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光明日报报道称,全国各地古镇的“查重率”高达99%,引发网友热议。相关话题也登上了热搜榜。
报道称,过度商业化的古镇,让地方特色正在“褪色”:统一的小桥流水、青砖白墙绿瓦、红灯笼;无论哪个古镇都有卖丝绸的、卖钥匙扣的、卖手工首饰的;甚至连“特色小吃”都变得千篇一律……如果古镇的文化的展示只是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并非是为了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本身,文化也就成了旅游过程的符号。
不少网友表示赞同,“古镇的商业化同质化都很严重,基本上只要是条路,两边都是商铺,本地人不多,大多都是外来做生意的,就跟披着古镇外衣的小商品城一样。”“只要这个古镇被做为一个项目被介入开发,那就是套模板商业化,千篇一律!”也有网友质疑,“古镇同质化这个问题都存在很多年了,怎么又拿出来说?”“旅游古镇景点总是一派繁忙坑爹的景象,年年都在说,就没改变过!”
还有网友指出,古镇同质化实际就是“空心化”!因为同质化导致古镇淡化或者丧失应有的独特韵味和价值,只有回归了“实心化”,才能打造属于自己的古镇特色文化。
媒体评论也指出,古镇开发追求商业利益可以理解。毕竟投资者需要商业回报,周边居民需要收入,地方经济也需要旅游业做出贡献。但追求商业利益未必要走同质化这条路,因为古镇只有始终保持自己的特色,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持久吸引游客消费。要改变“各地古镇相似度99%”,首先,需要古镇开发者、管理者的清醒与自觉。既要在规划设计、商铺招商等方面坚持古镇的特色,也要合理控制古镇商业化使之不能过度,要立足于长远发展。其次,在古镇认定或旅游景区认定方面,要重视古镇独特文化,以起到引导、鼓励等作用。另外,要倾听民意调准古镇发展方向,古镇不能走“相似”这条路。
订阅麻辣新舆情 查看更多热点信息
|