,“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做实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厚德载物”。道理永远是直的,道路从来都是弯的,求知与传道授业解惑没有捷径可走,无容质疑是真的,真实就是力量。 三穷先生的父亲,已值耄耋之年,筋骨硬朗,精神矍铄。春夏秋冬,年年岁岁不辍劳作,耕种了一亩多的山地。栉风沐雨,含辛茹苦,但人们总不见他收获多少什么,某些年头纯粹是一无所获。有好心人问过他:“你如此这般,何必呢?”老人回答:“我是为了守护好这块土地,不然,一年生草,两年长柴,三年就荒芜难以复耕了。劳动是一个人自觉的修行,千金难买,回头一望!”幡然醒悟,原来如此! 三穷先生有一颗宁静的心,朴质的他就像一块山间的土地。几十年来,他总是作一些许多人看来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事情,闲别人之所忙,忙别人之所闲。耕读传家躬行久,知书继世雅韵长。不知怎的,很多时候觉得他好像一个人——鲁迅先生回忆录《阿长与<山海经>》里的长妈妈——“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他却能做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